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美斋诗经

1.《美哉.诗经》的全文内容是什么

我从网上的视频上记录下来的,但总感觉不是全文,貌似视频也有删节

《美哉 诗经》

有一种美 无需修饰 那是从心里流出来的长歌

河畔滩头 关关雎鸠的鸣唱声里,我们听见了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箴言

山野林地 坎坎伐檀声里,我们看见一群袒露的脊背上,迸发出的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的悲愤

旌旗呼啸处,我们听见了出征将士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的怒吼

无论放浪还是婉约

无论高歌引吭还是踱步吟哦

听起来都是那样的自然 真切 活脱 透明

纯粹得就像远古的天空 无邪得就像源头的活水

这 就是诗经

有一种美不会凋谢

那是盛开在一个民族血脉上的鲜花

三千多年前,在一个古老的国度里 那些没有留下姓氏的先民

将生活 爱情 劳动揉进琴瑟 让散布在山间田野里的飞歌流韵 漫延成一条生生不息的歌的长河

这 就是诗经

历史的风吹落了无数的皇冠 催散了无尽的繁华

却吹不断那一串串带响的竹简 以及竹简上留下无数指纹的风景

三千年涛声云灭 不变的 还是那跳动着生命活力的人性之美

逃之夭夭 灼灼其华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谷则异室 死则同穴

这无以伦比的东方之美啊

美的河流 美的田野 美的天空 美的云彩

更有美的人 美的情操 美的节奏 美的律动

在人类所有关于美的描绘中 诗经是最美的容貌

来吧,让我们沿着诗三百的诗行

去踏青 去漂流 去追寻 去拾起封尘记忆中永远的歌

哦 美哉 诗经

2.诗经中风雅颂简介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赋比兴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 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 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 “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 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 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 事,是故同称为义。”

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 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 表现方法。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 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 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 汉代解释“赋、比、兴” 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 两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 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 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 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 “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

郑玄的解 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 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这 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 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 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 征,不免牵强附会。

《毛传》、《郑笺》中对于《诗经》 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 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关雎》 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 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 “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

(《毛诗正义》不过,郑 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 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 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

挚虞继 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 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 十六)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 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赋” 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 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 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 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 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

由于汉赋中大量 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 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 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 “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

由于这 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 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 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 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 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 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

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 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 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起情 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 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

这就概括了“比兴” 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 触物圆览”。

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 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

3.求《登徒子好色赋》全文及翻译

正文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2),短宋玉曰(3):"玉为人体貌闲丽(4),口多微辞(5),又性好色。

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

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6),无说则退。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7)。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8),施朱则太赤(9);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10),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11)。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12),至今未许也(13)。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14),齞唇历齿(15),旁行踽偻(16),又疥且痔(17)。

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18)。王孰察之(19),谁为好色者矣。

"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20),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21);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22)。且夫南楚穷巷之妾(23),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

"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24),足历五都(25)。出咸阳(26)、熙邯郸(27),从容郑、卫、溱 、洧之间(28) 。

是时向春之末(29) ,迎夏之阳(30),鸧鹒喈喈(31),群女出桑(32)。此郊之姝(33),华色含光(34),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35):'遵大路兮揽子祛(36)'。赠以芳华辞甚妙。

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37),忽若有来而不见(38)。意安息体疏(39),俯抑异观(40);含喜微笑,窃视流眄(41)。

复称诗曰:'寐春风兮发鲜荣(42),洁斋俟兮惠音声(43),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44)。'因迁延而辞避(45)。

盖徒以微辞相感动(46)。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47),心顾其义(48),扬《诗》守礼(49),终不过差,故足称也(50)。

"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注解】 1、选自《文选》卷十九。

此赋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托名宋玉而作。 2、楚王:这里是指楚襄王。

3、短:这里指攻其所短。 4、闲丽:文雅英俊。

5、微辞:不满的话。 6、止:与下文"退"相对,指留下。

7、东家之子:东边邻家的女儿。 8、著:搽。

9、施朱:涂烟脂。 10、束素:一束白色生绢。

这是形容腰细。 11、惑阳城,迷下蔡:使阳城、下蔡两地的男子着迷。

阳城、下蔡是楚国贵族封地。 12、窥:偷看。

13、未许:不同意,没有答应。 14、挛(luan):卷曲。

15、齞(yan)唇历齿:稀疏又不整齐的牙齿露在外面。齞:牙齿外露的样子。

历齿:形容牙齿稀疏不整齐。 16、旁行踽(ju)偻(lou):弯腰驼背,走路摇摇晃晃。

踽偻:驼背。 17、又疥且痔:长满了疥疮和痔疮。

18、使有五子:使她生有五个儿女。 19、孰察:孰,通"熟"。

仔细端详。 20、秦章华大夫在侧:当时秦国的章华大夫正在楚国。

章华:楚地名。这里是以地望代称。

21、愚乱之邪:美色能使人乱性,产生邪念。 22、彼:他,指宋玉。

23、南楚穷巷之妾:指楚国偏远之地的女子,也即"东邻之子"。 24、周览九土:足迹踏遍九州。

九土:九州。 25、五都: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26、咸阳:当时秦国都城,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27、熙邯郸:在邯郸游玩。

熙:游玩。邯郸:当时赵国都城,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

28、从容郑、卫溱(zhen)洧(wei)之间:在郑卫两国的溱水和洧水边逗留。从容:逗留,停留。

郑、卫:春秋时的两个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到滑县、濮阳一带。溱洧:郑国境内的两条河。

《诗经·郑风·溱洧》写每年上巳节,郑国力女在岸边聚会游乐的情况。 29、向:接近,临近。

30、迎夏之阳:将有夏天温暖的阳光。迎:迎接,将要出现。

31、鸧(cang)鹒(geng)喈(僻)喈:鸧鹒鸟喈喈鸣叫。 32、群女出桑:众美女在桑间采桑叶。

33、此郊之姝(shu):意指郑、卫郊野的美女。 34、华色含光:美妙艳丽,光彩照人。

35、称诗:称引《诗经》里的话。 36、遵大路兮揽子祛(qu):沿着大路与心上人携手同行。

祛:衣袖。《诗经·郑风。

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 37、怳:同"恍"。

有望:有所期望。 38、忽:与怳为互文,恍忽:心神不定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那美人好像要来又没有来,撩得人心烦意乱,恍忽不安。 39、意密体疏:尽管情意密切,但形迹却又很疏远。

40、俯仰异观:那美人的一举一动都与众不同。 41、窃视流眄(mian):偷偷地看看她,她正含情脉脉,暗送秋波。

42、寐春风兮发鲜荣: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苏醒过来,一派新鲜茂密。寐:苏醒。

43、洁斋侯兮惠音声:那美人心地纯洁,庄重种持;正等待我惠赠佳音。斋:举止庄重。

44、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似这样不能与她结合,还不如死去。 45、因迁延而辞避:她引身后退,婉言辞谢。

46、微辞:指终于没能打动她的诗句。 47、目欲其颜:很想亲眼看看她的容颜。

48、心顾其义:心里想着道德规范,男女之大防。 49、扬《诗》守礼,终不过差:口诵《诗经》古语,。

4.诗经20句中最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哪一句

爱情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女曰:“鸡鸣。”士曰:“未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友情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陈刚中 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汉乐府》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 -(宋)欧阳修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晋)陶渊明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唐)白居易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三国)曹植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 故友。 -(唐)韩愈 一贵一贱交情见。

-(唐)骆宾王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 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 -《诗经.小雅》 乐莫乐兮新相知。

-(战国)屈原 刎颈之交。 -《汉书.诸葛丰传》 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朋友切切思思。 -《论语.子路》 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交情老更亲。 -(唐)杜甫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抱朴子.交际》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逊志斋集》 朋友之交不宜浮杂。 -《抱朴子.交际》 势力之交难以经远。

-(晋)陆机 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 -(唐)高适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潜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南宋)辛弃疾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

-《战国策》。

5.诗经•采薇的意思是什么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

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

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

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

“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

然而,上述种。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为什么被称为诗经中最美的句子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

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

7.《诗经.蒹葭》的意境美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8.诗经,楚辞里面有什么适合做名字的词

、蓁蓁(音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惠然,顺从貌。5、静姝。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

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6、炜彤。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

炜:光彩。7、洵美。

《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

《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8、燕婉。

《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

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9、如云。

《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邦:国家。媛:美女。

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

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11、灵雨。

《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

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12、朝雨。《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

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15、琇莹。《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17、佩玉。

《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18、琼琚。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文还有(大名鼎鼎的)“琼瑶”、“琼玖”。

19、陶陶。《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

陶陶:快乐貌。20、佩玖。

《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静好:安静美好。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22、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

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23、德音。

《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

这个词在整本诗经里多次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个人感觉该词的气场比较大,一般人hold不住吼吼24、子佩。

《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零露:零落的露水。然而该词溢满了感伤的气息(延伸义: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骤然浮现出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纸···26、婉兮、婉如。

《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婉:美丽。

至于“清扬”,应该没有人想和洗发水重名= =27、琼华。《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

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28、美清。

《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东晋陶渊明有诗曰:“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29、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

如花似玉貌。30、清猗。

《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31、素衣。

《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白色的衣服。

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B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

菁菁:草木茂盛。33、采苓。

《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

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34、文茵。

《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

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35、湄。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36、渥丹。

《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渥丹:色泽红润貌。

37、美淑。《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8、舒窈。《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

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好听的名字。《月出》是整本《诗经》中非常有意境。

9.古代诗经中的四大美女分别是谁

《诗经》里的美女,其实比西施更具体、更实在、更有细节,例如庄姜。

标准: 修长、高大、丰满、白皙 说起春秋时代的美女,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是西施,西施具体漂亮到什么地步,史料里没有具体的描绘,尤其是对于身材五官本身,诚所谓“无图无真相”。好在有《诗经》,给我们留下了春秋时代关于美女标准的详细资料,虽然也说不上是“有图有真相”,但细致入微的描写,比画图的作用还要大。

在《诗经·卫风》里有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专门描述美女的。硕是什么意思?就是大的意思,东汉权威的《诗经》研究者郑玄是这么解的:“硕,大也。”

用“大”来形容美女,似乎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尤其在时兴减肥瘦脸的今天,那么魁梧的一个女人也能算是美女?对,东周春秋时代对美女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高大、修长。而且并不是只有《硕人》这个孤例,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例,同样是出自《诗经》,同样是讲美女,有这么一句:“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一个美女,长得高大且美好。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硕人》上来。这位高大的美女名叫庄姜,她是齐国的公主,齐国国君是姜子牙的后代,姓姜,而美女的老公是卫庄公,因此大家称她为庄姜。

话说庄姜某年嫁到卫国去,卫国人民兴高采烈地来迎接这位来自大国的公主,立即就为姜姑娘的美丽所迷。她给卫国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硕人其颀”,这新娘长得高大修长,很大气。

除身材外,人们还观察了庄姜那天的着装。她穿的是什么衣服呢?诗里也有具体记录,只见她身穿绫罗锦缎,外面还罩了一件麻纱衣。

任何时代的人都讲究门当户对,于是人们就问,这漂亮的大姑娘,是谁家的姑娘呢?有人回答,她是齐国国君的女儿,还是公主呢。她的哥哥是齐国太子,她的姐姐妹妹也嫁得挺好,夫君分别是邢国和谭国的国君。

当然,大伙最关心的不是出身,还是她本人的容貌。于是,中国史上最富有才华的描写美女的文字出现了。

她的手指呀,好像初生白茅的嫩芽那样纤细柔软,她的肌肤,就像冻结的油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柔荑是什么,没见过,但是冻结的油脂倒是可以从小时候吃的猪油凝结后白嫩光滑的情状中想象一二。 讲完了手,开始讲脖子。

这脖子,又长又白皙,这时候又来一个比喻,像天牛的幼虫,“领如蝤蛴”。天牛是何物,我们也很陌生,但是想一想幼虫长而白的样子,理解的障碍也就不大了。

描述美女,少不了会说到她的牙齿。庄姜的牙齿自然也对得起她的美貌,就像是瓠瓜的籽,方正而洁白,而且还排列得整整齐齐,“齿如瓠犀”。

手、脖子和皮肤都写过了,接下来该露脸啦。诗里接下来的一句是“螓首蛾眉”,就是说她额头方正宽广,像一种螓的虫类;眉毛呢,是蚕蛾眉。

不过诗里没有交待她是不是长着一张时下流行的锥子脸,也没有交待她化的是什么妆,应该不会是烟熏妆吧。当然,姜大美女又不是雕塑,是有表情的。

表情从哪里来?从眉目笑容来,只见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笑起来露出甜美的酒窝,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如王心凌所唱:睫毛弯弯眼睛眨眨。 写到这里,寥寥几十个字,把咱中国以后几千年关于美女的描写技巧基本涵盖了。

虽然后来还有沉鱼落雁之类的描写,但基本上都是侧面落笔,烘托为主,像《硕人》这样正面描写、硬碰硬的技术派,已经很罕见了。 正面写美人,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硕人》用尽了各种动植物打比方,增强了现场感和质感。 清朝中期有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众多文人都青睐着一位英烈女性,多位文人将她采入野史笔记或写进小说中,这个人物就是林四娘。

我们对林四娘并不陌生,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记得第七十八回中曾写到的这个“姽婳将军”,曹雪 芹花了很长的篇幅描述这位巾帼英雄,称林四娘故事是“风流隽逸、忠义感慨”的“千古佳话”,不但让贾宝玉在众多清客面前专门诵读了他的长篇《姽嫿词》,还让纨袴子弟贾环和小才子贾兰各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来赞颂林四娘,曹雪芹这么倾情一位女性是很不寻常的。清代另一位文学家蒲松龄也以林四娘的题材为背景,撰写了一个短篇小说《林四娘》,收在《聊斋志异》第三卷中。

此外,另有王士祯的《池北偶谈》、林云铭的《林四娘记》、陈维崧的《妇人集》、卢见曾的《国朝山左诗抄》、李澄中的《艮斋笔记》、安致远的《青社遗闻》、邱宗玉的《青社琐记》、王士碌的《燃脂集》等,也收有关于林四娘事迹的笔记,曲家杨恩寿更是以林四娘故事编撰了六出昆曲大戏的文本《姽婳将军》。 一 按有关史料记载,林四娘应为明末清初人,因为在清初或清朝中叶时期,林四娘在社会上或文化圈中的名声很大。

而按《红楼梦》中的描写,林四娘不但美丽、有武艺,而且还在丈夫恒王死后,勇敢地站出来带领恒府眷属与“流贼余党”奋战,最后“殒身于王”,是不折不扣的节烈女。但在正史中,这个人物却不见踪影,无论《明史·列女传》还是《清史稿·列女传》中都未收录林四娘的事迹,就连长达12卷本《清朝野史大观》也未见有林四娘的条目,看来,林四娘这个人物有可能是子虚乌有。

林四娘的来历,按《红楼梦》介绍,是恒王的一位宠姬,最得。

10.曹植的诗经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然“邺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然曹植诗歌的里程碑意义何在?他究竟对中国诗歌有何独特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抒己见。

论文百事通 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

“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

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

曹操诗21首,全为乐府诗,内容上槁目时艰,肠断民瘼,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显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曹操长于四言诗,似有《诗经》遗风,然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卷四谓其“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

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也谓曹操四言诗“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曹操的杂言诗,包括一些游仙诗,也似有《庄》、《骚》韵味,但主要还是源于汉乐府的杂言体和游仙诗。

所以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称“孟德诗犹是汉音”。曹丕诗一半以上为乐府,并且“乐府酷是本色”(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丕工于言情,大量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这也显然“源出于《十九首》”(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汉乐府和《十九首》的影响较小一些,王粲存诗20首,乐府诗仅有5首,其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皆与《十九首》相差较远;王粲诗更多地受到诗、骚的影响,这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所说,王粲诗乃“小雅、变风之余”,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王仲宣诗出于骚”,其余“六子”存诗太少,不足论。

而曹植乃“风、雅之苗裔”(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曹植自己也以“有应风雅”相标榜(《与杨德祖书》),读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行》等,这一点,不言而自明;同时,曹植《飞龙篇》、《远游篇》等游仙诗,“与《楚辞》同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卷64),《杂诗》六首,“原本于《离骚》”(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所以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曹子建诗出于骚”;并且,曹植诗也多乐府,“参其乐府,皆汉氏之韵”(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南国有佳人》等游子思妇诗,“全法《十九首》意象”(同上)。因此,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谓“子建之诗,隐括《风》、(傩》,组织屈、宋,洵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

……然不能不推子建为极者,盖有得于诗家之正派的宗也。”将曹植作为《风》、《雅》、《楚辞》的正宗传人来推崇。

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也谓“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也将曹植作为诗家“正轨颛门”,作为上承《诗经》,下开陶潜、李白、杜甫的“诗家正宗”来标榜。

建安诗歌,正处于承上启下,“二源合一流”的历史交汇处,“三曹七子”皆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真正以诗歌实绩确立这个嬗变大势者,当首推曹植。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好:曹植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惨远的情调。

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制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初步确立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所谓“骨气奇高”,是说曹植诗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气,充满气势和骨力,充满追求和抗争,显得慷慨刚健,悲愤沉郁,以气取胜,以骨取胜;所谓“词采华茂”,是说曹植诗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锻字炼句,声色和美。相比之下,曹操诗骨气高,然词采质朴;曹丕诗词采美,然“婉娈细秀”(钟惺《古诗归》卷七);王粲诗“文若春华”(曹植《王仲宣诔》),然“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卷二),“文秀而质赢”(钟嵘《诗品》卷上)。

建安诗人唯曹植华丽其容,风骨其实,“词采华茂”因“骨气奇高”而不致流于浮艳纤柔,“骨气奇高”又因“词采华茂”而不致陷于平浅粗豪,真乃文质相称,情文并茂,壮哉美哉,美哉壮哉!所以成书《多岁堂古诗存》称“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吴质《答东阿王笺》即以“文彩巨丽”赞美曹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

相关内容
上一篇
礼俗诗经
下一篇
诗经祭奠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