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溱洧》(郑风)翻译溱与洧溱水流来洧水流, 方涣涣兮春来涨满那沙洲。 士与女青年小伙和姑娘, 方秉阑兮清香兰花拿在手。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且去游!“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虽游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走一走!“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大人多其快乐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 伊其相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溱与洧溱水河来洧水河, 浏其清矣河水深清起微波。 士与女殷青年小伙和姑娘, 其盈矣一伙一伙其是多。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去看看!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已看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乐一乐!“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方宽敞人快活,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 伊其将谑又是笑来又是说, 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2.分析《诗经【原文】《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讲义】:和韩国、日本的朋友相处,彼此之间,总免不了要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优越性,时常说到的是本国国民的情商与浪漫。 韩国的朋友说,每年的初雪,情人之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要相聚赏雪的,皑皑白雪是纯真情感的最好印证。日本的朋友总是说到樱花节,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大公司都放假,男男女女聚到樱花树下,载歌载舞,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便在这样的季节里悄然生长。 山河不惊,岁月静好,是东方民族温馨的迷梦。我自然无颜对韩、日朋友吹嘘我今日之国民如何如何,但我正告韩、日朋友:这样的情人节,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是有的。 对于物候的敏感,以及潜在的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是东方民族共有的特征。我要说的是诗经时代的情人节。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里,七夕是可以视为的情人节的。但七夕的起源并不是十分的古老,七夕成为中国民间的情人节,和唐明皇、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誓约有关,即使不是源于此,至少它也起过很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但诗经时代的情人节与七夕无关,那时代的情人节是上巳。孙作云先生有两篇很重要的文字,有助于我们对于诗经时代情人节的认识。 其一是《诗经恋歌发微》,其二是《关于上巳节二三事》(均收在《诗经与周代社会》一书,中华书局,1964)。前者以民俗为线索,通过对《郑风·溱洧》等十五篇诗经作品的分析,论证了《诗经》中许多恋歌与上巳节有关,指出: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 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写成,追述了上巳节的起源以及它在后代的演变。一般读者对于上巳节的印象可能来自王羲之《兰亭序》,但这已经蜕变为文人墨客表现风雅的道具,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天气,万象皆新,草木疯长,阳光明媚,丽人们徜徉河边,临水照花,爱慕者们在努力追随、接近……。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环境,正是爱情生长的温床。 《郑风·溱洧》的开篇便是如此。“溱与洧,方涣涣兮。” 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人的活动周期和自然界成对应关系,寒冷的冬天是蛰伏的季节。裹着厚重的衣物,手脚都不灵便,思维也冻结了,我们难以创造和表现。 春天到来,阳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磨薄了我们的翠绿的衣袖。脱去一冬的重负,束缚太久的手脚急需舒展,蛰伏已久的心灵渴望飞扬,我们如何能不起舞和歌唱!听呐,郊外的溱河和洧河解冻了,我们听见那河水如同我们的血液在哗哗地流淌。 我们如何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呢?我们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在河边飞跑,彼此诉说内心的喜悦。 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我们的心灵里疯长,我们陶醉在这一片春光里。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短短十四个字,为我们勾勒和呈现了一副欢乐祥和的游春图。这是一副永恒的中国文学游春图。 《论语》的“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相比之下,多了些文人雅士的雍容华贵,少了里巷男女的真切和烟火气。 李后主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冯延巳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对春日冶游的追忆,庶几近之。 但对环境的勾勒和渲染,总觉不如“溱与洧,方涣涣兮”来得直接和声势浩荡。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北京的朋友问我北京春天来的标志是什么,我做了各种的回答,都被他一一否定。 最后,他告诉我,老北京判断春天来的标志是北海的冰开始融化。我自己喜欢附庸风雅,常到水边去走。 紫竹院和什刹海的冰还没有全化,成群的野鸭子们已经在展现他们优美的舞姿,像战斗机一样轰炸薄冰。东坡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老杜的“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将水暖河水边人或物的活动,当作春天的表征,大概也是他们高于一般诗人之处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十四个字好。 接下来的“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亦好。 或许大家要揣摩这士与女的关系。他们或许认识,女孩子可能心里老早喜欢这帅哥,今儿个正好找个借口一起玩儿。 或许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而已。这女孩儿的内心大约有几分羞怯,但她决不做作,她大胆地邀请,真诚、执著,略略有点儿缠人,以至于对方不忍拒绝。 坦诚、率真,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色。健康和温暖的气息,真令人神往。 这样的文化心态,在今日几难梦见。我只在每年元旦的北大未名湖狂欢会感受过。 那时候,人和人的心灵之间是不设防状态。新年的钟声敲响,无数的青年从各个方向涌来,无论性别,无论相识与否,彼此友好地招呼和微笑,或是一群人。 3.诗经郑风溱洧译文溱水洧水向东方,三月春水正上涨。小伙姑娘来春游,手握兰草求吉祥。姑娘说道看看去,小伙回说已经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滩外,实在宽大又舒畅。小伙姑娘来春游,尽情嬉笑喜洋洋,互赠勺药情意长。 溱水洧水向东方,三月春水多清凉。小伙姑娘来春游,熙熙攘攘满河傍。姑娘说道看看去,小伙回说已经逛。再去看看又何妨?瞧那洧水河滩外,实在宽大又舒畅。小伙姑娘来春游,尽情嬉笑喜洋洋,互赠勺药情意长。 附原文: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4.诗经郑风溱洧的结构形式陆立容 :你好。 《诗经 郑风 溱洧》:溱、洧是郑国的两个水名,《溱洧》,有两个小小的导具:“蕑(蕳(间jiān)(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每章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我们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流水、鲜花、美女、小伙,嬉戏、爱情、春天、青春,动的、立体的、活的、带有青春气息、鲜花香味的、美丽画卷。 5.【郑风溱洧,本诗怎样描写男女春游之乐《诗经·郑风·溱洧》诗中,以回环往复的叠章形式,通过描写农历三月三,青年男女齐聚溱委河畔踏青、呢喃私语、俏皮调笑、赠芍药为约,描写男女春游之乐.本诗所反应映的先民的爱情生活美在清新、明朗、自然.上巳节春意盎然之时,青年男女们借踏青之机以芍药花定约,互诉衷肠,满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祈望.《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