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疾书校注

1.《诗经·卫风·木瓜》采用了《诗经》通常的什么章法

诗经的三种艺术手法为"赋,比,兴",但此诗好似没有,应该是叠章易字吧,诗经中的很多首都采用了这种章法

此诗的主旨历来说法很多,单是我查了我家的3本有关诗经的书,说法都不一样

在岳麓书社出版的<;诗经校注>;里,据考证,发现此诗的<;诗序>;为"木瓜,美齐桓公也",续序说因为齐桓公救助卫国,所以卫人"欲厚报之,而作是诗".可至今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此诗与齐桓公救卫事有关.人们猜测,投桃报李,人之常情,卫俗更是如此,所以才会有这首歌谣之作.

在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诗经的历史>;中,对此诗理解是引用了朱熹在<;诗集传>;的说法"亦疑男女相赠答之辞",认为此诗是一首古代男女青年相互馈赠礼品,表白爱情的情诗.木瓜是一种果实,琼琚是指美玉,如果用金钱来衡量价值,两者相差很大,但诗人看中的是两人的情意,因此他说"我用美玉回赠她,,不是为了她回报我,我是为了和她永远相亲相爱"

但在我提到的第一本书中,也提到朱熹的说法,它先是赞赏朱熹并未受到<;诗序>;所拘束,但又疑其误读了此诗,因为朱熹解读诗经中的<;静女>;时曾评价"淫奔期会之诗".虽说闻一多先生的<;诗经通义>;中有考证,投瓜者为女,报以琼琚者为男,但<;诗经校注>;还是认为,以前那个时代民风不同现在

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经全注>;中,也认为这是首男女互相赠物表情的情诗,认为其描写的投微报重,表达了情深意浓,朴质明朗,是民歌本色.

所以这本书中解释的"投"之意为:"投掷.将礼物掷过去,表现情人传情时的含羞情态".

以上,只是从我收藏的3本书来解释的,仅作参考

2.求一个好的诗经版本,像诸斌杰版本《诗经全注》那种

我推荐一本:

书名: 诗经校注

作者: 陈戌国 校注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 2004-5-1

类型: 诗文评类

字数: 306000

参考价: 22

内容简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韵文的不祧之祖是《诗经》。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是《诗经》。这些命题,早已成为国人的常识。 《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自来纳入《风》诗的二《南》,独立于《风》诗之外也不是毫无理由。先师郭君重先生说:周南召南,周指周定公,召指如穆公,“本旦奭后嗣”,“南指江汉南国”,“则与二《南》所讴歌之事略坃扞路”,然而本属国风。一般都认为风是民间创作,是劳动人民的歌谣。其实不尽然。甚至可以说:《诗》三百篇,真正出自劳动人民创作的毕竟只占少部分。譬如网诗之外的雅、颂,基本上没有劳动人民的作品。风诗固有至今不失民歌面貌者,然而大部分未必是民歌。其中有不少原本就出自贵族之手。有不少经过贵族文人修饰,也就让人觉得不像劳动人民之作。但是研究者不应该因此而否定或者低庆“诗三百”的价值。

作者简介:岳麓书院陈戍国教授以一人之力遍注群经,近二年岳麓书社已出版其《四书校注》、《诗经校注》、《尚书校注》、《周易校注》、《礼记校注》、《春秋左传校注》。

3.翙翙其羽什么意思

翙: huì

鸟飞的声音

其羽:它的羽毛。

连在一起就是指鸟飞,只是文雅的说法罢了。

翙翙出处:(1).鸟飞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郑玄笺:“翙翙,羽声也。”宋·叶适《鹿鸣宴诗》:“朝阳羽翙翙,春梧绿蕤蕤。”郭沫若《总路线万岁》诗:“啀啀狂犬吠红日,翙翙鸾凤颂碧天。”

(2).多;众多。汉·袁康《越绝书·请籴内传》:“申胥为人臣也,辨其君何必翙翙乎?”张宗祥校注:“翙翙,多也……此指胥言之多。”清·钱谦益《萧公神道碑》:“王多吉士,翙翙雝雝。”

4.诗经螽斯注音

首先,针对你说的古音,只能是中古音,因为上古音的调值已经不可考。根据宋本广韵

振:广韵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声调 平水韵 等呼 韵摄 韵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

眞 侧邻 章 眞A 平声 眞 开口三等 臻 眞A tɕĭĕn cjin/tjin

广韵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声调 平水韵 等呼 韵摄 韵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

震 章刃 章 眞A 去声 震 开口三等 臻 眞A tɕĭĕn cjinh/tjinn

中古时候,振有两读,平声和去声,根据文义,古代那些给诗经作注释,特别是注音工作的人,根据文义,以当时的中古音去推测上古音,所以有了振读平声,实则上古音的调值不可靠,弄百度百科的那些人,估计是从古代孔颖达的疏或者其他的训诂学文献上找的。记住,上古音,到了中古音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而中古音到近古音,也有嬗变。

对于古籍,不必非得改读以求押韵。

5.诗经《渔父》

《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1]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2]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学史》[3][4]亦引以上观点。主张各异,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 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

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5][6][7]诸书中亦反复的论证,认为是屈原作品。《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一致的。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