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经讲座读后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 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 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 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2.百家讲坛有没有人讲解《诗经》与之有关的诗词一首,供参考: 惜之 文/李者也 天地曾经丹青魅,万物盛极终将退。 绿荫渐浓红渐瘦,春光已暮夏犹未。 清风过林千芳辞,纷纷枝头百色坠。 游人拾得落英起,惜之而作衣之佩。 【注】新社花海,位于台中市新社区。设立于1915年,原为甘蔗园,2005年改造为花卉苗圃,种植薰衣草、鼠尾草、波斯菊、向日葵、一串红、醉蝶花、四季海棠等,四季皆有不同的花海,每年举办“新社花海节”,以“花”而知名,风光秀丽,尤其是春夏季节,更是迷人。 3.《诗经和楚辞》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 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 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概括出《诗 经》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 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于北方各 地(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四川的东部)。 《风》中的民歌充满了真挚、纯洁、浓郁、丰富的感情色彩。 曲 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十余种)变化多,表演形式 (独唱、对唱、帮腔等)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关雎》、《伐檀》等作品。 雅——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共105篇,分大雅和小雅, 多是朝会宴飨、个人抒情之作。其中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共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 乐舞。 《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公元前4世纪(战国) 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作品为主的辞赋(“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 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 “楚辞”又被视为一种文体,运 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故名“楚辞”)。屈原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作品被收入其中。 它们大部分是可以歌唱的。 《九歌》是伟大诗人屈原的不朽之作,它原是楚国民间在祭祀时 所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加工。 《九歌》中充满 着浪漫主义气息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神奇的幻想、挚热的 感情。 《九歌》属于组曲形式,共有十一首: 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排场) 云中君 (祭女性的云神的歌) 湘君 (祭湘水男神的歌) 湘夫人 (祭湘水女神的歌) 大司命 (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 少司命 (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 东君 (祭太阳神的歌) 河伯 (祭男性的河神的歌) 山鬼 (祭女性的山神的歌) 国殇 (祭颂阵亡烈士的歌) 礼魂 (祭祀结束时所唱的歌) 《诗经》、《楚辞》以其极出色的篇章成为传世之经典,集中体 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成就。 4.给高中学生讲解《诗经》,时间很短,只有三个课时,讲什么内容比较杨戈琪老师开场讲述了《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滥觞。 然后介绍了《诗经》的特点:其一、结构上重章叠唱;其二、大多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其三、情感温柔敦厚。并着重谈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在谈及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影响的时候,杨老师举出了唐代诗人吴商浩的《泊舟》一诗,又别出心裁地把这首唐诗“翻译”成了诗经体:秋日初晴,高柳螀啼,空感年光,泣涕如雨。满湖菱荇,思彼东归,闲倚南轩,尽日愁苦。 这种妙趣横生的教法不仅体现了杨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让同学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悟到唐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完全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赢得了满堂的喝彩和掌声。杨老师还引用了大量的民歌俚语,如《房上瓦的琉璃瓦》、《五月五的花绳绳》等,讲解了其中的爱情故事,分析了其清新明快的语言中所运用到的表现手法无不起源于《诗经》。 这些原生态的民歌民谣,大大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提升了同学们对民间俗文学的认识。 5.诗词知识专题讲座稿诗歌专题知识讲座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一、诗歌类别古诗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隋唐时期的古体诗,题目中一般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 近体诗是指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格律诗”,大致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较严格,讲究二、四、六、八押韵;一首诗的句数也有限定:绝句四句,律诗四联八句,其中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古体诗(古风)四言古诗如:《诗经》古体诗的特点①作者是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古体诗。②唐诗中凡题目里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的均为古体诗。 ②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五言古诗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七言古诗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杂言古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近体诗(格律诗)绝句五言绝句如:王之涣《登鹳鹊楼》近体诗的特点①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②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押韵,律诗二四六八押韵。七言绝句如:杜牧《泊秦淮》律诗五言律诗如:杜甫《春望》七言律诗如:杜甫《登高》另外,依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诗歌还可分成不同的类型,如从艺术手法上分,有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从表现内容上分有: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闺恋诗、哲理诗、游赏诗、送别诗、咏史诗等。 二、诗歌形象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 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 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①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吾庐独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④爱民惜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⑤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三、思想情感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 如辛弃疾曾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