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人教版所有古诗和鉴赏小学诗词70首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 ① 何:多么。 ② 田田:茂盛的样子。 《山村》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支花。 [宋]邵雍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唐] 骆宾王 ① 咏:用诗、词等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② 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 ① 疑:好像。 ② 举头:抬头。 《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①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区。 ② 阴山:山脉名,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西走向。 ③ 穹庐:游牧民族用毡布达成的帐篷,今俗称“蒙古包”。 ④ 四野:四周的原野。 ⑤ 苍苍:深青色。 ⑥ 见:xiàn,同“现”,显现。 《风》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唐] 李峤 ① 解:能够,会。 ② 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 斜:倾斜,古时押韵读xiá。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 ① 柳:柳树,杨柳。 ② 妆成:装饰,打扮。 ③ 一树:满树。 一,满,全。 ④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像丝带般的柳条。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 ①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乐府曲名。 ② 孤城:孤零零的城。这里指玉门关。 ③ 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 ④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⑤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调比较凄凉哀婉。 ⑥ 玉门关:汉代和唐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在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 王之涣 ①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 ② 百日:太阳。 ③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④ 欲:想要。 ⑤ 穷:尽,使达到极点。 ⑥ 千里目:眼界宽阔。 ⑦ 更:再。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唐] 孟浩然 ① 春晓:春天里的早晨。 晓,早晨。 ② 眠:睡觉。 ③ 啼鸟:小鸟鸣叫。 ④ 夜来:昨天的夜里。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 王翰 ① 凉州:唐代辖境,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是戍边要地。 ② 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 ③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的号角声。 ④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⑤ 君:你。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 王昌龄 ① 出塞:乐府汉《横吹曲》名,以“出塞”为题诗歌大多内容体现军旅生活。 ② 但使:只要,假如。 ③ 龙城:指卢龙城(今河北喜峰口一带),李广曾带兵驻守此地。 ④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人称“飞将军”。 ⑤ 胡马:胡人的马。胡,古人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⑥ 阴山:山脉名,昆仑山的北支。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 ① 芙蓉楼:在今江苏省镇江西北。 ② 连江:指江水和雨水连成一片,形容雨大。 ③ 吴:指镇江一带,古时这里曾经建立吴国。 ④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 楚山:指镇江一带,因为楚国曾经在这里统治过。 ⑥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比喻人清廉正直。 《鹿柴zhài》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唐] 王维 ① 鹿柴(zhài):本意指养鹿的栅栏,这里指王维在辋(wǎng)川别墅里的一处景观。 “柴”同“寨”,树枝编成的栅栏。 ② 但闻:只听见。 ③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日光。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维 ① 元二:诗人的朋友。 ② 使:到某地,出使。 ③ 安西:唐代在西域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 ④ 渭城:地名,位置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⑤ 浥:湿润、沾湿。 ⑥ 新:指柳叶被雨水洗过后的色泽青翠。 ⑦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维 ① 山东:指华山的东面。 ② 异乡:他乡。 ③ 倍:加倍,更加。 ④ 知:猜想,想象。 ⑤ 登高: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⑥ 茱萸:一种植物,长在山谷中,有浓烈的香味。 《古朗月行》(节选)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唐] 李白 ① 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乐府诗中原有的题目,李白在这里借作诗题,。 2.求高三诗歌鉴赏教案,最好是一节课鉴赏一首诗,穿插理论●曾铜和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 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 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إ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 “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إ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 “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إ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إ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 “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 “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 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 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إ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 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 意。 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 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 (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 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 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 3.古代诗歌鉴赏系列教案之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 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 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例1、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例2、“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评析]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 “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 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例3、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评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例4、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例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风已老,莺正年轻。 梅子熟了,果肉鲜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过足了几月的时光。 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 4.古诗词赏析公开课导入词古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基本概述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可以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诗眼题眼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5.古诗赏析 不要太长 要经典 附加教案古诗三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 徒:徒然 ……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6.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总结 2010-11-14 手机版 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一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二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三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五、看意象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⑷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⑸松坚贞、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⑹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⑺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⑻杜鹃鸟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⑼鹧鸪鸟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⒀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 7.怎么教小学六年级的古诗词鉴赏诗的积累与活动(一)一周背诵二首诗 充分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让同学们做到每周记住二首。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早晨是人的思维最清楚的黄金时间,最适合用来诵读诗词。 一周诵读二首,一学年下来至少可以背诵80首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的任务自然是水到渠成。(二)利用文本习得学法 课堂教学是古诗积累与学习方法获得的重要途径。 ①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 ③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三)开展古诗活动课。 每个班每月必须上一节以古诗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如:古诗数字园、古诗动物园、古诗植物园、古诗颜色园、古诗四季园,让同学们对含有数字、颜色的诗句,描写动、植物的诗句,赞美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诗进行系统归类,有效地复习诵读了古诗。(四) 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可以在全班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如:“诗歌朗诵竞赛”、“文学常识比赛”、“汉语知识竞赛”等。 竞赛采用拈阄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一试。。 8.幼儿园大班语言古诗欣赏早发白帝城教案语言活动:古诗《早发白帝城》 目标: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其表达的意境。 准备:背景图一副,小图片,图文结合的古诗记录纸一大张。过程:1.倾听故事,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师根据诗意自编故事讲给幼儿听。 2.欣赏古诗《早发白帝城》,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请幼儿欣赏。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3.观察图片,回忆诗中词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诗的意境。 (1)欣赏表现诗意的背景图。 (2)引导幼儿回忆古诗内容,并出示相应的小图片,丰富背景图。 (3)提问:这首诗你最喜欢什么? 4.再次欣赏古诗朗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尝试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古诗记录下来,进一步体验诗的意境。 (1)讨论:古诗中的“朝”是什么意思? “辞、还、啼” 呢?该怎么表现呢? (2) 师幼共同大胆创编。 (3)将记录好的图文古诗读一读,体面共同创造的快乐。 9.求一个诗词鉴赏课件那您到这里看吧: /word/18/91/189103.htm 这是“中小学教育资源中心”(网)提供的。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形象的描摹出柳的美姿,点出了柳迎春的特点。 柳树可分为垂柳和旱柳。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 旱柳百姓叫它河柳,是落叶灌木。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以须根生长为主,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丰富的营养。 主干通常在2-3 米处就长出分枝。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涤,纷纷下垂。 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形如少女之黛眉 ,“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们极为熟悉的诗句。 自古以来,诗人常以杨柳为写春的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柳树发芽早,落叶迟。 早春二月,它已鹅黄着枝,轻罗笼烟,初绽的嫩芽象少女朦胧的睡眼。当你走近它时,伸手摸一摸,就会感到她似发丝的柳条是多么柔软。 “柳絮飞时花满城”的六月,天涯海角随处可见柳絮那飘忽不定的倩影。它们大概在寻找自己扎根落户的归宿吧!柳树落叶极晚,当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劫掠大批的黄叶时,柳树却依然枝叶婆娑,绿意融融。 柳树的绿又有它独特的魅力。那淡淡的似雾的翠绿,使人有清新超俗之感。 当你置身于浓浓绿意之中,即使心情不好,也会顿扫心中抑郁烦闷之情。 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易种易活。 谁不知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呢? 柳不仅以绰约风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炎炎夏日为人们创造一个清凉世界。柳条可以编制各种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如:箩筐、篱笆、帽子等。 柳叶有一种淡淡的涩味,然而咬一口又觉得很甜。柳芽嫩叶可做风味独特的茶或菜。 柳树可谓粉身碎骨为人类了。垂柳耐水性强,生长速度快,因此,被广泛用以美化环境等。 我国古代已大量植柳。 自古,柳就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柳树以它特有的温柔、轻盈、婆娑的婀娜风姿,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成为吟咏对象。人们咏柳爱柳,并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在宅前种下了五株柳树,人称“五柳先生”。柳便成为品行高洁的象征。 柳树栽种历史悠久,它的适应性极强,大江南北,随处可见绿柳成荫。因此,我们应大量地栽柳、护柳,让绿色永挂枝头,以美好的姿态去迎接每个春天的开始! 点评: 本文由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引出“柳”,较自然。 作者不仅能摹其形,而且能传其神。先介绍了柳的种类,然后介绍柳的外形,最后介绍其功用。 对柳的介绍,有直接的描写,也有资料的引用,既有说明性的文字,也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读之能使人对“柳”这一树种有清晰的了解。 文章语言细腻、优美,用大量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柳风姿绰约的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发出“我们应大量植柳、护柳”的号召,极具感染力。 至于您的脚穿多少号的鞋合式,那就应了一句话:只有您的脚知道。 祝您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