搜索
首页 作者

《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
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在山上静修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禅宗的信仰和对尘世的淡泊。 首联“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诗人以支公自比,表达自己已经超脱尘世,成为一位古老的禅师。同时,也暗示着这位禅师已经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他的影子在山上的塔上。这一联通过描绘禅师的寂灭和影塔山的古老,表现了禅师的修行和佛法的历史悠久。 颔联“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一位真正的僧人来到了山上,为众生解除苦难。这一联表达了禅师对于众生苦难的关怀和救赎,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信仰的坚定和执着。 颈联“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诗人表达了禅师所传承的微妙法门,以及他在清净的佛土中修行。这一联通过描绘禅师的修行环境和所传承的佛法,表现了禅师的修行境界和佛法的深奥。 尾联“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出世尘世,远离烦恼和痛苦,同时也感谢这位禅师对自己的示和帮助。这一联表现了诗人对于佛教信仰的坚定和对于尘世的淡泊,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师的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禅师的寂灭、修行、佛法、出世尘世等主题,表现了诗人对于佛教信仰的坚定和执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的淡泊和对于生命的追求。
创作背景
《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是唐朝诗人崔曙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一些历史、地理和文化元素。 首先,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大通和尚塔过夜,表达了对上人的尊敬,同时也赠给了常孙二山人。大通和尚塔可能是当时的一处名胜或佛教圣地,而上人则是对僧人的尊称,常孙二山人则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者同游者。 其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文化艺术繁荣,佛教也十分兴盛。因此,佛教圣地和僧人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可能是诗人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诗歌的原因之一。 再者,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可能是在游览佛教圣地时,有感于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美,以及僧人们的修行生活,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歌。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方面,是诗人在游览佛教圣地时,对自然景色、人文景观和僧人们的修行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相关诗词
  • 1
    [唐]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
    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
  • 2
    [宋]
    大空无尽动马尘,玄步孤高物外人。
    日本国来寻彼岸,洞山林下过迷津。
    流流法乳谁无分,子子教知我最亲。
    一百六十三岁后,方於此塔葬全身。
  • 3
    [唐]
    大师捐世去,空馀法力在。
    远寄无碍香,心随到南海。
  • 4
    [唐]
    苏台忆季常,飞棹历江乡。
    持此功曹掾,初离华省郎。
    贵门生礼乐,明代秉文章。
    嘉郡位先进,鸿儒名重扬。
    爰从姻娅贬,岂失忠信防。
    万里行骥足,十年暌凤翔。
    回迁翊元圣,入拜伫惟良。
    别业对南浦,群书满北堂。
    意深投辖盛,才重接筵光。
    陋学叨铅简,弱龄许翰场。
    神驰劳旧国,颜展别殊方。
    际晓杂氛散,残春众物芳。
    烟和疏树满,雨续小谿长。
    旅拙感成慰,通贤顾不忘。
    从来琴曲罢,开匣为君张。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