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现实主义

1.关于现实主义的古诗有哪些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句精选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蜀相》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1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二首》 13、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佳人》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1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22、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24、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 25、人生七十古来稀。

26、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2.现实主义古诗句大全

1.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唯心主义

翻开任何一本关于中国古诗的评论就可以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古诗有两大流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其实,不光是古诗,其他文学也是有同样的两派。具体划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人,或者确切点说的话是外国人而不是诗人本人,因为他们本人并没有这种意识,他们之所以没有这种意识是因为他们所过的生活和他们所受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流派,有儒、道、释三派,具体体现到中国的古诗中也是这样的。中国的古诗也可分为儒、道、释三派,用现在的叫法就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唯心主义。如果按这样划分的话,屈原、陶渊明、李白等应该属于道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说一下中国的道派,道派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与其说道法自然,到不如说是我行我素。其实,他们是看不惯现实,但是他们又不愿意自己去积极的参与改变现实。在这里,把屈原也归在里面是有点委屈他了,他有点被迫的意味,但是,人家并没有要他寻死的意思。不是现实容不下他们,而是他们从不下现实。所以,我们看看的他们不是关心社会,充满激情,安分守己,而是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空闲空想。例如: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名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欢,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凌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而韩愈、杜甫、陆游等是儒派的。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儒派和道派就像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一样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和道派不同的是,儒派更关注的是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现实。假如人人都像道派那样的话,社会就很难进步的。因为自然界一直遵守的都是自然的法则,但是也正如预期的那样自然一直都是自然。野兽遵守的是自然,所以野兽还是野兽。现在西方人的达儿文主义,其实也就是自然法则,之所以到现在才提出来,说明他们的落后。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来了,而且提的不他还完善。唐朝的诗人刘禹锡:

天之道在自然,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在这里我们看到,自然法则只使用于自然,遵守的是弱肉强食,而人类使用的是法制,遵守的是是非曲直。那么如果说道派关注的是自然的话,儒派关注的是社会。下面是一个例子: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乙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

还有一派释派,就是佛教的。这一派似乎是不被重视的,因为很少人能够去注意他们,而他们也是不愿意让别人过多的去注意他们的,但是他们在历史上,特别在中国的古诗中是有很大的分量的,这在古诗中是能够体现出来的。比如李白的诗中就有好多描写这些人的,他的好多朋友都和尚。苏轼就经常同和尚交往,他的诗中也有好多。但是有趣的是释派的诗人在中国古诗中似乎是没有地位的,当我们翻开唐诗的时候,里面没有一首是和尚做的。在我们旅游的时候,我们又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好多的名山大川,古庙名刹都是因为有禅诗而让人留恋和无尽的回味。下面就举一个例子: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这是一个叫神秀的和尚写的,而另一个叫慧能的和尚写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并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关于“现实主义”的古诗有哪些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 释义: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千千万万间宽敞舒适的房子给哪些有志之士和老百姓,让他们都可以高高兴兴,没有后顾之忧,即使是在风雨之中,也可以安稳不动!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释义: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出自《登高》

3. 释义:那负心的人,他只看得见新人的高兴欢笑,哪听得见旧人的悲痛啼哭?

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出自《佳人》

4. 释义:站在高山上时 看见周围的群山显的很小 形容站的高看的远 视野开阔; 实指 人具有远大抱负 要成为人上人 天下都要臣服于他。 俯视天下

5. 释义:人有感慨时,看见花,觉得花都流泪了。当事人遗憾的离开时,听见鸟叫,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4.寻找现实主义古诗

杜甫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了。

如“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秦州杂诗二十首》),“加眺积水外,始知众星乾”(《水会渡》),“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阆山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等等,都能道前人所未道、惟妙惟肖地写出景物的形态。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描写,特别是关于作为社会现实生活核心的人的精神状态的描写,杜甫更是达到前人所未有的艺术创造的高度。

如《羌村三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他自己经过离乱后和家人初见面时的惊疑心理;《梦李白二首》中的“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写他在梦中所见的李白的彷徨失意状态;《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的“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写田父留客时的粗豪率真的举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写他自己得到官军胜利消息时的狂喜心情等等,都写出处在特定现实生活中的特定人物的精神状态。自然风物的描写总是为表现社会现实生活服务的,描写它们只是为了烘托和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描写自然。

杜甫在这方面也做得比许多诗人都更为出色。如《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些关于自然风物寂寥、阔大的描写,正是为了衬托下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种漂泊孤独之感。

又如《阁夜》中的那种悲凉景色的描写:“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也正是为了增强下文“野哭千家同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些社会现实生活的表现。

像这样的表现手法,在杜诗中是触目皆是、举不胜举的。

5.白居易现实主义的诗句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年——846年), 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处曾相识”等许多不朽诗句。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 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生 平 诗歌理论文学创作本集和研究资料生平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 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 歌 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 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 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 ~ 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文学创 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

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

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

6.关于现实主义的古诗有哪些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句精选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蜀相》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1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二首》 13、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佳人》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 1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22、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24、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 25、人生七十古来稀。

26、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