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颂古一百则》 宠辱若惊深自信,真情参迹混渔樵。

宠辱若惊深自信,真情参迹混渔樵。

意思:宠辱若惊很自信,真情混迹混渔樵。

出自作者[宋]释正觉的《颂古一百则》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抗力霜雪,平步云霄”描绘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态度,展示了诗人的坚韧和毅力。这句话也象征着诗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抵抗和战胜。 “下惠黜国,相如过桥”这两句用典,下惠指的是古代贤人柳下惠,他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黜;相如指的是蔺相如,他勇于过桥与秦王对抗。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的勇气和坚韧,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萧曹谋略能成汉,巢许身心俗避尧”这两句又用萧何、曹参的智谋建成汉朝,巢父、许由却避世隐居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智谋和隐逸两种人生道路的理解和探索。 最后一句“宠辱若惊深自信,真情参迹混渔樵”表达了诗人对于荣辱的深刻理解。诗人认为,无论受宠还是受辱,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信。而真正的情感,应该在与渔樵为伍,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找寻。 整首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用典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态度,同时也展示了对于人生荣辱、智谋与隐逸道路的深入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抗力霜雪,平步云霄。
下惠黜国,相如过桥。
萧曹谋略能成汉,巢许身心俗避尧。
宠辱若惊深自信,真情参迹混渔樵。

关键词解释

  • 宠辱若惊

    引用解释

    谓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张舜徽 疏证:“古之陈君道者,谓人主宜卑弱自处,故恒以居下为言。既云爱居下矣,故得之若惊,谓惊喜也;失之若惊,谓惊恐。”

    读音:chǒng rǔ ruò jīng<

  • 渔樵

    引用解释

    1.打鱼砍柴。 唐 高适 《封丘县》诗:“我本渔樵 孟诸 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於 江 渚之上,侣鱼鰕而友麋鹿。”

    2.渔人和樵夫。 唐 王维 《桃源行》:“平明閭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宋 范成大 《携家石湖赏拒霜》诗:“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 清 顾光旭 《弓

  • 自信

    读音:zì xìn

    繁体字:自信

    英语:confidence

    意思:
     1.相信自己。
      ▶《墨子•亲士》:“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晋·陆机《君子行》:“近

  • 宠辱

    读音:chǒng rǔ

    繁体字:寵辱

    意思:(宠辱,宠辱)
    荣宠与耻辱。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阮光禄在东山,萧然无事,常内足于怀。有人以问王右军,右军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沈冥,何以过此。

  • 信真

    读音:xìn zhēn

    繁体字:信真

    意思:相信是真的。
      ▶《红楼梦》第九六回:“袭人等却静静儿的听得明白,头里虽也听得些风声,到底影响,只不见宝钗过来,却有些信真。”

    解释:1.相信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