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首悼念死去的人的诗经楚辞之类古代文学的,要求语言华美哀伤,不《诗经》爱情诗赏析(二)《邶风绿衣》赏析 永恒的悼念曲,不绝的招魂歌--《邶风-—绿衣》赏析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解: 黄里,黄色的内衣。曷,何时。 已,停止。 亡,同忘。 女,同汝。治,整理。 古人,故人,指亡妻。 俾,使。 訧,过失。絺(音痴),细葛布。 綌(音隙),精葛布。 凄,凉快。 获,合。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 诗人由身上所穿的衣裳想起了缝制这衣裳的妻子,物在人亡,黯然神伤。诗中两言"忧"、"思",意深语凄,表现出无限的悲郁之情。 "绿衣黄裳"是故人亲手所制,衣裳犹穿在身,而斯人已去,痛哉哀哉,反复咏唱,让人为之落泪。第一、二节,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两言忧之,是说面对衣服,心里的悲伤没有尽头。第三节,男子强调衣服"女所治兮",可见其对妻子的回忆及爱念之深。 这让我记起曾读过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句子,其中同样也有怀念亡妻的:"亭中有枇杷树,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树已长大如盖,而清晰记得是妻死之年亲手所植,当初也许作者和亡妻共植浇水,而今植树已长大,而人却奄然而逝,对妻的怀念正如亭中树,与日俱长,语虽绝而哀伤之韵袅袅如缕不断,读至此,潸然泪下。 第四节明的说衣服穿在身上非常凉快,但是强调的是"实获我心",言其只有亡妻才是他的最爱。魂兮归来。 这是纯真的心灵的呼唤。斯人虽已去,但天堂之中是会回应这旷古的呼唤的。 天堂虽然遥不可及,心灵却是指向它的。 2.《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 【成语】 拼音:āi āi fù mǔ 解释:哀哀:悲哀不止。 可悲哀啊,我的父母啊!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因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叹。也指与父母生离死别的悲哀 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父母可怜 示例1: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诗》云:‘~,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 示例2: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岂不问~情肠!◎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 词性:中性成语 近义词:可怜天下父母心 灯谜面:可怜天下父母心 “典故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应用举例”: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诗》云:‘~,生我劬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3.1. 《诗经.蓼莪》中用哪些细节描写孝子的悲痛心情《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 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 4.相鼠 诗经名句《诗经·鄘风·相鼠》原文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诗经·鄘风·相鼠》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鄘风·相鼠》简介 这首诗古有二说:《毛诗序》以为是刺在位者无礼仪,班固《白虎通义·谏诤篇》则认为是“妻谏夫之诗”,此本《鲁诗》说。后一说虽然有何楷、魏源、陈延杰诸家的阐发,但究竟由于所申述的内容与此诗所显露的深恶痛绝的情感不吻合,故为大多数说诗者所不取,而从毛序郑笺之说。 《诗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雨无正》“鼠思泣血”之鼠通癙,未计),除此诗外,其他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确实“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古而然。而此诗却有所不同,偏偏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至于所刺的“在位者”是谁,所刺何事,虽曾有过多种说法,但已无法考实,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龌龊的勾当太多,如州吁弑兄桓公自立为卫君;宣公强娶太子伋未婚妻为妇;宣公与宣姜合谋杀太子伋;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开战;懿公好鹤淫乐奢侈;昭伯与后母宣姜**;等等。父子反目,兄弟争立,父淫子妻,子奸父妾,没有一件不是丑恶之极、无耻之尤。这些在位者确实禽兽不如,禽兽尚且恋群,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此篇诗人咬牙切齿,是有感而发。《诗经选注》曾指出:“《相鼠》一诗就是卫国统治者丑恶行为的总概括,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此篇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三章诗重章互足,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诗经》重章的一种类型。此诗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所谓“痛呵之词,几于裂眦”(牛运震《诗志》);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意在笔先,一波三折”(陈震《读诗识小录》,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