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小题1:在上片中,作者写景主要是按远景(关河、江楼)――近景(楼前花残叶败)――远景(长江)的顺序描绘的。 (2分)“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写雨后暮景:寒风凄凉紧急,关河恢宏冷落,残阳余辉洒满江楼,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苍茫旷远的意境,鲜明逼真,能够体现出唐代诗歌的最高境界,所以赢得了苏轼的赞叹。(3分)小题2:此词的主旨主要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2分)下片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下片前五句主要写自己因故乡难见,徒引无穷思念之情。 接着,由实入虚,推想心上人盼己回归望眼欲穿的情态,虚实结合,把游子羁旅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 小题1:试题分析:小题2:试题分析:。 2.诗词《八声甘州》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3.诗词《八声甘州》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 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 “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4.分析刘永《八声甘州》一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②,关河③冷风落,残照④当楼. 是处红翠衰减⑤,苒苒⑥物华休⑦.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⑧? 想佳人妆楼顒(yong)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⑩? 争知⑾我、倚阑干处,正恁⑿凝愁⒀! 注释: 潇潇:雨声急骤;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 关河:亲山河流; 残阳:夕阳; 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苒苒:渐渐地; 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 淹留:久留; 顒:抬头; 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赏析: 思妇凝眸远望,情思恍惚;词人登高凭阑,难抑愁思.相隔千里,两相对照才可见相思之苦,写得情思委婉,兴味绵长. 写思乡、思人以苍凉的清秋景物衬出,情融于景中,耆卿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醒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归舟.kzB#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愤,金戈铁马,拼葬荒丘! ——寄调《八声甘州》 杨云聪 注: 1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原字是 言+燕,不过我的电脑只有ABC输入法找不到那个字,但是字意就是通这个“宴会”的“宴”,所以就拿这个字代替了)除池》等.后用作词牌.正体双调97字.因共八韵,故称. 2 江湖:武侠小说中江湖二字最初是指长江洞庭湖及其附近的范围,后来便泛指三江五湖,再后来才引申为与朝廷对立的在野势力. 3 铜驮巷陌:铜驼,指铜铸的骆驼.古洛阳宫门前四会道口置铜驼,夹路相对时称铜驼街.这里引用《唐诗宋词鉴赏词典》里对秦观的《望海潮-梅英疏淡》中铜驼巷陌的解释. 4 酒醒诗残梦断:在《七剑下天山》的篇首“酒醒”二字为“酒冷”. 5 南国正清秋:此该指在,塞外的反清势力被剿灭后江南方面残留的势力,认为自己到那里还可以有一番作为. 6 无处归州;其实此句原为“无处招归州”,本以为是我的书是盗版,但在网上查找也是“无处招归州”,但是考察《宋词三百首》和《唐诗宋词鉴赏词典》等等资料,《八声甘州》一上阕末句该为四字,我不敢说是梁老的过失,但是有可能是写书的时候笔误或者打字的时候不小心,然后别人没有提出,又或者有其他的意思.但是为了尊重多方面的材料和宋词的原韵所以这里还是按末句四字为准吧. 7 明日天涯路远:是指写词的第二天就要原来自己漂泊展转了十年的塞外大草原去寻找他即将属于别人的妻子,还要去江南寻找剩余的反清势力再图兴复、驱除满族势力 8 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原句出自宋代词人张炎的《八声甘州》中,原词为“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此二句化用屈原《九歌·湘君》“捐余决(原字为提王旁,垃圾输入法什么字都没有)兮江中,遗余佩兮沣甫”,“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州?”古人以佩相赠用来表示爱慕之意.辛弃疾词云“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可见.楚佩,楚地之佩. 9 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此处指杨云聪与红飞巾的报国情怀与其在沙场上结成的情爱但又无法结合的悲哀,又指杨云聪与妻子纳兰明慧的真心爱慕之情却遭到隔阻无法长相私守的抑郁伤感.更有一层深意就是为江山易族落入满人手中而感到的悲愤.也暗指诗人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却只能用笔来发牢骚的幽怨. 10 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此处暗只杨云聪与纳兰明蕙结合的那夜到现在他(指杨)都无法忘却,总感觉像梦一样.昙花一现,指杨云聪与纳兰明慧在一起的日子虽然美丽可是却短暂. 11最后三句:是说杨云聪在此极度伤心的时候做决定,要去江南寻找剩余的反清势力把自己的一生都送给金戈铁马的复兴的事业,不在想任何儿女私情,立志要葬身沙场. 这首词是我所熟悉的梁公的著作里最最喜欢的了.其中包含了小说主人公杨云聪的无限爱国情怀和其的私人情感问题,其诗句句融情与笔,充满了对自己漂泊浪迹的十年艰苦生活的感慨、对塞外反清势力被剿灭的悲愤、对妻子无情离去的伤感(纳兰明慧不是舍不得荣华富贵不肯跟他走,实在是造化弄人身不由己). 全篇情致摇曳,荡气回肠.其中“酒醒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归舟”尤为佳句.酒醒了、诗残了、梦断了,可自己的愁怀丝毫排遣不去,江湖浪子漂泊何处?南国清秋,境界虽悲却绝非凄凉,有的只是一种深沉博大的惆怅.他无奈,按住宝剑在万方多难之境、情与义的边缘徘徊不断.“飘零愤,金戈铁马,拼。 5.“八声甘州”这首词有什么寓意词人所作的歌咏男女恋情的词可谓多矣,但却情深者多,庄重者少,意浓者多,朴厚者少,因其 所恋及的对象大都是歌妓或是其他婚外所恋者也。 即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之“执手相看泪眼” 者亦不出此,否则,怎么会出现“便纵有、千种风情”的“风情”一词呢?因为“风情”这个词是不可随 意使用的。 而这首词就不同了。 看下阕,作者将思乡之情轻轻点出之后,便开始全力抒写自己对闺 中佳人的思念之情。“妆楼”示佳人严妆也,“颗望”示佳人切盼也;而佳人之严妆、切盼全从“我”之 思想中道出,就足可见“我”对佳人的牵挂是如何的深切了。 接着,“误几回”说她用情之坚执不可 移;“恁凝愁”说“我”存意之沉厚不能消释。 如此庄重便不可怀疑,词人所表达的就必定是结发夫妻 之间独有的情感。 柳永能把夫妻之情吟咏至此,是颇可让人感慨的。一可见即使在当时的社会,就 算是流连花丛的词人,夫妻间的情感也仍然是最为深厚、最为坚实、最让人依赖和难以割舍的;二可 见词人此刻漂泊异乡的愁苦是多么深重。 在外凄凉越甚,思亲才越苦。 当然,在词中,这种庄重朴厚并不限指夫妻间的情感,还指作者对羁旅行役中的各种体验和感 受,如社会的压力、年华的飞逝、进退的无由、心力的交痒等。 这些体验和感受,在柳永以前偎红依 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中是不曾有的。 全词是围绕作者庄严厚重、悲愁满腔的情感来组织的。 至于其写法,以下三点,应当特别注意。 一是逼压式的写景方法。 看上阕,秋雨与残阳带着暮色霜风,居高临下,直逼江楼而来。如此 威势之下,红衰翠减,江流势歇,物华尽逝,生机皆休;一同逝去的,自然还有作者那美好的青春和远 大的心志。 残照落脚的是江楼,直入的却是词人的内心;脚下无语的长江,必然又是作者长年流浪、困顿异乡的无奈愁苦和脉脉伤情。 从上之秋雨与残照,到中之衰红残翠,再到下之无语江流,景物 次第向下,目光渐渐降移,心境步步紧缩,心绪逐渐沉落,此景此情,让词人情何以堪! 二是折转式的抒情方式。 作者临高,一是为观景而释苦,二为望乡以消愁。但赏景而景衰飒, 望乡而乡邈远,心情愈加沉重,乡情更为深沉。 异乡潦倒,久客何不回?下阕中,词人先从自身着 笔,自责徘徊他乡的毫无因由,再转笔遥写佳人妆楼颓望之苦楚,接而写自己倚栏之凝愁。如此折 转,相思越转越苦,悲情越折越浓。 一江楼,一妆楼,一客子,一思妇,一种相思,两处悲愁,登高而人 不见,欲诉而声不闻,真是千里送目愁千种,万里寄情苦万重啊!作者久离故乡本是为了事业功名 之念,而现在一事无成,叫他如何舰颜归去!可是不归去又所求无望,空留他乡,既虚耗自己的青春 时光,又徒增佳人的牵念情苦。 如此,到底是留还是归呢?这可真让词人煞费苦心、难以决断。 从 迈步登楼到目惊残秋,从抬头望断故乡到俯首苦思,词人内心在遭遇着撕扯,灵魂在饱受着折磨,这 景况,怎一个“苦”字了得啊! 三是阻遏式的语气控制。一样是怀乡情深,赏杜工部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何等的畅快; 而读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却是何等的滞涩!大概是因为作者心中抑郁,手写苦心,词笔亦苦^ “对”“渐”“是处”“不忍”“叹”“想”“争知”,词中的每个领字,领起的均是一句涩然的心语。 七个领 字,七层苦楚,层层叠加,愈积愈愁;七个领字,七处顿挫,愈顿愈涩。白居易笔下的“弦弦掩抑声声 思”“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就是这篇词作的鲜明描述词中幽咽阻遏的声气吞吐,既是作 者真情实感的吐露,又是作品的艺术化控制,两者相谐相融,密合无间。 6.吴文英的“八声甘州”这首词如何鉴赏起句劈空而来,词人驶视四极,展现了辽阔壮观的空域。 而后,伸向无限长的时域,语发惊问, 是何时青天坠落了长长的星座,化为这灵岩山?词人据此想象大星坠地幻化出自然界灵岩山的“苍 崖云树”和种种古迹。然后,自然时空与灵岩山使词人想起相关的史事:吴王夫差为“名娃”西施建 造了“金屋”馆娃宫。 名噪一时的吴王不过是后起的“残霸”,却在骄奢淫逸上后来居上。冷风迎面 而来,使人眼酸。 被脂粉染过的腻水,使夹岸的花丼也沾上了一股腥味。“腥”的妙选,极为新颖,讽 刺意味隐设其中。 当年“时鈒双鸳响”已成历史遗音,不复存在,于今只有“廊叶秋声”的萧索凄凉。 词人俯仰今昔,渲染了浓厚的怀古之情。 上阕古迹怀想转入下阕古事评述。夫差湎于声色犬马,独有“五湖倦客”头脑清醒。 其在辅佐 越王灭掉吴后,洞察勾践嫉贤妒能,遂功成身退,浪迹江湖。词人游灵岩凭吊古迹,感叹古之幽情, 乃是为了现在。 梦窗处南宋末际,外敌侵扰,国内矛盾激烈无比,而南宋君臣文恬武嬉,“直把杭州 作汴州”,与吴王无异。 国事不堪,作者悲愤不已,仰问苍天,而苍天无语,徒唤奈何!山青依旧而华 发增生,包含多少忧愁啊!内心情感凝结为远眺:“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浩浩淼 淼的太湖包孕着万里碧空,目送群鸦乱飞于夕阳中落入湖面上。面对浩阔的湖光景色,词人暂时心 里宽慰了些连呼酒,上琴台去”,和庾幕诸公登临琴台,飞觞传杯。 “秋与云平”,秋气与秋云比 高,词人的情怀亦在天高云淡中得到舒张。 7.柳永词《八声甘州 》+抒情方式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赏析】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 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赏析】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 “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 “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柳永——《八声甘州》赏析 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②,关河③冷风落,残照④当楼。是处红翠衰减⑤,苒苒⑥物华休⑦。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⑧?想佳人妆楼顒(yong)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⑩?争知⑾我、倚阑干处,正恁⑿凝愁⒀!注释:潇潇:雨声急骤;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亲山河流;残阳:夕阳;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 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苒苒:渐渐地;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淹留:久留;顒:抬头;天际识归舟: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误回天际识归舟指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难解。赏析:思妇凝眸远望,情思恍惚;词人登高凭阑,难抑愁思。 相隔千里,两相对照才可见相思之苦,写得情思委婉,兴味绵长。写思乡、思人以苍凉的清秋景物衬出,情融于景中,耆卿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照当楼。 8.《八声甘州》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北宋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词的上阙写景, "洒江天”的暮雨冲洗出一派清爽的秋景,"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勾 画出经大雨冲洗后苍茫、清远的江天景象,近处更是“红衰翠减”,处处透露出萧 瑟悲秋的意蕴。 下阙由景及情,登高临远,抒发词人羁旅之苦、思乡之情。整首词结构紧凑,情景交融,以通俗平白之语将词人思乡怀人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