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诗歌风格特点李白诗歌风格特点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奇妙,清新飘逸,意境奇妙,浪漫。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独创性。 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二)、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 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三)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浪漫主义情怀常用的艺术手法。 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入席”(《北风行》),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 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 (四)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歌语言直率,语言清新、豪放还体现在其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子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句,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江夏赠韦南陵水》),都是直率,自然而又豪气通人的语言。 有助于展现其浪漫主义激情。 拓展资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4、语言清新俊逸.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3.杜甫、李白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李白的诗体现李白性格执拗,有点任性,不听旁人劝告,有点一意孤行的,比如: 谪仙散诗九百首,随处皆为一家风。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李白 )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塞下曲六首 李白 )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白鸠辞 李白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李白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 李白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杜甫 ) 杜甫的诗是“沉郁顿挫”,下面我就你提出的问题做如下阐述: 首先: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文章还探讨了杜诗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为它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风格通过杜甫具体的世界观和创作实践的反映。759年前后是杜甫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越到晚年则愈更增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和衰飒情调。 其次:类似的文章还有傅庚生的《沉郁的风格,闳美的诗篇》、安旗的《"沉郁顿挫"试解》等。傅庚生指出,杜甫当时所说的"沉郁",近于所谓"诗教"的"温柔敦厚",还是属于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范畴的;后来他一步步地走向人民,发展了他的诗歌,迨到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后,诗的风格就已形成属于另一个范畴的"沉郁"。就是说,杜诗中日益明显的人民性使它固有的沉郁的风格日趋深广。安旗则认为,杜甫早年自称"沉郁顿挫"的含意,主要是表示学历之深厚,技巧之娴熟,希望唐玄宗能够赏识他,让他"执先祖之故事";后来,杜甫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特别是经历了干戈离乱,他尝了人生的艰难困苦,他对统治阶级的幻想日趋破灭,他和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日益接近,他的创作才愈来愈成熟,他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也才有了真正的深广的时代内容。即"忧愤深广,波澜老成"。而且作者又指出,"忧愤深广,而又以含蓄蕴藉的手法出之,才能显得'沉郁'。仅有忧国忧民之情不一定表现为'沉郁'。" 八十年代以后,仍有一些学者力图对"沉郁顿挫"作出新的解释,如金学智的《杜甫悲歌的审美特征》、王南的《"沉郁顿挫"论》等。其中傅绍良文认为,杜诗虽然偏于阳刚美,但同时也具有鲜明的阴柔美的特点,即:用谐趣和幽默摆脱痛苦命运的折磨,使人看到他带泪的笑,绝望中的希望;把自己的失意之愁、悠然之兴、超然之态化作对人生的留恋,对幽静境界的追求;细腻敏锐地感受自然,化客观景物为情思。刘地生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都很新颖,它通过对杜诗中一系列例证的研究,认为杜诗用韵与作者为人的作风相称,惯用入声韵,惯用i元音造成的韵母,或用闭塞音[-p]、[-t]、[-k]收尾入韵。由于i发音轻细,而[-p]、[-t]、[-k]发音短促,使这些韵字的整个发音变得微弱急促。这些韵字的发音特点同作品的思想因素一道参与作用,构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再次:地理的差异,明显作用着杜甫的诗歌创作。黄河流域粗放朴健的水土风沙,形成了杜甫那质实雄浑而不务奇情幻彩的艺术风格,杜诗中那些标志着古典现实主义顶峰的作品,字字句句都散发着黄土高原泥土的气息;由秦州经同谷入蜀,高山峻岭,历涉艰险,使杜甫入蜀诗篇又具有秦岭的峭拔凌厉之风;入蜀之后,杜甫一直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多雨,景物清奇峻丽,山川幽壑娟秀,这就使此后的杜诗明显的带有南国的风韵,而在创作上也转向了抒情与艺术技巧的锤炼。 最后:裴斐文将杜诗发展分成八个时期:即壮游时期是杜诗风格尚未形成的懵懂期;长安十年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期;辗转兵燹是杜诗既成风格的发展期;奔逃陇蜀是杜诗风格的变化期;栖息草堂是杜诗新风格(萧淡婉丽)的形成期;流离两川是杜诗风格的再变期(即由萧淡婉丽变为雄浑悲壮);羁留夔州是杜诗两类风格(壮美、柔美)全面发展和登峰造极的时期;落魄荆湘是杜诗发展的落潮和光辉的结束期。 4.【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异同从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要从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就要从二人所处的社会大背景说起 异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李白想做官而不得,而放浪形骸的一生,形成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是他诗歌的主要特点)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杜甫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5.李白诗歌的主题和风格有哪些特点谈李白诗歌风格的两个特点摘要:李白在诗歌方面,是我国文学史中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 他的诗歌根据不同的思想和感情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他的诗歌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绮丽而兼豪爽、一是雄奇而且易懂。 李白诗歌的独特艺术风格,使他成为中国诗史上独一无二的诗人。 他自民歌学习,从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豪迈奔放的气势,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胆而贴切的考张,形象生动的比喻,都包含了民歌的特色。 关键词:李白;唐代诗人;诗歌风格;绮丽;雄奇李白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他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各体皆备,内容丰富。 历代论家对李白异彩照人的鲜明个性做出了许多非常精彩的描绘,诸如他那驱驰造化、咳吐天然、出鬼入神、惝恍莫测的艺术力量;他那斗酒百篇、十幅一息、规矩在手、自运方圆的才情;他那壮浪纵恣、豪放飘逸的风格;他那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天子不能屈、四海不足客的性格和人品;他那游戏万乘、笑傲王侯、周流宇宙、穷淬终生的坎坷经历等等。 总而言之,李白诗歌本身具有的鲜明个性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被历代评论家深深地感受到了。李白的诗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读之令人心旷神怡、惊心动魄、回肠荡气,从中体会到诗歌的无限魅力。 一、李白诗歌形成的原因李白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但他在创作上却是一个十分刻苦,向前人学习的诗人,他诗文中,也保留着模仿前人的痕迹。 他崇尚《风》、《雅》,还十分尊敬和推崇屈原,认真学习和继承了屈原辞赋的优秀传统。 李白对于屈原高度赞美,曾经写了“屈平词赋悬日月”(《江上吟》)来尊崇他。并且从他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就采用了屈原词赋的句法。 他还学习汉、魏、六朝以来诗歌的优秀传统,对魏晋以来有成就的诗人,李白都吸收了他们的长处。他赞美建安,十分重视吸取鲍照、庚信、阴铿的长处。 杜甫称李白的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的诗写得清新、俊逸,的确是他向前人学习的结果。 而且他的山水诗中可以看到谢灵运和谢眺的影响。如谢眺的“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句,被李白全句用在诗中,(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下月吟》)。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十分重视学习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 他全部九百余首诗歌作品中,乐府诗就占有一百四十余首。 他几乎用过所有乐府古题,并常常有新的创意。他受六朝乐府民歌的真挚动人,爽朗的影响,又融合自己豪迈不羁的性格,逐渐形成了李白歌行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风格,并且广受世人的喜爱和叹服!二、李白诗歌风格中的两个特点李白在诗歌方面,是我国文学史中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 他的诗歌根据不同的思想和感情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我认为他的诗歌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绮丽而兼豪爽、一是雄奇而且易懂。 绮丽是指用词华丽,对仗工整;而雄奇是指作者用词夸张,在诗意中所表露的超然境界。在吟诵“诗仙”的佳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那华美、曼妙的文辞和雄健、磅礴的气势。 让我们分别感悟一下诗人的风格吧!(一)、特点之一:李白诗歌中的绮丽风格绮丽的风格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和内容相称的,虽然用词华丽、对仗工整,却写得自然,使人觉得情景相生,生动流畅;另一种则是用华丽的辞藻来淹没了内心的思想感情,或者用堆砌的辞藻掩饰空虚的内容。 前一种是好的,而后一种则是要不得的。 我国古代诗歌,自南朝、特别是齐梁以来,丢掉了《诗经》、《楚辞》和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形成一种“颓废淫靡”的形式主义的贵族文学。这种“贵族文学”的恶劣影响,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陈子昂第一个站出来批判了这种形式主义文学,并在《修竹篇序》中说:“仆尝暇观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寄兴都绝,每以永叹”。 李白继承和发展了陈子昂的文学理论并身体力行,他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第一)。 他反对杨(杨雄)、马(司马相如)以后文学界所激起的那股只重文词的华丽,而轻视内容的绮丽空泛文风。他主张复古代的正声,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创作倾向。 李白复古复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淳朴文风,也就是“贵清真”的意思。但李白的诗中也不乏千古流传的丽句,《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批为“千古丽句”,就是属于前一种的绮丽。 这句诗不用典故辞藻,而写出最美的春光“烟花三月”,并且是在这样的时候去繁华的扬州,所以成为千古丽句。他在《山中问答》一诗中“桃花流水迥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之句,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山花烂漫,争艳斗丽是美的;而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都是按照自然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不同的美,但有着共同特点:“天然”,读之令人回味无穷,满口留香。 当然,构成绮丽风格还可用色彩等来表现,但不是绝对的,一首好诗主要靠诗句所构成的境界。 杜甫《蜀相》中说:“映阶碧草自春色,。 6.李白的诗歌具有什么创作风格李白作为唐代最富盛名的诗人,是一位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诗文的表达不是内敛含蓄,低吟浅唱,而是酣畅淋漓,喷薄欲出。 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是有着丰富生活基础的,他经历了唐朝由开元盛世到安史战乱的转折,目睹了国家的兴衰变迁。 他的诗歌具有卓尔不群、主观色彩浓厚、想象奇特的艺术特色,他一生性情豪迈不羁,诗中多寻求单纯旷达的意境,从不同侧面成就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他创作的很多诗文,既描绘了开元盛唐的超级繁荣,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层的腐朽和没落,表现出傲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进步倾向。他的思想耐人寻味,既愤世嫉俗,对统治者表示不满,超然物外,同时又关注国家命运,积极入世。他的诗作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极致,对我国诗歌的贡献是巨大的。 7.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