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邂逅宋词作文柳永

1.写柳永的作文

翻开宋词读柳永 在文学绚如夏花的今天,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厚厚的宋词,怀念一个叫柳永的人,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可是柳永总是不经意地从我打开的书页里走出来,一手挽起宽大的衣袖,一手泼墨挥毫,把天地间的灵气凝成珠玑一颗颗镶进我的梦里,挥之不去。 柳永的幸运在于他生对了时代,诗歌走到宋朝,已经像一件被女人们穿腻的华丽衣裳,不复再有盛唐时的喧嚣了。

读者需要变换一下口味,能够拎起笔吟咏几句的文人们,也需要转变一下观念,改变一下文风。词的韵律比劳神费思的诗要强些吧,而且也适合于吟唱,事实上它也就是为吟唱而诞生的。

感谢宋仁宗,没有能够让柳永这位才情并茂的小文人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才得以让我们今天有幸读上《雨霖铃》和《八声甘州》。 创造婉约派的柳永该有一点我们在电视肥皂剧里常见的八旗子弟的样子吧?吃饱了喝足了迈着悠闲的碎步四处撒情。

好在这位秀才不遛鸟,只是爱逛逛很基层的小街道,混迹一下脂粉气氤氲的青楼。体察下情抑或找找乐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不得志自我麻醉的同时,把十年寒窗苦倒进肚里的那点墨水曲线救身地变成了歌词。

一千年前的柳永当然不会想到失意之下的涂鸦会为他带来盛名,他只是不停地咏叹着小市民的生活,兼而为自己不幸的仕途发发牢骚,如此而已。这样的咏叹和牢骚被谱上曲,被歌女们弹唱,谁知道就这么流行呢?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流行到“一夜之间红遍全国”之类,但一位体察西夏的官员回到京城,就曾亲口对皇帝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这位西夏官员想来与凡俗的柳永不会有什么背后的交易。不靠包装,不靠吹捧,凭着肚子里的墨水,点灯熬油一个字一个字地埋头苦干,赢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待遇,柳永真的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好好学习。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走到十里长亭,拉着友人的手,哭得一声声凝噎。醉身儿女情长,很不丈夫气概,是不是?可谁又知道不能溜须拍马屈膝逢迎的柳永不是触景生情,在哭仕途多舛的自己?哭几声也罢,在皇帝老儿主宰一切,百姓有口难辩的封建王朝,你能指望所有的文人都能像辛弃疾一样一手握着笔,一手挥着战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其词格固不高,但论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无出其右者。”

翻遍一大本厚厚的宋词,能够得此殊荣者,有谁,还有谁呢?单凭了这一点,作为婉约派当家人的柳秀才也值得我们在啃着麦当劳之流文化快餐的同时,把他装进我们的脑海里,闲暇之余,细细品咂。

2.~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 那时 你淋漓着江南的小雨 穿着篾草织的蓑衣 挽着的裤脚刚好在膝盖以下 裤子上的碎花落在花鞋上许多 一片春愁的日子里 湿软的泥土沾染着你的脚背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季节中 你含苞欲放的身体散发着油菜花的清香 摇曳的背影调和漫山遍野娇滴滴的花黄 我最近总是想抒情 不知道怎么了 望着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丁星雨点 似乎还有几片雪花胡乱飞舞 这种想法越发凝重 它动我没动 我说的是雨点雪花和那个被心思锁住 在三四肋骨间跳动的器官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 断云收 篱笆上斜挂的蓑衣面对木屋窗前的留影 轻轻的漏下余存的雨水 仿佛心思 一滴一滴 深院静 小亭空 多想风雨再起 你去撑起一把油纸伞 踩着春泥 在风里 在雨里 撑得相思 飘散飘散着久远 飘散着凄迷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 那时 你是长大了的你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我说这不是江南是粉巷 你的眼神没有了那时的清澈 你笑 笑得好招摇 我说江南是一幅画 花残杏小 燕飞水绕 柳絮和风细雨一起飘飘 你说江南其实更是一种心境 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说哪个qing 你说晴朗的晴 水清则无鱼 浴池中 蓝瓦瓦冒着气泡的水里 泡着的永远不是鱼 《廊桥遗梦》中的那座廊桥下没有水 没有水便没有鱼和欲望 什么是欲望 欲望就是看着那座廊桥下丛生的杂草 想那片乱草中可以有清澈的水然后再有鱼 草虽纷乱 却有情 你若在其中走过或者搭过帐篷什么的 草也会让你不已温馨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 杏花村馆酒旗风 举杯换盏间。

眉宇间既有江南女子的绕指柔情 也有西北大漠的悲伧豪迈 既能醉里挑灯看剑 也能似花还似非花 看着你真的长大了 无所不能 我说我走了 人将别 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 相处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 在不远不近的距离微笑着 看着对方想着江南 雨中蓑衣还在 风中纸伞斜斜 人去也。

3.作文我与古诗的邂逅600初二

古诗是凝固的旋律,是智慧的乐章,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更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 古诗,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 古人,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古诗,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也无处不在. 当你吃饭时,望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你可懂得这是“粒粒皆辛苦”的成果;当你熄了灯,仰望满天繁星闪烁时,你可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当你深情抚摸长辈们粗糙大手的时候,你可领悟这是“饱经风霜”的见证; 当你敬仰岁寒三友的风姿时,你可品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实真”的感受;当你……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到处可见,虽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古往今来,诵读古诗的人很多,但懂得欣赏、细细品味的人却不多.用心领会吧!古诗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尽情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上,让你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品味古诗,来弘扬传统和古老的文化,让古诗丰富我们的生活,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 2012年12月张博雅原创于北师大校园. 北京海淀区师大实验小学六年级:张博雅点评:作者熟练运用修辞,尤其是排比,增强了文章语言节奏和气势.文章语言凝练、丰富,带领读者走进了诗歌的美好世界.小作者也倡导大家一起来学习古诗,体会古诗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灵魂.很高兴为您解答 O(∩_∩)O~。

4.以宋词为话题的作文

我喜欢宋词!便经常走进宋词。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豪放着的激昂,明白了缠绵中的婉约。

走进宋词,我明白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顽皮,也明白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苏轼的苦闷,哀伤了李清照的凄婉,品味了柳永的细腻。

走进宋词,便也就走进了词人。词人的一喜一忧,一离一聚,一生一死,一情一爱,一心一意都在词中展露无疑。

苏轼泛舟赤壁,留下千古流传的名篇《赤壁怀古》,词风豪放却蕴含哲理,苏轼定是一个性情刚直,正气浩然的词人吧,不然怎能写出如此雄放的词来?然而当我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又惊讶于他凝重的思想,多情的笔调,理性的眼光。

走进宋词,便走进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岳飞“壮志饥餐胡虎肉,笑谈渴饮凶奴血”的精忠;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走进宋词,便走进 “愿我如水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完美爱情。

宋词是宝,宋词是我们身心修养的一部分。走进宋词,我们的心将越来越美,我的思想也将越来越成熟。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宋词。

5.写柳永的优美文章

翻开宋词读柳永

在文学绚如夏花的今天,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厚厚的宋词,怀念一个叫柳永的人,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可是柳永总是不经意地从我打开的书页里走出来,一手挽起宽大的衣袖,一手泼墨挥毫,把天地间的灵气凝成珠玑一颗颗镶进我的梦里,挥之不去。

柳永的幸运在于他生对了时代,诗歌走到宋朝,已经像一件被女人们穿腻的华丽衣裳,不复再有盛唐时的喧嚣了。读者需要变换一下口味,能够拎起笔吟咏几句的文人们,也需要转变一下观念,改变一下文风。词的韵律比劳神费思的诗要强些吧,而且也适合于吟唱,事实上它也就是为吟唱而诞生的。感谢宋仁宗,没有能够让柳永这位才情并茂的小文人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才得以让我们今天有幸读上《雨霖铃》和《八声甘州》。

创造婉约派的柳永该有一点我们在电视肥皂剧里常见的八旗子弟的样子吧?吃饱了喝足了迈着悠闲的碎步四处撒情。好在这位秀才不遛鸟,只是爱逛逛很基层的小街道,混迹一下脂粉气氤氲的青楼。体察下情抑或找找乐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不得志自我麻醉的同时,把十年寒窗苦倒进肚里的那点墨水曲线救身地变成了歌词。一千年前的柳永当然不会想到失意之下的涂鸦会为他带来盛名,他只是不停地咏叹着小市民的生活,兼而为自己不幸的仕途发发牢骚,如此而已。这样的咏叹和牢骚被谱上曲,被歌女们弹唱,谁知道就这么流行呢?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流行到“一夜之间红遍全国”之类,但一位体察西夏的官员回到京城,就曾亲口对皇帝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位西夏官员想来与凡俗的柳永不会有什么背后的交易。不靠包装,不靠吹捧,凭着肚子里的墨水,点灯熬油一个字一个字地埋头苦干,赢得“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待遇,柳永真的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好好学习。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走到十里长亭,拉着友人的手,哭得一声声凝噎。醉身儿女情长,很不丈夫气概,是不是?可谁又知道不能溜须拍马屈膝逢迎的柳永不是触景生情,在哭仕途多舛的自己?哭几声也罢,在皇帝老儿主宰一切,百姓有口难辩的封建王朝,你能指望所有的文人都能像辛弃疾一样一手握着笔,一手挥着战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其词格固不高,但论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无出其右者。”翻遍一大本厚厚的宋词,能够得此殊荣者,有谁,还有谁呢?单凭了这一点,作为婉约派当家人的柳秀才也值得我们在啃着麦当劳之流文化快餐的同时,把他装进我们的脑海里,闲暇之余,细细品咂。

6.谁帮我写一篇关于诗人柳永的文章

《鹤冲天》柳永 黄金榜。

偶失龙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载:“宋仁宗临轩放榜,视柳三变之名,忆彼《鹤冲天》词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大怒,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乃黜落其功名。于是,柳永半是解嘲、半是哀怨,遂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留连坊曲。”

柳永这首词有着触犯封建规范的子思想,着实很实在的。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到汴京不久的时候。

一个出生仕宦家庭,从小饱读诗书、肄习举业的年青士子,本以为一到京华,就“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取功名如探囊取物一般,想不到战就遭落第,心自是不好受。本具有叛逆格的柳永,因仕途受困的打击,使他敝屣功名,留连坊曲,在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

一曲《鹤冲天》,便是他这种内心历程的忠实记录。 “黄金榜。

偶失龙望。”开便说出了落第的事实。

“失龙望”而冠以一个“偶”字,表明作者对自己的才能并没有失去信心;和下句的“暂”字互相呼应,说明这次下第只不过是偶然的、暂时的,非战之罪,实受种种客观原因制约而已。然而落第毕竟又是眼前的现实,今后一段时间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是不得不考虑的。

接下去的两句,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明代暂遗贤”,说得何等委婉!表面,既没有唐突了时代,也没有贬抑了自己;但骨子里其实是包含着讽刺,蕴着埋怨的。

既然是政治清明的时代,就应该“无遗贤”才对呀!这句话的重点,是把自己说为一个有才能的“贤”者,被有眼无珠的当道者所“遗”弃了。“如何向?”问题提得相当尖锐。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二句,说了今后生活的行动指向:恣意狂。“恣”字已有放纵的意思;“争”字领造的问语,双重否定构肯定意思的行文法,都加重了“恣狂”一语的力量,给的印象是深刻的。

“何须论得丧”三句,进一步申述走这一条恣意狂之路的得失,这是顺理章的事。因为这是一条违应举出仕的封建规范的道路,一般读书都不愿意走的道路。

但是作者却认为:走这条路,做个“才子词”,与仕宦而至公卿宰相,是没有什么两样的,谈不什么损失。“才子词,自是白衣卿相。”

这两句话充满了自豪,十分策。 片在表意已自段落,相当完整。

长调讲究铺叙,讲究舒展,柳永的这首词,是适应长调的要求而构思、下语的,因此句子不大讲究含蓄,余蕴不多;片形象的描写尤其不够。偏于平实的叙述和象的议论。

如果没有更多一些景语和语,是会显得干瘪的。过片以后,展开了“依红偎翠”生活的具体描写。

“烟花巷陌”四句,勾画出绮丽的环境和可意的佳:一条歌聚居的深巷里,摆列着丹青画屏的绣房中,住着那些值得词时时来寻访的“意中”。在这里,“意中”没有明标数目,也没有描写外貌,但它一定是复数的,一定是美丽的。

这有词其他作品为证。柳永词中出现过的歌.有名字的就有心娘、佳娘、虫娘、娘、秀香、英英、瑶卿等;那些没有标名的,更是不计其数。

宋罗烨记载:“耆卿居京华,暇遍游馆,所至,者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者多以金物资给之。”(《醉翁谈录》丙集卷二)可见他和女们的游,是十分广泛的。

而“如描似削材,怯雨羞云意”(《斗百花》)、“层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昼乐》)、“天然嫩脸羞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尉迟杯》)等等,都是她们体态娆的佐证。文艺创作有时不得不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才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充分领略其中所包含的意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行事。

且恁偎红翠”三句,紧承文,意谓对着这些聪明美丽的烟花伴侣,应该尽地享受美满风流的生活,以求达到平生的快意。这种境界,其柳永词作中也有很多:“暗想当,有多少幽欢佳会。”

(《曲玉管》)“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戚氏》)“追思往昔年少,继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

(《古倾杯》)他是沉浸在“偎红翠”的生活之中了。词作至此,已及道“恣狂”的内容。

一结三句,又把词的思想推向更高一层。作者直接拈出“浮名”来和“浅斟低唱”对比,认为青易逝,与其去搏取功名,还不如酒边花下。

浅斟低唱。这当然也有沉湎于寻欢作乐的一面。

联系片结句“才子词”两句,则“浅斟低唱”一语,则并非为单方面的把酒听歌,还包括为歌们谱写新曲新词。说到进行新兴词曲的创作活动时。

他有一首《玉蝴蝶》写道:“迁延,珊瑚筵,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殢含笑立尊前。”

便是最好印证。他不愿意把风流生活和“浮名”对换。

因为在封建社会里,蔑视功名,就等于违背“忠君”之道的,难怪仁宗读后会不高兴,把他黜落了。柳永愿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他又一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便是柳永思想的矛盾。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走下层民道路,一般都是被迫而非出于自愿的;应举求仕的观念,在他们的脑中藕断丝连。

7.求一篇作文《我与古诗词的邂逅》最好是写李煜的

再临南唐,我看见你独立于不胜寒的高楼之上,用你孤寂凄艳的背影,换了我一世的沦陷。

我摩挲着书页,想要透过这些杜鹃啼血般的词句,触摸你的灵魂;

我抚平了画卷,想要用我的指尖,抚去你心上的哀伤;

我撕下那历史,想要将你拉离那金丝的囚笼,还你一片干净澄澈的天空。

如今,我再一次梦回南唐,冰凉的夜,月明星稀,你站在离明月最近的琼楼之上,背对我负手而立,薄薄的水雾遮不住形销骨立的你,那背影如此悲哀而孤寂。

“重光、重光……”我轻轻呼唤,唯恐惊吓到你。

你微微一颤,缓缓转过身来,我看不清你的脸,只有那一对重瞳清澈乌亮,透着几许怅惘与哀愁,你的嗓音低沉,像在对我说话,又似在喃喃自语,“真好,你这么自由……”

你的眼中映出我的两个影子,都在高楼之下,宫闱之外。我懂得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我懂得你“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你不想当皇帝,也从未想过当皇帝,哪料得父兄接连猝死,空留沉重的荣华富贵,碎了你“一棹春风一叶舟,一轮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梦。你不是不想治理好国家,留下千秋万代的基业,你只是不懂如何去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你有一颗赤子之心,写得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却应不来阴森狡狯的帝王业,“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世有重瞳者,你之先有二人,一者为舜,一者为项羽,皆为千古雄才,可你的重瞳中,看不见舜的民主天下,也看不见楚霸王的宏图伟业,有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眼神——单纯、天真、无辜,有欢喜,有悲痛,却不加掩饰,爱憎分明。重光,你本就只是一个孩子。

你是一个孩子,孩子眼里的世界都是最真的,孩子的感情也是最外露的,孩子只要糖果和游戏,不要算计,你赤身**地奔跑在命运的荆棘林中,要如何才能不受伤?

你是一个孩子,所以不在乎什么帝王礼仪,不管后宫之中雨露均分的平衡,你与大周后似真正的普通夫妻,一句“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足见鹣鲽情深。

你是一个孩子,所以率性而为,身为一国之君却在国宴之时纵马溜走,还戏道“归时休道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你是一个孩子,所以不懂伪装,爱了就是爱了,与妻子的妹妹在画堂南畔幽会,还写下“袜刬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戏谑情人可爱而无奈的窘态。

你是一个孩子,所以重情义,纵已有娇美的小周后,在大周后的病逝之后依旧心痛不已,形销骨立,“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我想你其实不懂爱情,你只知道什么是爱,你爱父母,爱儿女,爱娥皇(大周后),也爱女英(小周后),正因为你不懂爱情,同时对大小周后的深情才不显轻浮。

你是一个孩子,你的身体只有21克的重量,那就是你的灵魂,可现实却非让你担负“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重任,你只有沉默着接受,一步一趔趄地行走。你葬送了南唐,南唐也毁了你本可逍遥自在的一生,你的世界里的风花雪月、山水烟霞被硬生生改成了国计民生,你又如何不冤屈呢?

你被囚禁,远离家国,你还是个孩子。“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么多梦,每个梦境都那么相似,只有孩子,才会用梦去麻痹自己,并久久不愿醒来……

直到你死,你依旧是个孩子。你不懂要怎么去臣服,你心心念念那故去的家国,那无限的江山,那曾经的花月春风,并对此不加掩抑。终于,因一阕《虞美人》触怒了不容天下有二主的宋太祖,一盏牵机毒酒,结束了你那始终是个孩子的一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想,你唯一不似一个孩子的地方大概就是你的长恨与不尽的忧愁。

你留给了这个世界最后一阙《虞美人》,惊艳了上千年,我知道你还是懵懵懂懂走向了下一世。只愿,来生你依旧葆有赤子之心,并能在孩子的世界继续孩子着。

8.以“感悟宋词”为题目的作文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苏轼二十一岁时便高中进士,深受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以才高明显一时轰动文坛,然而,“古之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苏轼因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变法措施政见不合而受排挤,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之后又被贬黄州,特别是晚年连遭贬黜,历经了人世的坎坷和世态的炎凉。

然而,无论是被贬荒野还是遭遇流放,他都有着神仙般随缘达观,无往不适的秉性和率真自然,旷达超脱的胸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人世的坎坷道路中,他不畏“穿林打叶声”,面对“卒然临之”的宠辱和去留不惊不怒,他手执竹杖,脚穿茫鞋,“轻胜于马”的吟啸徐行,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着独特的生命意识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仕途失意时,苏轼也曾嗜酒,但他的醉酒不似阮籍和刘伶般的“以酒为生”,也不像李白醉后那般的“借酒浇愁”,他以酒养性,以酒养情,以酒养趣,醉也醉得诗意盎然,醉也醉得诗情画意,“俯而听泉,仰而望山”,他醉的“旷然天真”,醉的憨厚可爱,醉的恰似一个老顽童。 苏轼深谙儒、佛、道之精髓,汲取各方之所长,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既怀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志,又兼顾了佛家的宠辱皆忘,波澜不惊的胸怀,更修道家的养身之术,正因如此,他的文艺观便刻上了浓重而深刻的儒、道、佛色彩,再加上他文学和艺术天生的禀赋,无论是文学创作抑或是书法创作都达到了融汇贯通,自主创新,行云流水的境界。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

苏轼的文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简洁而不乏深度,短小而文采飞扬,“止于达意”而意境深远,他曾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也”。他的文章不遵循形式的限制和所谓的艺术法则,波澜起伏,自然流畅,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既守法度,又出新意;既风格豪放,又寓以妙理。

如他自己在《为答谢民师书》一文中所说:“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苏轼对待文学的一种态度和主张,其实也是他对文章的一种自我评价。

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歌直指盛唐,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上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名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都曾师受其门下,是为“苏门四学士”。 此外,苏轼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他是两宋第一位大书法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汲人之长处,尽取其精华,独标风韵,自成一家,其书筋骨分明,丰腴跌宕,豪放洒脱,看其字如见其人,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绘画方面,苏轼也有着很高的造诣,苏轼擅长画竹,以墨竹开创了南画派文人画的先河,“胸有成竹”的典故就源于苏轼。 苏轼不但是个旷古奇才,也是一个极重感情的好男人,堪称男人中的极品和典范。

苏轼不像柳永,不像李煜,更不像杜牧,在他的文章里,我们看不到“十年一觉扬州梦,羸得青楼薄幸名”这样轻浮的诗句,我们看到的只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深情,昔日的那首《江城子》,那段和亡妻王弗缠绵悱恻动人心魂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不知俘获了多少名媛淑女的芳心;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痴情女子誓此生非苏郎不嫁。 苏轼是一颗极其璀璨耀眼的星辰,他揽人间万千才情于一身,焕发着万世的华彩,创造了一个中国文学和艺术的神话,时至今日,当我捧着他的诗句,沉浸在其中时,我不得不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和崇拜的眼神对他产生了无比的敬畏。

读着他的诗句,冥冥中,我彷佛越过了千年的距离,回到了那个朝代:在清幽的西子湖畔,在宏伟的苏堤之上,我看到了那位盖世奇才,他宽衣长袖,手执竹仗,林立在湖边,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时,“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