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郑风·溱洧》讲了上古时代什么文化习俗《郑风·溱洧》就是以郑国三月上旬的巳日祭土地神"春社"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郑地"上巳节"赠花草定情、男女相会、临水祓禊求子的风俗及其背后表达的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即针对“郑风诗说”加以平议,在多角度的分析下,证明此项说法的偏颇;之后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探讨郑国的地域背景,其开放性对《郑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透过作品本身的直观,呈现出歌舞欢会,谑词示爱,直言呼告,赞誉赠答等率直情感,极其自然活泼,有异于其他国风,而此一风格反映在文化意涵上,正是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及历史精神的变迁。【原文】《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讲义】:和韩国、日本的朋友相处,彼此之间,总免不了要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优越性,时常说到的是本国国民的情商与浪漫。 韩国的朋友说,每年的初雪,情人之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要相聚赏雪的,皑皑白雪是纯真情感的最好印证。日本的朋友总是说到樱花节,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大公司都放假,男男女女聚到樱花树下,载歌载舞,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便在这样的季节里悄然生长。 山河不惊,岁月静好,是东方民族温馨的迷梦。我自然无颜对韩、日朋友吹嘘我今日之国民如何如何,但我正告韩、日朋友:这样的情人节,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是有的。 对于物候的敏感,以及潜在的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是东方民族共有的特征。与渊源古老的民间习俗相关的篇章,以郑,卫,陈三个地区为典型,其中,又因郑国的社会背景开放(如上章所言),内容也最为活泼生动。 细究《郑风》诗篇,多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其中又以女恋男之情诗为最多,呈现出多种的情感样貌,主要可分为歌舞欢会,谑词示爱,直言呼告,赞誉赠答等四种类型,内容及风格独树一格,读来深深打动人心。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冬天至初春为农闲家居时期,因此,人民的生活节奏在一年十二个月之中,野外生活约占八个月,家庭生活约占四个月,而许多活动,风俗习惯以致凝固为一种典礼,节日,也都由此形成。 在郑国的社会风俗中,上巳节(三月初三)便为一非常重要的节日,《太平御览》引《韩诗章句》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观也。” 古老的民俗节日,是青年男女能够无拘无束的游玩的时刻,更是他们播种爱情,选择理想伴侣的好机会。上巳节男女欢会的婚俗大多配合社神祭典和临水祓禊来进行。 高禖神为管理结婚与生子的女神,亦即“大母之神”,在最早时期,是各个部族于母系社会期间所想象的“第一位”女祖;古人认为水是至洁之物,一切疾病可以用水洗掉,因而产生洗涤之俗,此外,由于殷神简狄“行浴”生子的传说,祓禊也含有“求子”之义。《周礼·媒氏》中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奔者不禁。” 在春社活动中,人们可以自由择配,甚至媾合,此即管子所说的“合独”,而这种情感的自由解放,充满欢欣喜乐的春日仪式,原来是振奋心魂的仪礼,招魂续魄,希望求得新生的力量。 上巳求子,恋爱风俗还可以在少数民族中得到印证,刘锡藩《岭表纪蛮》中说:“广西凤山县山乡的少数民族,其青年男女,各于正,二,三月之子日,于一定之地点,分为两队,各持红绿色带结成之圆球,互相接抛,……即为配偶。” 其中,“巳”即“子”,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已得到证实,因此三月的子日即为上巳节,其接抛圆球以配对的习俗,正是上巳恋爱的延续;此外,上巳狂欢的风俗在古希腊是祭酒神的狂欢节,在近代日本的很多村落,及现代南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上,也都曾经或仍然普遍存在着。在《郑风》中,《溱洧》所描写的图景正反映了郑国欢度上巳的民间风情: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以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中国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将春天认定为体现宇宙万物的生命力量的季节,即使是重典的周礼意义上的婚姻结合,一般也选择于春天进行,而民间的男女欢俗也正像春天盛开的鲜花,在两性关系的缔结上获得实现。 由于有这种对春天的认同,风俗获得了一种理念上的保障,婚恋行为具有了自由的内涵。而当时郑卫等地,男女在野外自由结合乃是一种风俗,并非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因此无论男邀女,女邀男,都是自然而大方,绝不会引起莫名的惊讶。 全诗写来极富层次,先写地点,次写景物,再写对话,最后写人物的动作,从而把一群青年男女节日游乐的情景和盘托出,其中姑娘直率天真的话语,更烘托盛会欢乐的气氛,也透露出纯朴率真的情谊;在文章的结构上,通过环境的渲染,将对话穿插到叙事写景之间,使场面活跃,富情节。 2.《关雎》(诗经)1、《关雎》这首诗大量用到兴。兴的本意是“起头”,比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一二三四五”就是兴,最基本的作用是起个“五”的韵脚。出于文学追求,兴产生了象征意义。比如《周易》中:“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就是用“明夷”疲惫垂翼的状态象征行人的旅途困顿。 《关雎》中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以象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捕鱼的鸟,雎鸠在河之州表示雎鸠捕鱼。以“捕鱼”象征求偶是《诗经》通例,古人都懂的,我们不是那个时代所以不懂罢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闻一多的《说鱼》,说得很透彻。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左右”就是左手和右手,流之、采之、芼之都是“采之”的意思。“采菜”也是象征求偶,比如《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所以《关雎》中与采荇菜对文的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3、至于“兴而有比”,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准确说都是兴,也就是象征。 4、“反复吟咏”是《诗经》的特点,因为诗经是歌词,往往重章叠唱。“以赋的手法铺陈开来”这种说法也通,全诗主要是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但是”左右采之”等是兴,并不是真的发生了采菜的事实;“钟鼓乐之”是主人公的想象,也不是现实。 5、《诗经》被经学家神圣化了,导致许多曲解。其实《诗经》就是先秦时代的歌谣,可以配合旋律唱出来的。《关雎》这首诗歌就是一首情歌,表现一个男子的单相思或暗恋。至于“社会风俗”云云,则是后人的理解了。 《诗经》是一本很美的诗集,关于它的讨论实在太多,这里仅表达我个人的观点,以供参考,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3.《诗经》樛木翻译,谢谢《樛木》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的《周南》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前言】 《樛木》是《诗经·周南》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是祝贺新婚男子的赞歌。诗中大量采用比兴手法,表现了汉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注释】 ①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诗人先以葛藟缠绕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然后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诗凡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饬,以群歌叠唱的形式表达出喜庆祝颂之情。 ②樛:下曲而高的树。 ③葛藟: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藟似葛,野葡萄之类。 ④累:攀缘,缠绕。此处又作累。 ⑤只:语气助词。 ⑥君子:此处指结婚的新郎。 ⑦福履:福禄,幸福。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故众妾乐其德而称愿之曰:南有樛木,则葛藟累之矣,乐只君子,则福履绥之矣。 ⑧绥:与妥通,下降的意思。《礼记·曲礼》:“大夫则绥之”《疏》“绥,下也。”《毛传》“绥,安也。"亦通。 ⑨荒:覆盖。 ⑩将:扶助;或释为“大”。朱熹:《诗经集注》将,犹扶助也。 【翻译】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一位快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并且这根樛木都被葛藟覆盖了。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扶助他人 南方地区有很多生长茂盛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好几根葛藟爬上这根树枝,缠绕在这根树枝上快乐的生长蔓延。一位快乐的君子,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成就他人。 4.《诗经 郑风 溱洧》原文《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1]溱、洧:河名。涣涣:冰河解冻,春水满涨的样子。 [2]秉:拿着。蕑(jiān):一种兰草,古代习俗,在每年上巳日,即农历三月三日人们都去到水边洗濯,表示祓除不祥。郑国的风俗,这一天男女聚集在溱洧两水之上,秉执兰草,拂除不祥。 [3]洵:诚然,确实。訏(xū):广大无边。 [4]维:语首助词,无实义。相谑:相互逗弄玩笑。勺药:即芍药,三月正是开花季节。男女相赠,表示相互之间和乐,汉人高诱曾说:“郑国淫辟,男女私会于溱洧之上,有询訏于乐,勺药之和。” [5]浏:水深而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