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胭脂 的诗词有关胭脂的诗词包括: 1、北宋王禹偁《村行》 原文: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2、现代鲁迅《湘灵歌》 原文: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译文: 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现在欣闻湘江边红旗如林,映照得湘水宛如胭脂红遍;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3、清代曹雪芹《桃花行》 原文: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译文: 侍女用金盆送了水进来,面容的倒影蘸在清冷的泉水中。胭脂的颜色这么鲜艳有什么能和它相似呢?只有那桃花的颜色和人的眼泪。 如果将人泪和桃花相比的话,泪水任它长流桃花仍然妩媚。含泪去观赏桃花泪水容易干枯,眼泪干了春光已尽花儿也凋萎。 4、南唐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原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译文: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5、北宋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原文: 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 译文: 经历了一场桃花雨之后,又下了疏稀的雨夹雪。清明节还未到,街坊中的秋千荡起来了。杏子梢头的一花蓄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被对方多情带来的痛苦的折磨,精神不振,简直像度过一年时光似的。夫妻二人跑遍长廊,还各自独坐回廊,已是“月笼云暗重门锁”的深夜。 2. 古代的“胭脂水粉”是什么做的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义。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 《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有关唐代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唐代妇女所作的红妆,在当时的笔记小说中也有述及。如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唐代以后,尽管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辽代妇女的红妆,虽不见于文载,但实例却屡有发现。如考古发掘报告所记,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所绘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反映了当时的风尚。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祟尚素服淡汝,才改变了这种妆饰现象。 3. 关于“化妆品”的诗句有哪些1、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五代·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释义: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 2、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唐·元稹《离思五首》 释义: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3、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宋·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释义: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 4、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 ——清·顾太清《玉烛新·白海棠》 释义:白海棠如同一位洗去了胭脂,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 5、怪别来、胭脂慵傅,被东风、偷在杏梢。 ——宋·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释义:自你别后我心情不好,懒搽胭脂扮容貌,那脂粉的红色,全被春风偷去,抹在杏花的枝梢。 6、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宋·辛弃疾《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释义:未开放时,就像红唇的淡雅的女子,只轻轻的扫了些许脂粉。 7、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唐·白居易《后宫词》 释义:后宫三千都化着美丽的妆容,但是有几个能春去秋来都没有哭泣呢。 8、何处不禁愁,雨滴花腮,和泪胭脂落。 ——宋·张元干《醉花阴》 释义:哪里不愁了呀,雨滴落在脸上,和混着胭脂的泪珠一起落下。 9、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宋·王禹偁《村行》 释义: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10、杏子梢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 ——宋·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释义:杏子梢头的一花蓄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4. 关于“化妆品”的诗句有哪些1、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五代·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释义: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 2、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唐·元稹《离思五首》 释义: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3、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宋·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释义: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 4、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清·顾太清《玉烛新·白海棠》 释义:白海棠如同一位洗去了胭脂,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 5、怪别来、胭脂慵傅,被东风、偷在杏梢。——宋·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释义:自你别后我心情不好,懒搽胭脂扮容貌,那脂粉的红色,全被春风偷去,抹在杏花的枝梢。 6、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宋·辛弃疾《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释义:未开放时,就像红唇的淡雅的女子,只轻轻的扫了些许脂粉。 7、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唐·白居易《后宫词》 释义:后宫三千都化着美丽的妆容,但是有几个能春去秋来都没有哭泣呢。 8、何处不禁愁,雨滴花腮,和泪胭脂落。——宋·张元干《醉花阴》 释义:哪里不愁了呀,雨滴落在脸上,和混着胭脂的泪珠一起落下。 9、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宋·王禹偁《村行》 释义: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10、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宋·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释义:杏子梢头的一花蓄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5. 心慈而貌美的诗句有心慈则貌美,相由心生只要你是善良的, 你就是美丽的, 不需要擦太多胭脂水粉去装饰你自己。有些人, 看上去很漂亮,但如果她的心术是不正的, 无论擦多少胭脂水粉, 她面具下丑陋的恶相始终都会暴露出来的。 人活百年,貌美徒有其表,而不恒久,心慈为大爱,大爱之人,人皆爱之。自古以来,貌美者或留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古有女子杨贵妃之美,慈禧之美其后人又是如何评价?红颜祸水;也有中国大善者三皇五帝,屈原,等等。其心为慈其相已去,其精神长留于世且代代相传。 6. 中国古代的胭脂水粉有哪些,看看和现代有什么不同,你胭脂亦作“臙脂”,亦泛指鲜艳的红色。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为是燕国所产得名。 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胭脂的做法是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胭脂。 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可以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制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已经是一切红妆的指代。胭脂作用在化妆中,胭脂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一步。 胭脂作为点晴之笔,能让你看起来有年轻几岁的效果,除修饰脸形外,还可让整个妆容看起来更健康。《红楼梦》有一段写到:“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 只要细簪子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御香飘渺录》中说慈禧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净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浆后,用细纱过滤取汁,再把当年新缫就的蚕丝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晒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据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杀花法: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汁即收取染红勿弃也。绞讫著瓮中,以布盖上,鸡鸣更捣以栗令均,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同书又记“作燕支法”:“预烧落藜、藜、藿及蒿作灰[无者即草灰亦得],以汤淋取清汁,揉:花[十许遍,势尽乃生],布袋绞取纯汁著瓮器中,取醋石榴两三个(引者按:《天工开物》中用乌梅水),擘取子,捣破少著粟饭浆水极酸者和之,布绞取沈,以和花汁[若无醋石榴者,以好醋和饭浆亦得,若复无醋者,清饭浆极酸者亦得,空用之],下白米粉大如酸枣[粉多则白],……痛搅,盖冒至夜,泻去上清汁至淳处止,倾著白练角袋子中悬之,明日干浥浥时,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阴干之则成矣。按现代化学知识解释:红蓝花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其中红色素只占0.3-0.6%,而黄色素却占20—30%(16)。 若不分离,则色不纯正。红色素不溶于酸,可溶于碱,故先用酸性溶液将红色素沉固于花中,绞出黄色素。 做胭脂时,则先用碱性溶液(草木灰水,内含碳酸钾)浸取,溶出红色素(红花醌苷,Carthamone,C21H20O11)。再加入过量的酸性溶液(醋石榴、乌梅、醋、酸饭汤)中和,便把红色素单独沉淀出来了。 如此反复操作几次,便可将黄色素全部除尽,得到颜色纯正、极为艳丽的红色素。捻成小饼即为胭脂。 当初匈奴人制作胭脂的技术便可见端倪了:先用制干酪时泸出的乳酸汁处理红蓝花,分离出黄色素。然后用天然碱溶液,溶出红色素。 再加入过量的乳酸汁(“泻拉斯”),中和天然碱,并使红色素沉淀出来。如此反复进行中和反应,就把黄色素分离干净,就得到艳丽、纯正的胭脂了。 由于所用的酸和碱都比《齐民要术》所用的好,因此,匈奴胭脂很可能比汉胭脂的质量更好。仿照当年匈奴人制作胭脂的方法,做模拟实验:原料是干燥的红蓝花(蒙语名“古日呼木”),自然酸化的牛奶,内蒙古伊克昭盟出产的天然碱;用具是粗瓷大碗,兽骨筷子,粗纺毛布;实验条件是常温常压;实验所用的天然碱溶液按0.1M配制,其PH值为11.6,牛奶自然酸化后得到的乳酸汁,其PH可达2.5左右,二者的酸碱度正好匹配。 实验结果,只需两次溶解及两次沉淀,即可得到艳如桃花的胭脂。同时得到嫩如蛋黄的黄色素。 令人喜出望外的是,还制得了两种副产品,即乳香四溢的奶油和干酪。中原地区,早有许多植物可做染料,例如茜草、栀子、蓼蓝等。 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用于改善面部肤色的粉。把上好的当年新米,泡在水里,过个十天左右。 7. 古代的胭脂水粉是用什么做的呢-----------水粉篇--------- 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 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制造流程====: 把上好的当年新米,泡在水里,过个十天左右,等酸味弥漫时,捞将出来,用磨子推成极细的粉末浆。然后澄在一旁。等到清水跟粉浆分开时,将清水滗出倒掉。当剩下的水分蒸发殆尽后。用竹片刮去表面的一层比较粗糙的粉末,底下的就是细腻的成品了。 ---------------胭脂篇-------------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 义 ========制作流程======== 1、把胭脂花、玫瑰、栀子或者任何红色花朵,细细碾碎,用细沙滤去渣滓,晾干汁液,滴上一点点桂花油,就是胭脂。有花朵般艳丽的颜色和香味。 2、摘取清晨的红蓝花,最好是带露水的,像捣药一样捣成浆汁,加清水包在纱布里绞去黄汁,再加酸栗子淘米水一起像淘米一样淘,黄色素被溶解,再绞,剩下的就是红色素。红蓝花有两种色素,红色素与黄色素,后者难染色,故分离。加防腐剂阴干,就得到很红很红很艳很艳的胭脂了。颜色可以自己加别的粉调。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8. 关于胭脂的成语有哪些1、六宫粉黛[liù gōng fěn dài] 六宫:古代皇帝有六个寝宫;粉黛:化妆品,借指美女。指宫内皇后、妃嫔及宫女。 2、胭脂水粉[yān zhī shuǐ fěn]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可作化妆用品,亦是国画色。 3、庸脂俗粉[yōng zhī sú fěn] 比喻平庸、庸俗的女性。 4、涂脂抹粉[tú zhī mǒ fěn] 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5、朱唇粉面[zhū chún fěn miàn] 形容女子貌美。亦指美女。 胭脂 [yān zhī]〔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可作化妆用品,亦是国画色。简称“胭”,如“胭粉”、“胭红”(“ 脂”读轻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