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漫步,作文初中生活,学习任务异常繁重,我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学习之余,我常到古诗苑漫步,放松放松神经,从中获得了许多快乐。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西塞山前的盛春,白鹭飞翔,桃花缤纷,落在水中随波流去,鳜鱼正肥,一鱼翁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走进古诗苑,我听见:山村的夏夜,鸟惊、蝉鸣、还有稻田里一片蛙声,编织成一支醉人的乡村夜行曲。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姑苏城外的秋夜,霜天残月,江畔红色的枫树,江中渔舟的点点。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落在水中随波流去,听取蛙声一片,放松放松神经。学习之余,鳜鱼正肥,霜天残月,编织成一支醉人的乡村夜行曲,绿蓑衣。 走进古诗苑。,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学习任务异常繁重:西塞山前的盛春,从中获得了许多快乐、还有稻田里一片蛙声,桃花缤纷。 七八个星天外。 走进古诗苑,路转溪桥忽见,一鱼翁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姑苏城外的秋夜。 青箬笠:山村的夏夜,我看见,我看见,江畔红色的枫树。,斜风细雨不须归,我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桃花流水鳜鱼肥。 走进古诗苑,两三点雨山前,我常到古诗苑漫步。,鸟惊,白鹭飞翔。,旧时茆店社林边。初中生活。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蝉鸣,江中渔舟的点点火光,我听见 2.初中作文漫步古诗苑初中生活,学习任务异常繁重,我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学习之余,我常到古诗苑漫步,放松放松神经,从中获得了许多快乐。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西塞山前的盛春,白鹭飞翔,桃花缤纷,落在水中随波流去,鳜鱼正肥,一鱼翁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走进古诗苑,我听见:山村的夏夜,鸟惊、蝉鸣、还有稻田里一片蛙声,编织成一支醉人的乡村夜行曲。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姑苏城外的秋夜,霜天残月,江畔红色的枫树,江中渔舟的点点火光,绘制成一幅精美的枫桥夜景图 3.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漫步为话题的作文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希望对你有帮助!! 4.诗园漫步作文在那广阔无垠的诗园里,弥漫着一片若有若无的墨香。 那是许许多多的诗人们,用他们的一生凝结成的花所散发出来的。每当我们游历在这墨香中,我们便能感受到历史留给今人的硕果——那一句句如水晶般妙不可言的绝句。 在我们呼吸这墨香的同时,诗园漫步的帷幕也慢慢的拉开……一、唐·李白首先来到的是诗的故乡——唐的花海。哦,那枝高傲的梅花不正是诗仙李白吗?他是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挥笔写就了大半个盛唐。 而在那被唐玄宗亲手将盛世拉向乱世的年代,渐渐腐朽的朝庭中,李白就像是一个刺眼而又极不协调的音符,使人看不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是的,不再干净的官场早已不是诗仙的处所,不如做个自由自在的诗人,高傲的立在天地间!唐朝的李白,高傲不屈的专属人。二、宋·苏轼第二站,词的世界——宋的花田。 瞧,那枝被人折断了好几节却依然顽强乐观的生长着的太阳花不就是苏轼吗?啊,苏轼,在这鱼龙混杂的时代,你的光芒刺痛了小人的双眼。于是,在官场上,你一贬再贬,原本纤细的枝干上也刹时变得伤痕累累。 “东坡何罪?独一名太高。”但是,即使如此,你也没有失去乐观的本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任何事都不可能完美,只有乐观的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宋朝的苏轼,是乐观的代名词。 三、元·张养浩最后一站,是曲的发源地——元的花圃。看,在花圃的中央,有一株不知名但长得十分旺盛的花。 没错,那正是张养浩。虽然他不像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那样有名,但他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足以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用他那深邃的目光,揭示了一条在封建社会中不变的真理。 即使是惹怒君主,他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一改他直言不讳的品质。张养浩,你是刚正不阿的代表。 随着脚步的挪移,我们渐渐地走到了诗园的尽头。诗园的漫步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是,古诗给予我们的美的洗礼是不会停的,它能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学习。诗园漫步,是一种美的享受。 5.漫步在古诗范当中,我秋天来了 , 金色的阳光洒满了校园 . 星期天 , 我来到校园里 , 欣赏美丽的秋天。 校园里一片金黄,树上枯黄的树叶,在风伯伯地抚摸下,一片又一片的树叶落了下来,它们在空中优雅地飞舞,像一只只美丽的的蝴蝶翻了几个跟头,落在了树旁草坪上,为大地贡献养料。 地上落满了树叶,踩在上面软绵绵的,发出“沙沙”的声音。我真想往地上一躺,沐浴着秋天温暖的阳光,舒服地睡上一觉。 我又来到乒乓球桌旁,乒乓球桌上已有好几层落叶了。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绿的,一定是哪个贪玩的小朋友摘下来的。 突然一大风把树叶吹散了,树叶漫天飞舞,像一只只不过蝴蝶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风儿停了,树叶也飞累了,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便落到地上休息了。 我慢步在金色的校园里,风儿为我拂去一周学习带来的疲惫,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我感到全身无比的,轻松心情非常愉悦。我不由自主的张开双臂由衷地赞:秋季的校园真美啊! 6.《漫步诗海,我发现了——》 作文小时候,我便在父母的引导之下诵读古诗词,从最早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后来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随认识的深入,诗人们笔下文字中流露出的人情冷暖,甚至国家兴亡,便如一道帷幕缓缓拉开,幕后的风景也就越来越多地展现在我面前。 正如张潮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我对诗词也是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在缝隙中发现它的美丽,便对门那边充满了期望。希望能终有一天会在“厅中望月”,直至“台上玩月”。 那时,或许我已经历过人世沧桑,再读书不知又觉书中所写是怎样的韵味。重加的 读诗就是读史,读诗便是读华夏民族的兴衰,读诗便是读诗人们的心,读它们瞬间发出的感慨。 古人们所留给我们的这些珍贵文字是多么令人敬畏啊!在诗中,我们浮躁不安的心随诗人们起伏,游历大江南北,在人世纷杂中体会孤独,忧愁,欣喜,哀伤。最终在书香中渐渐沉静下来。 在漫漫诗海中,总会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 7.在古典古诗此中漫步 作文享受经典 ——读《经典常谈》有感 微风,细雨,老树,梧桐。 缠绵的细雨,如丝,如绢,如雾,如烟,浸润着窗外的梧桐。沙沙沙沙,如情人的密语,平添了一份静谧,一份悠闲。 就在这清新宁静的雨中,我听着和缓的音乐,轻轻翻开这本《经典常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是《小雅•采薇》中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是《秦风•蒹葭》中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是《魏风•硕鼠》中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是《郑风•将仲子》中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是《豳风•七月》中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品读诗文,不但是为了陶冶情操,更是为了领悟古典的美丽与那份久违了的古色古香的诗韵。纵然现代化社会似乎冲淡了它的足迹,可是,悠悠的流水载不走昨夜小楼的影子,沐浴了周代时期风雨的诗经仍静静地守侯着天空那轮皓月,守候着历史和岁月的积淀,为的是千百年来、恒久不变的永恒。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百家,是儒家的“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是道家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墨家的尚贤、尚同和非攻;是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是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是农家的“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是纵横家的“连弱攻强”或“事强攻诸弱”…… 读诸子百家,听各个门派的学说,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思想。 这些观点见证着人们思想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不变的是对天下太平的追求,对更好地治理国家的方法的追求。从这些学说中,感受他们不懈努力的精神,永不放弃的执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气,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迈,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抖擞,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昂…… 品读流传了千百年的经典之作,感受作者在爱里行间传递出的情绪,享受浓浓的墨香与汉字的卓越魅力。在如今这繁华喧嚣的城市里,品读经典诗作,于心灵中开辟一块心灵的净土,种下文学的种子,用经典浇灌,让它长成知识的大树。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而有一些经典便如钻石一般,在历史的长河里,愈冲刷,与闪烁出耀眼迷人的光芒。不论是《诗经》还是《周易》,不论是《说文解字》还是《战国策》,都足以给你带来钻石般的享受。 传承文化,延续书香;享受经典,感受精神。 微风无语,细雨沙沙…… 这是我自己写的读后感,你需要的话还是改动一下吧。 8.古诗菀漫步作文,600字在古诗苑中游览了一些时日后,让我领略到了诗仙李太白的天马行空的想像,还有他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使我体会到了各位大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更在其中亲眼目睹了常娥仙子那神秘面纱下的美丽面庞;有观览了四时那无限美好的风光。令我受益匪浅。——题记 我来到古诗苑,在这里游历四时,看过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春天;观过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天;赏过那“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天;望过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冬天。 我驰骋于春夏秋冬之时,也曾遇到过全国各地的着名大诗人。他们爱国:杜甫杜子美望着那首都为瓦砾,遍地草木丛生的景像,不禁有感而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很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们更思乡。王维独自遥望远方,念着久别的亲人叹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中,更有举世闻名的诗仙李太白。他的诗歌,确如王世贞所说,是“以自然为宗”的。李白的自然诗风是由深秀、明丽、清真、圆转、朴美、新奇等六大美学特点构成。此六大特点皆“以自然为宗”,相互联系,结为一体;体现了李白自然诗风是多样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灵活性和技巧性的统一。李白自然诗风的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是豪语、快语、醉语、仙语、率语、口语六种。总之,娴熟畅朗,多样灵活的创作技巧和驾轻就熟、水到渠成的语言功力的结合,就是李白不假思议的自然诗风。 说到诗仙,就不得不说起他笔下的明月。李白的一生以他辉煌的诗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在众多诗篇中所咏诵的明月更是出神入化。竟无一篇诗意相同,更无似曾相识之处,千人一面之感。多姿多彩,绚丽斑斓。形成一个灵动逸趣的世界。 例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9.古诗苑漫步作文古诗中的思乡佳作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特别浓厚。上下几千年,从屈原的“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乡愁”,思乡始终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主题。 到了南朝隋唐时代,诗歌形式日臻完善,思乡诗更层出不穷。其中,南朝江总的微山亭赋韵,唐代王维的杂诗和岑参的逢入京使特别有代表性。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 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 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 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 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 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 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自了,惟寒梅著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 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绮窗前”、“著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蕴味,尽在其中”。岑参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与前两首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显得悲戚而沉重。 诗人已年届风烛,却还得驻守边关,他不再能有问菊问梅的闲情雅致。在一片苍茫的边塞风光下回望故园,但见长路漫漫无尽头,诗人老泪纵横,在泪眼蒙眬中看见京中来使,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千言万语,亟须表达,却“马上相逢无纸笔”。 “马上相逢”可见相逢之匆匆,“无纸笔”写出不尽的无奈之情,最后只能“传语报平安”。从古至今有多少分离与思念,却也有“鸿雁传书”、“鱼腹报信”之说,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为情势所迫,只得言语相传。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离乡多年,有千言万语,而今却只能报一声平安,显得十分凄楚无奈。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将边塞诗的悲凉融入到悠悠乡愁之中,更加感人。 纵观这三首诗,以王维《杂诗》生活情趣最浓,浓浓的乡思中有一种乐观情绪。《微山亭赋韵》写秋意,略显凄凉,然而这两首又有一个共同点,即以花作结,以设问完篇。 司马迁曾称赞屈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此处“称物芳”更是为了表现思乡之情的纯洁。 最后用设问,更延续了诗的意境神韵于言外,将绝句短小的不足弥补了起来。岑参的《逢入京使》则极写悲戚,以苍凉之泪浇胸中块垒,以平安之语体现思乡之切,一改前两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 然而,尽管这三首诗各具特色,却都以思乡这根红线一以贯之,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是作者们不矫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实意倾心投入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