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长调

1.关于长调的古诗

长调,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中的长曲.明课本《类编草堂诗余》中以91字以上者为长调,似无根据,但因已通行,所以一般皆沿用之.唐代也有人认为“长调即七言诗,短调乃五言诗”.例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等.长调最长的在二百字以上.例如《啼莺序》有二百四十字,可以称做已知的最长的长调. 音乐特点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除独唱外,还有齐唱、对唱、伴唱,乃至“潮尔”合唱等演唱形式。

2.古诗词中 长调是什么意思

古诗词按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长调,词调体式之一.指词调中的长曲.明课本《类编草堂诗余》中以91字以上者为长调,似无根据,但因已通行,所以一般皆沿用之.唐代也有人认为“长调即七言诗,短调乃五言诗”.例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水龙吟”、“雨霖铃”、“永遇乐”、“沁园春”等.长调最长的在二百字以上.例如《啼莺序》有二百四十字,可以称做已知的最长的长调. 音乐特点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而悠长,多采用复合式节拍.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也有复乐段乃至多乐段构成的联句体,以非方整性结构居多.歌词多以两行为一段,在不同的韵步上反复叠唱.词曲结合则“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华彩性拖腔,以各种装饰音(诺古拉)点缀旋律.除独唱外,还有齐唱、对唱、伴唱,乃至“潮尔”合唱等演唱形式。

3.诗词中的小令、中调和长调是什么意思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此分法始见于明代嘉靖 年间顾从敬刻印的《类编草堂诗余》。这本书按调编排,将词重新分为小 令、中调、长调三类,即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 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清初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肯定了这种分类 法,于是,这种分法在清代甚为流行,直到今天依旧沿用这种分法。 小令词如《虡美人》,中调介于小令和长调之间,包括“引”和 “近”,指的是长短适中的词调。

如(临江仙〉、(一剪梅〉等。长调是 指词调中的长曲,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最长的 长调在二百字以上,如《莺啼序》有二百四十字,是最长的长调。

4.古代诗歌按音律分为什么和什么

1、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2、古诗分类

按音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5.诗歌按音律分可以分为哪三类

可分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可分为楚辞体、乐府,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律诗。

一、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1、楚辞

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2、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二、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1、绝句

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2、律诗

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扩展资料:

一、古体诗代表诗人介绍

1、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2、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近体诗代表诗人介绍

1、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歌

6.请问,什么是长调

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

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令、慢是词的二大类别。

从令词发展到慢词,还经过一个不长不短的形式,称为“引”或“近”。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

张炎《词源》云:“美成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 ”可知引、近、慢词到宋徽宗时代已盛行了。

“令”字的意义,不甚可考。大概唐代人宴乐时,以唱歌劝客饮酒,歌一曲为一令,于是就以令字代曲字。

白居易寄元微之诗云:“打嫌调笑易,舞讶卷波迟。”自注云:“抛打曲有调笑令。”

又《就花枝》诗云,“醉翻衫袖抛小令。 ”又《听田顺儿歌》云:“争得黄金满衫袖,一时抛与断年听。”

“抛打曲”的意义,未见唐人解说,从这些诗句看来,似乎抛就是唱,打就是拍。元稹《何满子歌》云:“牙筹记令红螺怨。”

此处“记令”就是“记曲”,可知唐代人称小曲为小今。 小令的曲调名,唐人多不加令字。

调笑令本名调笑,一般不加令字,《教坊记》及其他文献所载唐代小曲名多用“子”字。唐人称物之么小者为“子”,如小船称船子,小?党普底印O衷诠愣È擞谩白小弊郑淌翘品缥锤摹G幼幼郑蠖际橇钋H绺手菰谴笄淞钋兔ظ手葑印S钟邪伺淖樱馑际前伺牡男∏嫒说男∏兔،娓枳印A餍杏诰迫ص男∏兔痪迫印5搅怂未ソゲ挥米幼侄挠昧钭郑绺手葑樱谒未透某聘手萘盍恕R灿刑莆宕辈患幼幼只蛄钭郑谒未由狭钭值模缦睬ㄝ骸⒗颂陨场⑷登畔伞⒂曛谢ǖ取A钭直纠床皇粲诘髅颂陨沉罹褪抢颂陨常曛谢罹褪怯曛谢ǎ呙挥惺裁床煌?墒牵蚴鳌洞事伞泛颓宥ā洞势住啡匆晕ض咧涫怯星鸬摹M蚴厦髦ء胺残〉骶憧杉咏褡帧保»谷衔ِ矶嗳说淖髌反示洳煌耆Ò谎岢掷颂陨沉畈皇抢颂陨常癫皇呛芄讨绰穑俊垛⒕蹂荚蛹恰烦啤靶湍┦κ⒏栊滤薄U馑叫滤褪切滤睢K稳耸橹幸龅礁髦执实鳎÷粤肆钭只蚵郑槐匾蛭،写艘蛔种疃隙ㄆ洳皇峭桓銮鳌? 引,本来是一个琴曲名词,古代琴曲有笺篌引、走马引,见于崔豹《古今注》和吴兢《乐府占题要解》。

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曰引。如王安石作千秋岁引,即取千秋岁旧曲展引之。

曹组有婆罗门引,即从婆罗门旧曲延长而成。此外晁补之有阳关引,李甲有望云涯引,吕渭老有梦玉人引,周美成有蕙兰芳引,大概都是由同名旧曲展引而成。

不过这些旧曲已失传了。 万红友注王安石千秋岁引云:“荆公此词,即千秋岁调添减摊破,自成一体,其源实出于千秋岁,非与前调迥别也。”

又云:“凡题有引字者,引伸之义,字数必多于前。”徐诚庵亦云:“凡调名加引字者,引而伸之也。

即添字之谓。”此二家注释,皆近是而犹有未的。

盖引与添字摊破,犹有区别。 大概添字摊破,对原词的变化不大,区别仅在字句之间,而引则离原调较远了。

词调中还有用“影”字的。我怀疑它就是引。

汲古阁刻本《东坡词》有虞美人影一阕,黄庭坚亦有二阕。不知是否二人一时好玩,改引为影。

但此词字数少于虞美人,又恐未必然。延祐刻本《东坡乐府》,此阕题作桃源忆故人。

这个词调名起于南宋,陆放翁也作过这样一首,题作桃园忆故人。另有一首贺圣朝影,亦可能是贺圣朝的引伸。

不过贺圣朝是四十七字,而贺圣朝影只有四十字,则可能另有少于四十字的唐腔贺圣朝,今已失传。贺圣朝这个曲调名,早已见于《教坊记》,可以肯定它一定有唐代旧曲。

姜白石凄凉犯自注云:“亦名瑞鹤仙影。”我怀疑它是从瑞鹤仙令词引伸而成。

不过瑞鹤仙令词今已失传,便无从取证了。另有一百二十字的瑞鹤仙,这是瑞鹤仙慢词了。

《阳春白雪》有徐?淞说囊皇兹鸷紫闪睿翟诰褪橇俳桑吮卮Ð粗螅荒苡肴鸷紫捎氨瓤薄R陨先鳎栽谝伤浦洌爸谝 且皇嵌纯陕鄱ā? 近,是近拍的省文。 周美成有隔浦莲近拍,方千里和词题作隔浦莲,吴文英有隔浦莲近,此三家词句式音节完全相同。

可知近即是近拍。以旧有的隔浦莲曲调,另翻新腔,故称为近拍。

隔浦莲令曲早已失传,惟白居易有隔浦莲诗,为五言四句,七言二句,这恐怕就是唐代隔浦莲令曲的腔调句式,王灼《碧鸡漫志》谓“荔枝香本唐玄宗时所制曲,今歇指、大石二调中皆有荔枚香近拍,不知何者为本曲。 ”此文亦可以证明荔校香近即荔枝香近拍,且有同名而异曲的,宋词乐谱失传,这个问题就无法考究了。

慢,古书上写作曼,亦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山曼字孳乳出慢字。《乐记》云:“宫、商、角、徵、羽,五音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又云:“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这两个慢字,都是指歌声淫靡。

《宋史·乐志》常以遍曲与慢曲对称。法曲、大曲都是以许多遍构成为一曲,如果取一遍来歌唱,就称为遍曲。

慢曲只有单遍,可是它的歌唱节拍,反而比遍曲迟缓。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醯茸郑嫠缴先缈梗氯缱梗缯郏谷玳履荆贾芯兀渲泄常劾酆醵巳绻嶂橹铮刮ل岩印!闭庖欢位埃渲杏行矶喑ظ枋跤铮颐且巡缓苣芰私猓»箍梢。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