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道教唐诗

1.有关道教的诗词

挂金索 马钰

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

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

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

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

满庭芳 无名氏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

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赠道师 曹邺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

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道教诗词的类别有哪些

具体来说,道教诗词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种。

首先是“诗”。道教诗起源很早,在东汉的《太平经》就是最早的道教诗,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在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

炼丹诗中的《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都是用七言诗的形式写成的;咒语诗中的代表作是《真人咒》,应用了碧霞元君的传说;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情的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

“青词”也是道教诗词中的一大类。它是道士在斋醮仪式中上奏天神的表章,多为骈文,间或也有诗体。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它通过对道教神仙奇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信仰,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

此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配乐演唱的道教诗词,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3.道教诗句道教祝福诗句

1、为十方善信祝福

仰赖神庥广被,伏蒙圣德洪恩,天尊溥瑞降慈仁,庇佑十方善信。

处处清平如意,家家吉庆遂心,财源福禄照临门,恭祝连年好运。

2、手挥拂尘,扫除阁下一切烦恼西去。怀抱太极,招得先生无数紫气东来。

3、心存善念,天遂人愿。慈仁勤俭,福寿绵延。

4、青牛驾到,紫气东来。幸福随心至,烦恼顺水流。

5、我骑着老君的青牛,带上三清的问候,捎来四御的祝福,送出七真的恩德,面露八仙的笑容,给你真诚祈愿:吉祥如意!

6、诸恶莫干,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康宁!

7、迎喜、恭喜、贺喜、添喜,皆大欢喜;惜福、积福、护福、造福,天官赐福。

4.求几首道教诗

《落花》

——邱处机

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滋荣实藉三春秀,变化虚随一夜风。

物外光阴元自得,人间生灭有谁穷。百年大小荣枯事,过眼浑如一梦中。

《鹤》

——邱处机

一种灵禽体性高,丹砂为顶雪为毛。冥冥巨海游三岛,矫矫长风唳九皋。

洒落精神超俗物,飞腾志气接仙曹。搏风整羽云霄上,万里峥嵘自不劳。

《极论》

——邵雍

下有黄泉下有天,人人许往百来年。还知虚过死万遍,都似不曾生一般。

要识明珠须巨海,如求良玉必名山。先能了尽世间事,然后方言出世间。

《心安吟》

——邵雍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为何古人自爱写道教的诗?

因为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所以古人自爱写道教的诗。

5.大家有没有一些蕴含道家思想的诗词句

1、《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七言诗三首吕祖 一日清闲一日仙,六神和合自然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神道不欺贫。

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 莫道幽人一事无,闲中尽有静功夫。

闭门清昼读书罢,扫地焚香到日晡。 4、道教"游仙色彩、想象、夸张、神化色彩"思想,李白的诗句: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夏日山中》) 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

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题情深树寄象公》)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尝称人意,不能鸣笳按鼓戏泡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江夏赠书南陵冰》)。

6.道教诗词的类别有哪些

道教诗词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数量众多的经籍 中,有不少是采用诗词的形式撰写的。

另外,随着道教的传播,许多文人也关注 道教活动、神仙故事,并采用诗词形式进行此类题材的创作,从而使之逐渐成为 道教文学的一大门类。具体来说,道教诗词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 种。

首先是“诗”。道教诗起源很早,东汉的《太平经》就是最早的道教诗,魏晋南 北朝时期,不仅在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

炼丹诗中的《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都是用七言诗的形式写成的;咒语诗 中的代表作是《真人咒》,应用了碧霞元君的传说;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 之情的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 “青词”也是道教诗词中的一大类。

它是道士在斋醮仪式中上奏天神的表 章,多为骈文,间或也有诗体。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它通过对道教神仙奇 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信仰,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 唱词之类。

此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配乐演唱的 道教诗词,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7.关于道的古诗词

请问楼主说的是关于道德的诗还是道教的诗呢?以下是关于道教的:治百万人仙可待, 善治病者勿欺给. 乐莫乐乎长安市, 使人寿若西王母, 比若四时周反始, 九十字策传方士. (虽然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口诀, 但作者已注意用韵, 似为七言诗的雏形)真人至妙, 若有若无. 仿佛大渊, 乍沉乍浮.岁月将欲讫, 毁性伤寿年, 形体为灰土, 状若明窗尘.白虎倡导前兮, 苍液和于后; 朱雀翱翔戏兮, 飞扬色五彩.六一合和相须成, 黄金鲜光入华池. 名曰金液生羽衣, 千变万化无不宜.据《钦定词谱》 称,《凤凰台上忆吹箫》 词牌本于《列仙传拾遗》 所载故事. 据载: 萧史擅长吹箫,能吹出鸾凤之音. 秦穆公女弄玉也善于吹箫. 秦穆公将女嫁给他, 他就教弄玉学凤鸣. 经过十多年, 凤凰飞来止宿. 秦穆公为此修建凤台, 供萧史夫妇居住. 以后弄玉乘凤, 萧史乘龙飞升. 又如始于温庭筠的《女冠子》 , 因咏女冠(道姑) 情态而得名. 词曰?quot;含娇含笑, 宿翠残红窈窕, 鬓如蝉. 寒玉簪秋水, 轻纱卷碧烟. 雪肌鸾镜里, 琪树凤楼前. 寄语青娥伴, 早求仙. "其他如《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金人捧露盘 》《迷仙引》《潇湘神》《月宫春》等等, 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 从内容上看, 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 道教蕴含. 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 诸如柳永、韦骧、晏几道、苏轼、李之仪、范祖禹、了元、丁仙现、黄裳、黄庭坚、晁端礼、秦观、仲殊、晁补之、周邦彦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 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 例如柳永一阕《巫山一段云》 ?quot;清旦朝金母, 斜阳醉玉龟. 天风摇曳六铢衣, 鹤背觉孤危. 贪看海蟾狂戏, 不道九关齐闭. 相将何处寄良宵. 还去访三茅. "9 该词先写朝夕朝拜西王母之事, 接着笔锋一转, 引入了求仙人穿着又轻又薄的六殊衣, 随着天分摇曳, 骑在鹤背上升太空的情景. 作者着意刻划了求仙人在鹤背上的心理状态, 写出了居高俯视下界的孤危之感; 又以贪看仙人刘海蟾"狂戏"而耽误了行程, 结果因天门齐闭, 不得不从太空中还回, 到曲句山访问三茅真君去了. 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 所谓"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 其源盖出于《老子》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不过, 它不是专以演述玄理的散文或韵文, 而是通过对道教神仙奇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的信仰. 从形式上看, 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 为了吸引听众, 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 例如《老子化胡经》卷十所收的《化胡歌》第五首: "我昔化胡时, 西登太白山. 修身岩石里, 四向集诸仙.乐女担浆酪, 仙人歌玉文. 天龙翼从后, 白虎口驰 . 玄武负钟鼓, 朱雀持幢幡. 化胡成佛道, 丈六金刚身.时与决口教, 后当存经文. 吾升九天后, 克木作吾身. " 1 0 这里的"我"代表老子, 作者以叙事的口吻, 描绘了老君修道场所的仙家景色, 讲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 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特征.在《老子化胡经》 中还收有《老君十六变词》 十八首, 此即属于道教湮闹词唷K ?quot;变文"是演述神变故事囊恢中问健?quot;道教变文"即演述道教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 适应说唱的需要, 变文往往是韵散结合.当然, 就具体篇目而论, 有的以散文为主, 有的以韵文为主; 有的则纯粹是韵文, 如《老君十六变词》 便是纯韵文. 从描述老君神变的特点看, 《老君十六变词》也和"玄歌"一样, 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品格. 作者按照方位的变更来组织情节, 其场所转换亦依据"易"的九宫八卦方位. 八卦代表八方, 轮转两周, 便有十六变词. 最终两首, 套用晋代丁令威歌, 以示一世(五百年为一世) 终了, 二世还归之意. 除了上述种种, 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歌道曲是一种配乐演唱的道教诗词. 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为使仪式的进行更加隆重, 道人们便将赞歌与歌咏结合起来, 于是有了各种唱词的出现.《无上秘要》 卷二十引《道迹经》 称: 西王母为茅盈作乐 , · · · · · · 命侍女于善宾、李龙孙歌《玄云之曲》. 其词曰 : "大象虽云廖, 我把九天户. 披云泛八景, 倏忽适下土. 大帝唱扶宫, 何悟风尘苦. " 尽管西王母为茅盈作乐事乃出于道教传说, 但从《道迹经》 的描述不难看出魏晋间"仙歌"已在道门中流传. 《无上秘要》 卷二十尚录有仙歌若干首. 其中 有"上元无英帝君"所唱"上元洞门变真内章之曲; "中元黄老帝君"所唱"中元洞化内真章曲; "下元白元帝君"所唱《下元洞虚化真章句》 以及《阳歌九章》《阴歌六章》等等. 从体例来看, 《无上秘要》在摘录这些"仙歌"时都略加说明, 指出其来历及何位仙人所唱.其体裁皆为五言, 句数不一. 表现了早期道?quot;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仙歌相蓖美的是道曲. 其主要体式有步虚词、赞咏词、道情. 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 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 谓: "步虚词, 右道观所唱, 备言众仙飘渺轻举之美. " 由此可知, 步虚词之缘起, 历来传说不一. 晁公武《读书志》尝云: " 《步虚经》一卷. 右太极真人传左仙公. 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 飞巡虚空之所讽咏, 故曰步虚. " 。

8.道教文化的道教诗词发展

道教诗词是反映道教生活、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歌作品。

道教诗词发端甚早:在东汉的《太平经》中,便可略见端倪。与《太平经》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骚体赋体裁。

《参同契》的文体运用诗歌形式以论炼丹的特点却也是显而易见的。东汉以降,道教组织逐步壮大,道教诗也随之增加和日趋成熟。

魏晋南北朝间,不仅在道门中秘传著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著游仙诗。 炼丹诗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作品:从形式上看,炼丹有外丹、内丹之分,故而炼丹诗的内容也有内丹、外丹之别,或主内丹、或主外丹,或内外兼而有之。

以七言一句的形式,运用象征的文学手法,暗示炼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运用颇为隐晦,但其比喻与象征手法则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

除了炼丹诗、咒语诗外,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如屈原的《远游》,也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绘,颇多浪漫色彩。

在道风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诗遂应运而生。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

梁萧统《文选》首列游仙诗为文学体裁之一。从作者身份来看,游仙诗可分为道人游仙诗和文人游仙诗。

道人游仙诗与文人的游仙诗都表现出「冲举飞升,遨游八极」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不同点是:道人的游仙诗往往是崇道思想与神游境界的结合。

唐宋以来,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诗歌日益繁荣起来。一方面是道人们热心于诗歌创作,如著名道士吕洞宾、施肩吾等结合山水名胜的描写,表现自己对道教宗旨的见解和神仙信念,通过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义的深奥哲理。

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在受到道风濡染或者观察体验了道教生活之后,也创作了一些此类题材的诗歌作品。从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到盛唐诗人孟浩然、李白,从北宋西昆派代表杨亿、张咏到南宋诗人杨万里,都有吟咏道事、游仙畅玄的诗作行世。

在这些诗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与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虽然并不那么虔诚相信道教,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又往往表现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