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枝词古诗竹 枝 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唱:一说“踏”。唱歌声,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译诗、诗意]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一片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2.竹枝词古诗刘禹锡竹枝词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注释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 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 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赏析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 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3.古诗竹枝词的意思双关 晴谐音情 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 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 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 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 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 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 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 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 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 《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 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双关 晴谐音情 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声调宛转动人。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 这是很美好的环境。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 在这样动人情思的环境中,她忽然听到了江边传来的歌声。那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啊!一飘到耳里,就知道是谁唱的了。 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 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 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 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 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 芙蓉也就是莲花。见莲,双关见怜。) 《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 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4.古诗 竹枝词的意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 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如果从内容、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研究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 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 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 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鲜灵灵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小贩形象跃然纸上。 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 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诗中的长安,指北京。 知单,指请柬之类。清代北京,大办婚丧事之风很盛,普遍市民们对此十分烦恼,见了“知单”便为难起来。 这首竹枝词以“为难”的通俗语入诗,生动地刻划出百姓市民们无可奈何的心态。 杭州有一首写卖水果的小贩称: 小步街头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杨梅。 寄人檐下高声唤:“六个铜元一大堆”。 一句叫卖声入诗,街头小贩的形象活灵活现。 南昌有一首写菜贩的竹枝词: 夜半呕哑拨橹声,菜佣郭外听鸡鸣。青菘、碧蒜、红萝卜,不到天明已入城。 诗明白如话,把卖菜小贩起早搭黑地辛苦贩运,写得十分逼真。 芒鞋草笠去烧畲,半种蹲鸱半种瓜。 郎自服劳侬自饷,得闲且摘苦丁茶。 这是江西山区的竹枝词。 蹲鸱,即芋头。苦丁茶,是野生山茶。 诗以一位青年劳动妇女口吻,叙说这对青年夫妇过着清苦的然而是自在的山区劳动生活。 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些文人不赞成诗中有俗语出现。 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朱熹也说过:“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竹枝词正是以容俗为特色。 历代许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 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 从第一首开始: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第二首云: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的一、二、三、四句起头都用平声不合格律。 依此推以下七首都不完全合律。 白居易的四首竹枝词中也有一首不合律。 这种不拘格律的现象,从刘、白开始,后人接踵,世代承袭下来。近人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体为常体”,以绝句为“别体”(任半塘《竹枝考》)。 拗体,即指不按律、绝体的平仄规范的诗体。明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云:“至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 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拘也”。 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也说:“竹枝,人多作拗体”。可见,竹枝词的拗体特色,成为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 竹枝词的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有广大的写作队伍。 这里特别应提及的是,竹枝词格律宽泛,并未破坏诗的韵律美。相反,从刘、白以来,历代诗词大家都喜欢它,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 关于竹枝词的韵脚,大量作品沿用平声韵。但也有押仄声韵或平韵仄韵间用的。 如苏轼在忠州作的九首竹枝词,有平有仄。如咏屈原:“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阗、原、年押平声韵。 其咏项羽一首云“横行天下竞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 事、涕、地皆为仄声韵。从诗式上看,竹枝词以七言四句为常体,但也有五言四句作为别体。 如清袁枚有《西湖小竹枝词》五首,均为五言。其一云:“妾在湖上居,郎往城中宿,半夜念郎寒,始见城门恶”。 (三) 诗风明快,诙谐风趣。大凡竹枝词,不论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论是汉民族或少数民族,几乎都具有这种特色。 应该说,这种诗风也是从民歌中带进来的。明人颜继祖谓,竹枝词“。 5.竹枝词的古诗句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