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由谁编辑的一说周朝太师编定。 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 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 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 《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 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2.诗经的作者是谁书名: 诗经 又名: 诗,诗三百 作者: 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类别: 诗歌集 成书时间: 东周时期 历史地位: 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分类: 风、雅、颂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共计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献诗说”三种说法: [1]王官采诗:《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6].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孔子删诗: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7].唐代孔颖达[8]、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9].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10].献诗说: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3.《诗经》编辑者明代朱彝尊,王者所以观风俗、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知得失,在古代交通不便。 《汉书·艺文志》载、地域广。”《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古有采诗之官,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自考正也 ;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 4.诗经的编辑者是谁呢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但关于诗经的编辑者,至今仍有争议,传统认为,孔子对诗经进行了整理,从而对诗经的流传产生了重大影响,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诗”一说。《史记·孔子世家》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从汉至隋,历代学者及有关史志对此皆深信不疑,且有不同程度的补充和解释说明。唐初,孔颖达始以“《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从而怀疑“孔子所录,不容十去其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毛诗正义·〈诗谱序〉疏》)。此说实开否定“孔子删诗说”之先河。唐宋以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支持“删诗说”的著名人物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赵坦、王崧等人;反对“删诗说”的阵营要大一些,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 从新出土的简帛情况来看,诗经的流传情况远比我们原先预想的要复杂,可以肯定,孔子并不是唯一一个对诗经进行过整理的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无疑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理者,因此,如果问诗经的编辑者是谁?我们很难说就是孔子,或者就是周朝的采集诗歌的官员,我认为,不妨可以这样回答,诗经的编辑,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历经了从东周到西周的许多人之手,孔子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代表。因为请注意,当时的成书和我们现在的成书不一样,古书的形成往往要经过漫长的时期,非一人一时之手,是很正常的现象。 5.《诗经》编纂者究竟是谁《诗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 公元前 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 前 6 世纪)大 约 5 0 0 多年的共3 0 5 篇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然 而 ,就是这样一部浩瀚的诗歌总集,不仅其中很多诗歌的作者无从考证,就连它的编纂者是谁也是一个历史之谜。 那 么 ,究竟是由谁编纂了《诗经》呢?。 孔 子 删 诗 。把 《 诗经》 编纂之功归于孔子的 说 法 源 于 汉 代 。 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艺文志》 这 两 本 重 要 的 史 书 中 ,都记载是由孔子选定收集了《 诗经》的篇目。 然 而 ,很 多 人 对 这 一 说 法 提 出 了 异议 。 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由卫国返回鲁国后,把混乱的诗集整理删减成为只有305篇的《 诗经》。但 是 ,此时的孔子已经年近七十,而且,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人把《诗经》称为“诗g 百”了。 另外,根据《左传》的记载,在鲁襄公二十九年( 公元前544年),就有鲁国乐师演奏诗经曲目了,而且,演奏的顺序、篇章和内容与流传至今的《诗经》并无差另,而此时的孔子只有八岁。可见,“孔子删诗”的说法并不十分可信。 诗 在 周 朝 ,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和政治得失。 《诗经》中诗歌的创作年代,上至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代,绵延五个世纪;而诗歌的创作地点上至黄河以北,下至长江、汉水流域,横跨南北,纵横千里。 能够把如此纷繁复杂的诗歌收集起来,“采诗”之说还是比较可信的。周朝太师编订。 在春秋时期,各国都养了一批乐工,在宴会时演奏乐曲。 负责管理这些乐工的人被称作“太师”。 乐工们演奏的曲目基本上是太师在各国搜集的民歌或为本国贵族的特种事情( 打猎、祭祀等)所创作的诗歌。太师们把这些民歌保留、整理,逐渐就形成了《诗经》。 虽然《诗经》中很多诗歌的作者已无从考证,其编纂者也是一个历史疑团,但是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起到的开创性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 6.《楚辞》是谁编辑的《楚辞》是刘向编辑的,作者为:屈原。 《楚辞》介绍: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扩展资料: 《楚辞》的影响: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楚辞 (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