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桥的古诗词1、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 朝发邺都桥。 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 左右望我军。连舫踰万艘。 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 将定一举勋。筹策运帷幄。 一由我圣君。恨我无时谋。 譬诸具官臣。鞠躬中坚内。 微画无所陈。许历为完士。 一言犹败秦。我有素餐责。 诚愧伐檀人。虽无铅刀用。 庶几奋薄身。 2、「帝京篇十首」李世民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 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 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3、「塞下曲六首」李白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2.朱雀桥在哪诗词中的桥唐诗人刘禹锡在怀古名篇《乌衣巷》诗中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咏的名作产生后,乌衣巷和朱雀桥便闻名于世。 因年湮代远,朱雀桥早已无存, 遗址也缥缈难寻。该桥应在今中华门城内的镇淮桥和武定桥之间,正当古长乐渡之处。 清人陈文述的《朱雀桥》诗云:“野草溪花媚晚凉,残基犹说晋咸康;镇注桥北无遗址,何处当年廿四航?”说明朱雀桥遗址在清代已难寻觅。人们为追忆朱雀桥,往往把镇淮桥当作昔日的朱雀桥,不知有多少历代文人名士来此抒发过桑梓情思,抚今追昔!如今在武定桥和镇淮桥间新架设了朱雀桥,游人至此,望着潇洒的“朱雀桥”三字,思古之情顿生。 这里淮水微转,桥卧晚霞,尚不失当年风范。 3.【有关"桥"的古诗连续的两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 温庭筠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滴.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梅花 王冕 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相和歌辞·江南曲)韩翃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相和歌辞·相逢行)崔颢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相和歌辞·常林欢)温庭筠 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舞曲歌辞·屈柘词)温庭筠 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杂曲歌辞·妾薄命)刘元淑 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杂曲歌辞·壮士行)刘禹锡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4.有关“桥”的古诗,对联,谜语,谚语,成语.成语:过河拆桥、过桥抽板、修桥补路、河梁之谊 谜语: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杂曲歌辞·壮士行)刘禹锡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杂曲歌辞·江南三台其一)王建 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杂曲歌辞·祓禊曲)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俗语: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女子, 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 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小姑娘,走三桥,天生丽质,越长越苗条. 小伙子,走三桥,平步青云,前程无限好. 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 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 小巴戏,走三桥,读书聪明,成绩年年好. 古诗: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杜甫诗“驱车石龛下,仲冬见彩虹.” 杜甫诗“寺记新游处,桥怜再渡时.” 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联:南侧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联: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南星桥: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 安平桥: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谚语: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 端着鸡蛋过独木桥——提心吊胆 短木搭桥——难到岸 怀胎妇女过独木桥——铤而走1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2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3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5.关于“桥”的古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元稹(779-813)字微之,曾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寄乐天》:“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宋之问(?-713?)为初唐著名诗人,中宗时(684)为越州长史,饱览越中风光。 宋之问的《游云门寺》写到了云门石桥的情景:“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 龛依大禹穴,楼依少微星。 虹桥转翠屏”。李绅(772-856),唐大诗人,大和七年(833)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灵汜桥》是一首完整的咏桥诗,诗曰:“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 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忆越乡。” 华镇(约1093年前后在世),北宋著名诗人,又名华安仁,会稽人。《还珠桥》:“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 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古体诗卢沟晓月作者:乾隆茅店寒鸡咿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 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尤惊。 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卢沟桥(一)作者:乾隆石梁黑水此鸣鞭,前度回思顿隔年。 西指桥山程四日,系予心在岭云边。 卢沟桥(二)作者:乾隆惊蛰初临凌汛地,层冰浦溆积嵯峨。俯栏识得浑流猛,行水思量究若何。 卢沟桥(三)作者:乾隆阅堤前岁叹行墙,瓠子随歌忐若伤。 地徙尾闾赖稍定,亦惟茭土慎修防。 卢沟桥(四)作者:乾隆无定河如永定乎?千秋疏治仰神谟。便将纡辔观输尾,穑事民生总要图。 乾隆自然是清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