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悖论语体分析《当你老了》急《当你老了》之赏析1.假设与发现“当你老了”是一种对时间的假设,叶芝写这首诗时才二十九岁,而“你”所指的茉德·贡才二十七岁.但这种假设却因为“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这些意象而具体起来.“老了”的那一刻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它是朦胧的、昏暗的,几乎是静止的,就像墙上的一幅画,然而又是那么的生动,让人触目惊心.站在时间的彼岸,“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与昔日的自己两两相望,你看见了什么?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候,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时光留下了浓重的阴影,摧毁了容颜,带走了青春,在衰老了的脸上刻上痛苦的皱纹,然而,时光也验证、创造了爱情.只有当站到那么远的、“老了”的距离,才看得清遥远的青春.也只有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爱情才能坚如磐石、历久弥新.整篇诗都是用第二人称,然而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得到诗人的在场.在第一、二节里,诗人的语气平缓、节制,仿佛是一位老朋友,站在“老了”的“你”面前,请“你”取出这部诗作,不动声色地揭露一个秘密.而“你”在出场时,依然懵然无知,心满意足地“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正是由于“你”的多年的(直到“取出这部诗作”前的)无知和冷漠,才造成了诗人的隐忍和节制.2.消逝与隐藏在第三节,秘密揭露了,你的“冷漠”与诗人的“隐忍”形成的平衡被打破.炉火闪耀起来(我们可以想象炉火旁两张痛苦的老去的面孔!)你“凄然的”低下头去.关于诗人依然只字不提,然而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看“你”表现出痛苦时加倍的痛苦.“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这句最为凄切,整篇诗的声调跌至谷底.时间创造了爱情,又带走了爱情.时间证明了一切,袒露了真相,又早已将你愚弄.而你,只剩下叹息、凄然和喃喃自语.至此,我们仿佛可以感到“你创造的,你毁灭”,“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的幻灭.然而接下来是一个奇峰突起的句子.“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爱情并没有烟消云散,毁尸灭迹,而是在头顶的山上,在众神居住的地方,在一群星星之间,隐藏了自己.“星星”与“众神”,这个高度会让我们想起永恒、不朽、神圣,同时又不胜寒意.和众神、星星在一起,赋予了爱情永恒、不朽,甚至神圣的含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才不同凡响,让人恍然醒悟“爱”原来自身蕴涵着这种凛然的高度和高贵的品质,从而真正成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远离尘世,高不可攀——因为它“隐藏”了自己,“缓缓踱着步子”.“隐藏”是出于悲悯,它不愿以自身的光,去刺痛那已经在岁月里沉沦的心灵,“缓缓踱着步子”是因为流连于往昔不忍离去.这“隐藏”和“踱步”也让我们感到,即使在那个高度,诗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从而抵消了因“高处”而带来的寒意.3.升华清人陈延棹说,一首好诗,贵在沉郁.世上的爱情诗很多,沉郁的诗也不少,然而能像叶芝这样,把爱情诗写到如此沉郁的却少见.沉郁源自感情上的极度哀伤 ……。 2.可以帮我写一篇有关诗歌与时代的论文吗诗歌写作的一些悖论,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纪初,上个世纪末开始出现的。 当然,从后现代哲学中所谓的似是而非的思维特征来判断这个现象,悖论有存在的理由。但是既然是一个悖论,人们也有思考之的必要。 这个悖论的定义就是:诗歌是时代的反映;诗歌不是时代的反映;或者说,起码不是直接的和简单的反映。 于是,在第一个判断句的内涵里,诗歌和时代的呼应,成为衡量诗歌的一个重要的但是绝非唯一的条件; 在第二个判断中,诗歌对于时代的脱节,或者说背离,是诗歌写作的常态;起码诗歌拒绝成为时代的镜子(像列宁说的,托翁是俄罗斯的一块镜子)。 这个悖论可以和上个世纪最后一些年代的非悖论时期的诗歌做个比较,以利分析悖论存在的条件。当然不用说在五,六十年代,诗人们只能,也只好歌功颂德,甚至有厮磨之嫌。 近读老诗人穆旦七十年代的诗做,所谓的时代感呼之即出,但是已经不是所谓的厮磨之做,而是间离之做,是拉开距离以做观察而后投去一弹之做。他的武器是什么呢?就是对于时代的反思之精神。 继而言之,什么又是他的反思精神呢?鄙以为,就是他在诗歌的文本中注入的理性思维;这个思维,是对于弥漫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关于异化的思考;由此思考引发出人们对于人的地位及其尊严的追求 ---- …… 人 神在发出号召,让我们击败魔, 魔发出号召,让我们击败神只; 我们既厌恶了神,也不信任魔, 我们该首先击败无限的权力! 这神魔之争在我们头上进行, 我们已经旁观了多少个世纪! 不,不是旁观,而是被迫卷进来, 怀着热望,像为了自身的利益。 打倒一阵,欢呼一阵,失望无穷, 总是绝对的权利得到了胜利! 神和魔都要绝对地统治世界, 而且都会把自己装扮得美丽。 心呵,心呵,你是这样容易受骗, …… 但现在,我们已看到一个真理。 (节选自穆旦 [神的变形]) 严格说来,这首形象性较弱而思维性颇强的诗作,尚未将人们在那样一个充满了神魔世界的内在感受完全彻底地再现出来。 但是所谓坚冰已经打破,却是不虚之实(我们中的多数人当然还记得关于凸现人道主义之说的那场争论;那场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代源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争论……)。穆旦的诗歌在取消神话的层面上欲图恢复人的存在和尊严,这个内涵是当时的艺术的也是政治的呼吁。 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这类诗歌层出不穷,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产生了有影响的诗人。无论这类诗人的艺术水准如何,当时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精神。 如,我们引用了一万遍的"我不相信……"那首诗,艺术的角度也是不如思维的契入更加来得震撼;因为在据说是同类作品中,在早于此作十年,就有另一种呼喊,叫做"相信未来"。 新诗的出现是一种时代的产物,自不待言。 但是诗歌的创作毕竟不是新闻纸,所以他们在时代的强音试做弱处理的时候,往往游离至生活的表面以外。但是,一种更加深层的回顾却在这类游离中浮现出来。 他们和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也是看似作者化,个性化了。进而推论之,由于这类文学家和文学作品产生的广泛的影响,作家和作品也会在远距离近观中回馈于社会,甚至回馈于新闻的产生。 比如说,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笔下的奥斯维辛就是这样一种反馈。究竟是在历史和事件影响着诗人还是抑或相反,看来是两者兼备的。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那些近在咫尺的历史事变,从这个世纪初到前一个世纪初。 秋槿,谭嗣同,汪精卫……早期的诗歌,承前启后,体制完备。 加之诗人本身的政治实践和政治地位,他们在呼应时代的政治变革方面,是双重的权威。他们的诗歌甚至更加有时代感,有新意,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如"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都是千古不弃,却几乎已被遗忘的伟大杰作。 而七十年代改革之初的诗歌中蕴涵的精神力量,在表现和接受方面,不如说是用,或者说是代用诗歌的名义,做一个政治的和社会的呼吁,做一个呐喊。不象上述新古体诗歌,做为表现者和接受者,二者统一。 在白话统治了文坛近半个多世纪后,表现者和接受者的层面出现了反差。一方是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皆训练无素的**后读者,另方则是稍微接触了中西文化的诗人,二者的间距不大,但是仍旧形成了反差。 政治性文本的传播就像传播小道消息一样受到普遍关注。因为,在那样一个后"革命"时代,人们还无暇顾及诗歌微妙的和唯美的倾向,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贵族化和西化倾向了。 虽然这个倾向很快就接踵而来了。 中国的这种诗歌政治或者说政治诗歌的局面,很是维持了一个阶段的。 究其根源,是因为当时的读者也许只能接受这样的"美学"文本;我们根本无从想象,一个经历和接受了**的读者群,会对政治以外的什么美学形式抱有好感和期待。这样的读者群,其实也反过来影响了作者。 早就有作者提出"当代中国无大师"(仲维光)的看法,就是要指出,当时的作者的局限性--我们看到的,后来被称誉为什么"圣殿"的诗歌局面,从来也没有在中国这快陆地上出现过--那些苟活一时的诗歌小组的活动既无组织实力,也无思考实力--和俄罗斯的赫尔岑们,曼杰。 3.求各种悖论意识自由 如果上帝无所不能并在造出我们之前就已经知道我们会做什么,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拥有自由意识呢? 回答:这个悖论可以用上帝存在超越时间来解释——他可以知道未来,就如同他知道过去和现在。正如过去并不干涉我们的意志自由,未来也不会干涉。 鳄鱼困境 一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父亲。那么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那会怎样? 回答:这是一个无解得问题。如果鳄鱼不还儿子,那么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他,那么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祖父悖论 一个人回到了过去,在他祖母能遇到祖父之前就杀了他的祖父。这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父母之中有一个不会出生;依次这个人自己也不会出生;这就意味着他没有机会进行时光旅游挥刀过去;这就意味着他的祖父依然还活着;这就意味着这个人能构思回到过去,并杀了自己的祖父。 回答:当时间旅行者改变了过去的某事的瞬间,那么平行宇宙就会被切开,这个可以由量子力学来解释。 沙堆悖论 有一堆1,000,000颗沙粒组成的沙堆。如果我们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有一堆;如果我们再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一堆。如果我们就这样一次拿走一颗沙粒,那么当我们们取得只剩下一颗沙粒,那么它还是一堆吗? 回答:设定一个固定的边界。如果我们说10,000颗沙粒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0,000颗沙粒组成的就不能称之为一堆沙。那么这样区分9999颗沙和10001颗沙就有点不合理。那么就有一个解决方案了——设定一个可变的边界,但是这个边界是多少,并不需要知道。 全能悖论 上帝能造出一个重到他自己也举不起的东西吗?如果他能,那么他不能举起这个东西,就证明他力量方面不是全能的。如果他不能,那么不能创造出这样一个东西,就证明他在创造方面不是全能的。 回答:最普遍的回答是上帝是全能的,所以“不能举起”是毫无意义的条件。其他的回答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就像“正方形的圆”一样。 无法阻挡的力量悖论 当一个无法阻挡的力量,碰到了一个无法移动的物体?如果这个力量移动了物体,那么这个物体就不是无法移动的。如果这个力量没有移动物体,那么这个无法阻挡的力量就被挡了下来。 回答: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因为如果真有无法阻挡的力量,那么就不会存在无法移动的物体,反之亦然。更有趣的是,不会有无法移动的物体。一个无法移动的物体必须有无限大的惯性,无限大的惯性,就需要无限大的质量。而无限大的质量不会存在于我们这个有限的世界。 埃庇米尼得斯悖论 埃庇米尼得斯在一首诗中写道:“克里岛的人,人人都说谎,邪恶的野兽,懒惰的胴网!”然而埃庇米尼得斯自己却是个克里岛人。如果埃庇米尼得斯是一个克里岛 人,并且是一个说谎者的话,那么他的诗中所说的“克里岛的人,人人都说谎”就是一个谎话。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克里岛人都是诚实的人,那么埃庇米尼得斯所言就是实话。那么这个悖论又回到了开始。 回答:如果埃庇米尼得斯知道至少一个克里岛人(除了他以外)不说谎,那么他的诗就是一个谎言(因为他坚称所有克里岛人说谎),即使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说谎者的事实也是真的。 4.分析《回答》与《相信未来》在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艺术风格上的异同《回答》充分体现了北岛诗歌典型的思维方式:悖论性思维。如开头两句的对比和第二自然段两句设问中体现的悖谬感以及第五自然段连续四个排比句,都体现了悖论性思考方式。这种悖论性思维更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乖谬性和非逻辑性,成为北岛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形的式,为北岛诗歌赋予了深厚的美学特质。 《相信未来》以极其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象组接,采用了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全诗形式整饬,每节都由长短大致相近、节奏统一的四句组成,使诗作情感激越饱满,音韵跌宕,节奏铿锵。 嘻嘻(*^__^*) 嘻嘻……答得不错吧~~加分哦~~~~ 5.什么是现代性的悖论与困境“在修辞学上,悖论是表面上不合理而实际上合理的陈述,是“似非而是”。 悖论是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基本的普遍的特征。 西方现代性的悖论与危机 现代社会鼓励个性化的主体(话语);However, 分工制度将个体束缚得更紧。 人的困境: “人生来平等,却无处不套在枷锁之中”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们往往以“现代”、“文明”的名义,为其实行反人性和反自然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做辩护,为其破坏自然和剥夺他人进行“正当化”的论证,为其制定和贯彻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合法性”进行论证。 现代性的“进步” '它们一方面声称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现代“理性”方法及逻辑,试图论证现代性的优越性,并鼓吹这些现代理念将为现代人带来各种自由, 但另一方面,现代性充其量也只配充当各种许诺的诱饵,其实质却仍然是柏拉图所说的“洞穴”,引导人们在无意中套入其所处社会中各种“权威”意见的牢笼,自以为成为了自身的“自由的主体”,到头来却陷入卢梭所说的“枷锁”中。 “我们所有的智慧,都脱离不了奴隶的偏见。” '(引自 爱弥尔) 关于《鸟人》 谷阿莫的“三分钟看完《鸟人》”,大体就是一个普通观众对电影《鸟人》的印象。 一个Actor 经验了鸟人(自由状态)这一角色后,不愿回到困窘的现实。 他想永远停留在自由的瞬间。 在中文小说中,毕飞宇(多像鸟人的名字)的《青衣》讲述了一个神似的故事。她想永远扮演不老的嫦娥,飞在天上。可只是捉住台上的那一刻,她经历了种种不堪。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这是舞台对人的异化,这种异化延续到了台下的世界里。舞台经验颇像**,让人生出摆脱了现实的错觉。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人的反抗,是不自由,毋宁死的壮烈。当然这种激进的对抗,在现实中颇受争议。 6.有关诗歌的问题,帮帮忙,谢啦1、《诗经》据音乐 的不同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2、从艺术风格方面看,《山鬼》属浪漫 主义诗歌。 3、“岁既晏兮孰华予?”中,“晏”的意思是暮、晚。 4、屈原的《九歌》共有 11 篇。 5、《饮中八仙歌》是典型的柏梁体诗。 6、辛弃疾是两宋词坛上 婉约 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7、“元龙臭味”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xiu,意思是情趣。 8、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9、《有关大雁塔》的作者是“他们”诗派的领军人物 。 10、普希金被称为是“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二、单项选择题 1、《诗经》中的诗篇以(B)言为主。 A、五 B、四 C、三 D、七 2、关于《山鬼》营造的诗歌境界,正确的说法是(D)。 A、平和冲淡 B、旷达豪放 C、如诗如画 D、奇丽幽深 3、杜诗的艺术风格可以用(A)加以概括。 A、沉郁顿挫 B、壮浪纵恣 C、清丽幽深 D、平和冲淡 4、下列句子描写李白的是(B) A、眼花落井水底眠 B、自称臣是酒中仙 C、饮如长鲸吸百川 D、高谈雄辩惊四筵 5、“我最怜君中宵舞”句中“君”是指的(A) A、陈亮 B、陈遵 C、陈登 D、祖逖 6、最能概括辛词风格的是(C) A、沉郁顿挫 B、清丽幽深 C、沉雄豪迈 D、平和冲淡 7、诗歌《回答》中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是(A) A、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B、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C、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D、如果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8、《有关大雁塔》表现了诗人(B)的情绪。 A、对传统的认同。 B、对传统的消解与颠覆。 C、对现实的不满。 D、追求理想,超越日常生活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