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析:诗经.邶风.新台译文】新筑的高台很鲜明,可是河水却停流。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得到的粗席却不少。 新筑的高台有散落,河水却被沾污了。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是粗糙的草席却不断绝。 鱼网布设想捕鱼,鸿雁见网纷飞去。本想有安乐和顺的追求,可得到的却是使人忧惧的安置。 【说明】这是一首讥讽卫宣公筑台的山歌,从《诗·大雅·灵台》中,我们知道周文王筑灵台,从《孟子·梁惠王上》我们亦看到梁惠王筑灵池,齐宣王辟园囿筑雪宫,可见自殷商以来,所有的统治者都喜欢建筑一些豪华的标志性建筑以表明自己的政绩。因此卫宣公也不例外,想筑一座新台来表明自己国力的强盛,并炫耀自己的富有。然而却不料这些建筑却是“豆腐渣”工程。歌的第一段是描写新台建成后,本想登台观水,可是水却停流了,也就是说水量大为减少了,登上新台后,却发现许多粗陋的草席裸露在外面。第二段则是描述新台粉落在河边,污染了河水。歌的第三段则是比喻,说明“事与愿违”的道理。 自古以来,凡是这些劳民伤财,不得民心的工程大都如此,人民从心里不满意这样的炫耀,便敷衍了事。这便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邶地的一种风俗,人民不是以直接的对抗来反对统治者,而是采取了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行为方式。这与《北风》一歌略有相同,《北风》是描述人们逃离,本诗之意,则在于人们的消极。这是对卫宣公的一种幸灾乐祸的嘲讽。 2.诗经中常运用哪三种表现手法赋 比 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运用.。 3.形容一个人长的丑用古诗怎么说邶风·新台 《诗经·国风》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词句注释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新台:台名,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台:台基,宫基,新建的房子。 有:语助词,做形容词词头,无实义。有泚(cǐ):鲜明的样子。 河:指黄河。弥(mí)弥:水盛大的样子。 燕婉:指夫妇和好。燕,安;婉,顺。 蘧(qú)篨(chú):不能俯者。古代钟鼓架下兽形的柎,其兽似豕,蹲其后足,以前足据持其身,仰首不能俯视。喻身有残疾不能俯视之人,此处讥讽卫宣公年老体衰腰脊僵硬状。。鲜(xiǎn):少,指年少。一说善。 有洒(cuǐ):高峻的样子。 浼(měi)浼:水盛大的样子。 殄(tiǎn):通“腆”,丰厚,美好。 设:设置。 鸿:蛤蟆。离:通“罹”,遭受,遭遇,这里指落网。 戚施(yì):蟾蜍,蛤蟆,其四足据地,无须,不能仰视,喻貌丑驼背之人。 白话译文 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蛤蟆样。 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不成样。 设好鱼网把鱼捕,没想蛤蟆网中游。本想嫁个如意郎,得到却是如此丑。 每章三句,每一章最后一句都是讽刺卫宣公的丑态,啦蛤蟆吃天鹅肉,形容人之丑 《国风·邶风·新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民众讽刺卫宣公劫夺儿媳姜氏(宣姜)的诗歌,后世因此而用“新台”以喻不正当的翁媳关系。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章叠咏,每章前二句是兴语,但兴中有赋;第三章用比法,表现女主人公新婚生活出现的反差。三章各后两句均以理想和现实的相悖,构成异常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女主人公郁积已久的怨愤之情。 这首诗歌是卫人所作,目的在于讽刺卫宣公违背天伦,在黄河边上筑造新台,截娶儿媳。根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宣公是个淫昏的国君。他曾与其后母夷姜**,生子名伋。伋长大成人后,卫宣公为他聘娶齐女,只因新娘子是个大美人,便改变主意,在河上高筑新台,把齐女截留下来,霸为己有,就是后来的宣姜。卫国人对卫宣公所作所为实在看不惯,便编了这首歌子挖苦他。《毛诗序》谓:“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遵从其说。 4.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什么意思机中生机变中生变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出自《诗经·邶风·新台》篇。罹:遭,碰上。鸿:雁中最大的一种,俗称天鹅。 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比喻人只见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背后的灾祸,据《说苑·正练》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本来是一张为捕鱼而设的网,不料鸿雁竟落在网中;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蝉,不料身后却有一只黄雀想要吃它,可见天地之间万物的道理太奥妙,玄机中还藏有另外的玄机,变幻中又会发生另外的变幻,人的智慧计谋又有什么可仗恃的呢? 孔子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对于人来讲,不可知的东西太多了,许多事往往用尽心思仍一无所得。而在生活中,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太多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事更是俯拾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环套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物欲的贪求,有时偏偏"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的时候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最终一无所得。当然"智巧何足恃"并不是说人应任凭大自然摆布,一定要探索自然,克服天敌,进而认识掌握事物的变化周期和发展规律。人为万物之灵,每人都有一个能思想的头脑。如果总想欺人愚人,为了一己的名利地位,干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蠢事,其结果终归是愚己自欺自遭祸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