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诗经相比,楚辞的新境界是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是个形式无论是在句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更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四言的句式(《诗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很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以后的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也创造了条件. 另外,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容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加之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湘夫人》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意象方面在《湘夫人》中也是如此,“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这些深层次的情感就要通过这些表面意象来领会理解. 所以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说,屈原的作品“逸想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可见与《诗经相比》楚辞艺术上的新境界与新突破. 2.《诗经》的赋比兴“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国风·周南·关雎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国风·召南·驺虞 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国风·召南·江有汜 比: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国风·卫风·硕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国风·卫风·淇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 兴: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3.赏析:诗经.邶风.新台译文】新筑的高台很鲜明,可是河水却停流。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得到的粗席却不少。 新筑的高台有散落,河水却被沾污了。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是粗糙的草席却不断绝。 鱼网布设想捕鱼,鸿雁见网纷飞去。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得到的却是使人忧惧的安置。 【说明】这是一首讥讽卫宣公筑台的山歌,从《诗·大雅·灵台》中,我们知道周文王筑灵台,从《孟子·梁惠王上》我们亦看到梁惠王筑灵池,齐宣王辟园囿筑雪宫,可见自殷商以来,所有的统治者都喜欢建筑一些豪华的标志性建筑以表明自己的政绩。因此卫宣公也不例外,想筑一座新台来表明自己国力的强盛,并炫耀自己的富有。然而却不料这些建筑却是“豆腐渣”工程。歌的第一段是描写新台建成后,本想登台观水,可是水却停流了,也就是说水量大为减少了,登上新台后,却发现许多粗陋的草席裸露在外面。第二段则是描述新台粉落在河边,污染了河水。歌的第三段则是比喻,说明“事与愿违”的道理。 自古以来,凡是这些劳民伤财,不得民心的工程大都如此,人民从心里不满意这样的炫耀,便敷衍了事。这便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邶地的一种风俗,人民不是以直接的对抗来反对统治者,而是采取了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行为方式。这与《北风》一歌略有相同,《北风》是描述人们逃离,本诗之意,则在于人们的消极。这是对卫宣公的一种幸灾乐祸的嘲讽。 4.《诗经》全文、不要解析,《诗经》●国风·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 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有狐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