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考点

1.【《诗经·卫风·氓》重点句子有哪些

《氓》是诗经中的经典,整首诗都很重要,希望你还是努力地全背下来比较好,因为它可以起到一个公式般的作用,学会了它在许多方面都会触类旁通的.如果一定要画出重点的话, 可以给你几个参考.1.比和兴的艺术手法 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2.顶真修辞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3.出现重点词汇的重点句子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希望能够帮到你.。

2.诗经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诗经》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书,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学开启了一种范式:在时间的河流里,好的诗,乃至好的文学,最终都和时间有关,它们从各自狭窄的山谷涓流而下,汇入更为广阔的时空海洋,经流不息。

5、孔子选编《诗经》,在浩如烟海的民间诗歌中精选最有代表意义的诗,他将描写人间男女相亲恋爱的诗放在第一位,将同性恋诗坦然收录其间,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生命的欢乐、百姓的疾苦,《诗经》中满是活色生香的生活现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人民网-还原《诗经》的生活现场 参考资料:人民网-诗经里的消息。

3.《诗经》是什么时候列入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的

应该是宋朝。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4.怎样掌握诗经的重点

1、《诗经》的成书:包括成书时间,诗的来源,如采诗说和献诗说

2、《诗经》的体制:由几部分组成,共几篇

3、《诗经》的内容:诗从内容上大致分几类,如描写民间史诗的、战争摇椅的、婚姻爱情的、劳动生活的、政治怨刺的。

4、《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对赋比兴的掌握

5、《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以上是一定要掌握的。

如果你的老师具体分析了作品,提出了他的见解,那是很好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整理老师的话,应该说老师有心多讲些是一种幸运,听了之后参照自己的学习成果,你可以掌握得深入些,或者独到些。作为知识的《诗经》就是知识点的梳理记忆,老师讲得多,其实是超越课本知识,带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更具启蒙意义,你可以记录下来,在阅读中汇聚自己的想法,这对你学习这类科目意义重大。

5.诗经与楚辞知识点之一:为什么风骚可以代表古代文学的传统 爱问知识

“风”“骚”传统的提炼诗经,(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史记》、乐府),六骈,(陶诗),唐诗,(唐宋八大家)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四大名戏),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脉络。

1.《诗经》(神话),2.楚辞(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3.汉赋(《史记》,乐府),4.六骈(田园诗,小说),5.唐诗(韩柳)6.宋词(三苏欧王曾)7.元曲(散曲——小令、套曲,杂剧)8.明清小说(《长升殿》、《桃花扇》)——括号里的内容是指虽然在这一时期不占主流,但具有并驾齐驱的文学成就诗歌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充分发展的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贯穿着一条诗的气质的红线,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几乎可以找出一条充满诗意的诗性发展史:1、《诗经》是中国文学的起源,《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品质。

2、历史散文充满着文学的即诗情的追求,所以常常作为文学来读;诸子散文的《孟子》是充满激情的文章,尤其是《庄子》更是诗化的散文;3、楚辞是诗;4、汉赋是诗的异化,虽然不具有诗的意境,但具有诗的形式;5、《史记》在当今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名著,具有崇高的诗学精神;6、乐府是诗经在汉代的最新发展或表现形式,是诗经精神实质的深层继承;7、骈文有如汉赋一样在形式方面演绎了诗;8、唐诗使中国诗歌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并渗透到了全民之中和众体备诗的特征。 9、宋词是在更加细腻的平台上对唐诗的拓展;10、元曲、传奇实际上也是诗,甚至可以看成是诗剧,其剧曲本身就是诗;11、明清小说充满着诗意,《红楼梦》勘称是诗体小说、诗意小说、诗化小说;所以,中国是一个诗(抒情诗)的国度。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之后在中国南方楚地出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及其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楚辞”。 它们各以其深邃的思想意蕴、鲜明的风格特色、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两面旗帜,两大源流,仿佛代表中国两大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

故中国文学史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标志“黄河”文明;“骚”,指《离骚》,代表《楚辞》,标志“长江”文明。 习惯上,就称为“诗”、“骚”传统,亦称为“风”、“骚”传统。

本章的两个主题是:一、“风”诗现实主义传统;二、“骚”辞浪漫主义传统特别说明:两种倾向的交融:1、我国古代具有进步倾向的诗人几乎个个都接受了“风”、“骚”两方面的影响,所以,他们往往既有浪漫主义之作,又有现实主义之作;2、它们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

6.谁有诗经氓的知识点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情节线索:“恋爱” ——“婚变” ——“决绝”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第一、二段,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

第三四章 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

最后五六章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用淇水有岸,隰则有泮来喻自己对男子的变化无常、用情不专、粗暴凶恶的忍耐是有限度。后者是女子觉醒后的决绝表现。女子的性格:觉醒、坚强、刚烈。

《氓》1、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运用比兴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进一步丰富内涵;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我”“氓”对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7.《诗经》是什么时候列入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的

应该是宋朝。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8.《诗经 两首》的复习要点

1、《诗经》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4、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5、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