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雅指《诗经》里的什么《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春秋之前的诗歌共计311篇,所以也称“诗三百篇”。《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叫做“风”、“雅”、“颂”,其中第二部分“雅”又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 《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共收集了当时15个诸侯国的160篇民歌,所以也叫《国风》。“风”指的是《诗经》收集的诸侯国,也就是地方政权管辖范围内产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 《诗经》中的“雅”,也被称为“正乐”,雅有正的含义,雅也就是正乐,后世所谓“雅正”就是源于此。雅共收集诗篇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多数是贵族作品,与民歌有很大不同,但“小雅”中的一些作品还是与“国风”收集的民歌接近的。“雅”的内容有叙述周朝历史的特点,也有赞颂周朝统治和讽刺王室问题的作品,这是其与“风”描述生活感受为主不同的地方。 《诗经》的“颂”,主要用于祭祀,所以,是为统治者唱赞歌的诗篇,颂,后来有颂扬、歌颂、称颂等含义,所以,后代对此评价不高,也没有“风”、“雅”那样被世代文人墨客所反复吟唱和引用。 由于“颂”不被看好和认同,诗经留给后代的遗产实际上就是“风”和“雅”两部分精神,后代就用“风雅”来代表诗经,来代表诗经形成的创作精神。 在现代汉语中,“风雅”的含义是: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文学上,是《诗经》确立的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 记得采纳啊 2.求几首诗经中的代表作关 雎 【诗经·国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水鸟叫声。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参差:长短不齐。荇(音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寤(音务):睡醒。 寐(音妹):睡眠。 思:语助。 服:思念。悠:忧思貌。 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 琴:五弦或七弦乐器。瑟:二十五弦乐器。 友:交好。琴瑟友之: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顶端硕 鼠 【诗经·国风·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喻为偷粮老鼠,发誓要到没有剥削的乐土去。 硕鼠:大老鼠。 一说田鼠。 黍:粘米,谷类。 三岁:多年。 贯:事也。 逝:语首助词,无义。一说同“誓”。 直:同值。 永号:永叹。 顶端静 女 【诗经·国风·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静:娴雅安详。姝(音书):美好。 爱:隐藏。 娈:年轻美丽。 彤管:一说红管的笔。 牧:野外。 荑(音提):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姻。 询:实在,诚然。 顶端无 衣 【诗经·国风·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反映战士的友谊。从穿衣到赴敌,愿共患难。 袍:长衣服的统称。 泽:里衣。 戟(己):长一丈六尺,镶有分枝的锋刃。 甲:铠甲。 兵:兵器。 顶端 氓 【诗经·国风·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氓:民,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 一说无知貌,一说戏笑貌。布:货币。 一说布匹。即:靠近。 谋:商量。顿丘:地名。 愆(音千):过,误。将:愿,请。 乘:登上。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 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 贿:财物,嫁妆。沃若:润泽貌。 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耽(音沉):沉湎于爱情。不可说:不忍说,不堪说。 一说,“说”即“脱”,解脱。陨:坠落。 徂尔:往你家,嫁与你。三岁:泛指多年。 汤汤(音伤):水盛貌。食贫:过贫苦生活。 渐(音尖):沾湿。爽:差错。 贰(音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二三其德:三心二意。遂:久。 知:智。咥(音系):大笑貌。 躬:自己,自身。淇:淇水。 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 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双角。指童年。 晏晏:柔和的样。 3.诗经的比兴垂范和风雅传统对后世文学有哪些影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一) 赋 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再如,用赋描叙政治危机,《小雅·正月》中的第五章和第六章:“谓山盖卑,为冈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这首诗揭露了贫富悬殊、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说山多么低矮,却是高峰耸立。 岩盐既已出现,怎么不采取制止的行动?把元老请来询问,在请占梦预言吉凶。都自夸高明的圣人,可谁知乌鸦的雌雄?说谈多么高,可人们不得不低头弯腰。 说地多么厚,可人们不得不缓慢行走,人们喊出这些话,确实很有道理。可恨世人,为何像蛇一样咬人。” 作者用设问、对偶、夸张等各种修辞方法表现了满腔激愤。又如,用赋来写景,《豳·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果赢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描写主人公,即一个老兵,在细雨蒙蒙的还乡途中,想象着家园荒芜、一片衰败的景象: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 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就把主人公的心情中那复杂的变化写出来,在这首诗中,情的哀伤和景的荒凉是一致的。(二)比 比,就是用本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在某方面的相似点打比方,或用浅显的事物来说明抽象道理和情感,或者借以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突现事物形象。 比,是《诗经》中普遍运用的艺术手法,在具体的运用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通篇用比的,二是局部用比的。例如,《鹤鸣》中通篇用比: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宅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诗意在教诲宣王求贤访士,重用贤才。 但从始至终并未说破,其中提到了“鸣于九皋”的鹤或“在渊”,或“在渚”,的鱼,还有那可加工为美玉的“他山之石”,都指贤才,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再如,局部用比。 比喻句有时在“赋”中,有时在“兴”中,并且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一是明喻。 如《小雅·斯干》:“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接连用四句明喻描写宫室建筑:宫殿像人立正那样端正,四角像箭头一样又尖又直,栋宇像大鸟展开翅膀,彩檐想彩色的雉鸡高飞。 将静态无生命的写成了动态的有生命的,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暗喻。 如《豳·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用蜷曲的野蚕露宿野外,比喻征夫露宿车下。 《诗经》中有不少的诗篇有这样的句式,前两句写喻体,后两句写本体。三是借喻。 如《邶·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泳之游之。” 意即“要是河水深,就用筏用船渡过去;要是河水浅,就是到河里游过去。” 直接用喻体代替。 4.风雅的意思风雅 风雅一词源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后世常用“风雅”一词作为高贵典雅的指代。[1] 同时风雅一词又为多义词,谓文雅,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因六经之一的《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是华夏文学诗词之源与经典,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2] ,对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后世也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汉 班固 《东都赋》:“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 5.风雅原指<诗经>中的什么《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雅、颂三类。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