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简的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数年前自香港古玩肆抢救回的一千二百枚流散楚简,经考证研究,近日将首次解密公布百枚竹简,其中三十一枚有关《诗经》的内容,与传统文学史记载相悖,填补了先秦文献空白,并破译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千古之谜”。 据此间媒体今日报道,上海博物馆近年来对这批举世瞩目的珍贵竹简进行了脱水去色保护。同时组织专家用数码放大仪对竹简文字逐个进行审视、考证。 从初步审视内容来看,其内容庞杂,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政论、音乐等多方面的内容。自一九九七年起,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等对其中一篇共三十一枚有关《诗经》记载的竹简进行了详尽研究、考证,并发现许多地方与传统文学史记载大不相同。 例如,关于孔子如何向其弟子授诗,以往文献全无记载。而此三十一枚竹简共九百八十余字,全是孔子弟子对孔子讲诗的追记文字。 孔子在此提出“诗毋离志”、“乐毋离情”、“文毋离言”的三条具有准则性的说法,在文学史上还是初见。此外,竹简中论诗次序以颂、大雅、小雅、国风为顺序,与今本《诗经》排列正好相反。 竹简诗论序中的论次也与今本《诗经》中的大序相反。许多诗句用字也与今本不同。 竹简孔子诗论也没有今本《诗经》小序中有关“美”、“刺”的内容。又例如,通常说《诗经》数量为三百篇,或三百零五篇,而竹简中出现的六十个篇名中又发现了轶诗六篇。 另外,在七枚记载诗曲音调的竹简中,也有为今本所未见的轶诗。由此可推断《诗经》的篇数远远超过三百,而从竹简诗的篇名记载还可证明孔子当年并没有如传统说法那样删过诗。 再例如,对于中国古代音乐,过去一直有“五音”、“七音”之说,而竹简中所载古代唱诗伴奏已有四声和九个音调,显得相当规范化。音乐界专家日前对竹简音调进行鉴定后惊喜地发现,古代的音调表示法同现代的音调竟如此相似,确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据悉,上海博物馆有关专家将在近期于北京举行的“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向中外学者公布这一批竹简解密的重要内容。 。 2.写于竹简的首尾完整的文字称为什么写于竹简的首尾完整的文字称为篇。 如《论语》二十篇,一篇就是一卷;《诗经》三百篇,一篇就一首。所以简与篇两个字都是竹字头()。 古代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游说,随身携带的竹简装有五车,故有“学富五车”之说。西汉时东方朔一篇呈文写了三千支竹简,由两个人吃力地抬着进宫。 古时宫廷,从皇帝至大臣上朝时都手执一块竹制手板,叫做“笏”。奏事则写于笏板上,以防遗忘。 如同今之备忘录或笔记本。后来只有大臣执笏,一直沿用到清朝始 废。 竹制乐器有三千多年历史。《礼•乐记》记载:“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其 中的“竹”是指竹制管乐,如垄、笛之类。就是《周礼•大师》中说的竹“皆播之以 八音”之一。 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这句诗的意思是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 该句出自先秦佚名《诗经》中的《小雅·蓼莪》,其原文如下: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白话文释义: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 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扩展资料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 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 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 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 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 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 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 4.什么阳竹简是西汉初期的简阜阳竹简是西汉初期的简册,1977年在阜阳城西南的汝阴侯墓中发掘出土。 内容包括《苍领篇》 、《诗经》 、《周易》 、年表、大事记、杂方等。其中《苍领篇》 已整理出540 多字,是该书亡佚千年之后的最大发现,对研究秦汉文字价值甚高。 这批被文物考古学界誉为稀世之宝的阜阳竹简,其珍贵之处在于: 第一,简书种类多。 阜阳竹简包括近二十种古代典籍,书种繁多,而且内容包罗万象。 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经、史、子、集无所不有;就内容而言,则医药卫生、童蒙教育、天文计算、星相卜卦、天干地支、行气养生、建筑工程、器物制造、农产品加工、相狗术等无所不涉。在国内汉简发掘史上实属罕见。 第二,史料价值高。在阜阳竹简所存的典籍中,有些属首次发现,为史籍所未载;有的是只闻其名,而原本早已亡佚;有些即使有今本存世,但字句也多有不同。 第三,书法精湛。在国内历年出土的竹简中,阜阳竹简书法是被专家公认最为优美的一种。 阜简文字墨书,且各种书籍字体各不相同。 有的飞龙走蛇(《诗经》)、有的刚劲有力(《苍颉篇》)、有的温文清秀(《楚辞》)、有的粗犷奇崛(《大事记》)、有的飘逸俊美(《年表》)、有的严谨端庄(《作务员程》),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古代书法艺术及书法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