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绝句的赏析

1.语文唐诗(绝句)赏析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虽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全部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

《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

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

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①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②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

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从古至今人们多认为意思是:“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2.谁能帮我找绝句的古诗赏析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诗名: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

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

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3.四言绝句唐诗有赏析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林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文解释】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词语解释】

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诗文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诗人静听弹琴,描写弹琴人高超的琴艺,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乐慨叹不已,流露出淡淡的感伤。全诗有感而发,叙事寄情。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虽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全部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①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②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从古至今人们多认为意思是:“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何满子

张祜

古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赏析:【注释】:

1、故国:指故乡。

2、君:指唐武宗。

【译文】:

故乡远隔三千里,(别了兄弟父母);

深宫幽闭二十年,(好比笼中鹦鹉)。

听一声何满子曲,(不禁想我身世);

双眼落泪在君前。(你害得我多苦)!

【赏析】:

这是一首短小的宫怨诗。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诗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这是独到之所在。

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数目字,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

4.绝句古诗赏析,在线等 最好有问题谢谢了

杜甫晚年,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这一天,风和日暖,天朗气清,他闲坐在草堂里,透过窗口和门口欣赏外界的景物。

最先引起诗人注意的是黄鹂的只有两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诗人又把目光投向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一幅多么明媚秀丽的天然画,而黄鹂的叫声,白鹭的动态,更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诗人足不出户,却好像置身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之中了。

草堂的四壁并没有限制诗人的视野,更没有妨碍诗人的想象,反而给他的观赏增添了几分艺术情调。那终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窗口从百里之外收纳进来,不恰好成为一幅山水壁画?那停泊在门前的几艘航船,听说正准备扬帆万里,定然是下岷江、转长江、远到东吴去吧!西岭远隔百里,却说它含在自家窗口;航船泊在门外,又说它要远下东吴。远景把它移近,近景将它推远,在远和近的推移变化之间,千秋西岭和万里东吴,全都聚拢到诗人的草堂跟前来了。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 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5.求古诗绝句的鉴赏,注意是绝句就行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6.求30首律诗绝句及赏析越快越好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

凌寒:冒着严寒。 2。

遥:远远的。 3。

为:因为。 4。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早发白帝城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苏轼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

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

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