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是字的用法

1.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于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关使者袁环中(袁可立子)来晤,即于舟次报谢。”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于的书法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与”等。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被”。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助词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等。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

2.文言文中是字的用法及例句

“相” 充当文言虚词时读作“xiāng”,有两个义项: ①[副词],表示双方彼此对待关系时,译成“互相”。

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

表示彼此间相交替关系时,译成“递相”。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父子相传。”

②[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发出,而非互相的关系。如:《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相”字也应该这样理解才对。

“相”充当文言实词时读作“xiàng”,意思是:相貌。如: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

3.现代汉语中“是”字用法

shì ㄕˋ

◎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 表示存在:满身~汗。

◎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

◎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

◎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

◎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

◎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

◎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

◎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

◎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

◎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

◎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

◎ 姓。

4.关于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文言“是”字是兼词,可以是代词兼动词,也可是名词兼动词。

主要原因是“是”的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质原因是“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许多搞语言工作的人一直认为文言“是”字要么是代词要么是判断词,其实不然,“是”字本身就兼有代词动词的性质。

(不要误解为“是”字有时作名词、有时作代词、有时作动词,而是同一个“是”字本身兼而有之) 一、是字单独作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是字单独作代词,一是处于主语位置,二是定处于名词之前作定语,三是作宾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 3、“崤有二陵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崤之战》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5、“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 (《晋公子重耳出亡》) 6、“我业是有年矣”(《卖柑者言》) 1、2句是代词作主语,3、4句是代词作定语,5、6句是代词作宾语。

是字单独作名词。“是”字产生之初就是名词,“实事求是”的是就是本义。

《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段注:“以日为正则曰是。

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以日为正,则正于日也。

“定国是之诏即下”的“是”也是名词。(《谭嗣同》) 是字单独作动词,处于谓语位置。

7、“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下》 8、“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 谋攻》) 9、“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是非对举(《齐桓公求管仲》) 10、“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1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寒蝉凄切》) 7句中“是诚不能也”的是在副词“诚”字之前为代词,7、8句中其余的“是”字与“非”对举,只是8句中的是字省略罢了。动词“是”除了表判断外,还可以用作表比较的动词,如,“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的“是”,是由名词是“正、则”意引申而来。

(《勾践灭吴》) 是字单独作形容词,也是由本意引申的。 12、“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察传》) 1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二、“是”字的兼词现象 “是”字作为兼词,往往处于前有复杂的短语或句子后无谓语的位置,既作主语又作谓语。

不同于“焉、诸”等兼词,它们可以拆分为两个词,而“是”不可拆分。 (一)“是”兼有代词、动词的功能 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的“是”是判断词,同时复指,作主语。

(《烛之武退秦师》 15、“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五蠹》) “是”作为兼词,在疑问句中有时倒装 1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7、“求!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为“无乃是尔过与?”的倒装。(《季氏将伐颛臾》) 16、17句的“是”出于同一篇文章,同为疑问句,除了加强语气的“无乃”之外,从语意到句子各要素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是”用法相同。

(二)是字兼有名词、动词的功能 18、“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原谤》) 19、“盘庚……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18句的“是”字,课文、词典注解为“这样看来”,好象解释为插说成分,是不对的。这个“是”字兼有名词“是”的本意“正、则”,可以解为“规律、事实”,同时有动词“是”的本意“以……为是,以……为准”,可以解为“判定、判别、判断”。

19句“是”更为典型,连词“而”字连接的后文是谓词性质的成份,那么“是”必为谓词,只是又有名词本意“正、则”之意罢了。 三、区别“是”字兼词和单性词 什么时候是兼词,什么时候是单性词,如何区别?除了前文所述位置的区别外,还可以采取替换法。

代词“是”可以用“此、斯”替换,“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

(《晏子辞千金》)“是谓乱军引胜”。 (《孙子* 谋攻》)——而这个位置的兼词“是”不可用“此、斯”替代,“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是”可以用“为”替换。

例如,“是何楚人之多也?”句式应为“楚人之多也是何?”的倒装,“是何”就是“为何”。(《垓下之围》)“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而兼词不能用“为”替换。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能换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

四、“是”为兼词的主要原因 A“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功能。B在语言演化过程中,“是”字由名词代词演化为今天的判断动词,必然有一个桥梁,这就是“是”字的兼词.那么“是”成为兼词的本质是什么?肖娅曼认为:“它自产生之日起,即集形而上学之本在、存在、存在。

5.【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6.诗经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要全一点,有例句

《〈诗经〉两首》词语古今异义 【氓之蚩蚩】 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今义:流氓,读音:“máng”【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总角之宴】 古义:欢聚 今义:宴会【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 今义:三岁的年龄【君子所依】 古义:将军今义:通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所腓】 古义:士兵今义:通指品行卑劣的人 《〈诗经〉两首》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士贰其行】 贰:使……不专一 使动用法【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动用法【三岁食贫】 贫: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作名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日,这里活用作状语,作“一天天地”讲,名词用作状语《〈诗经〉两首》特殊句式 【判断句】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译: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秋以为期(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以秋为期) 2、主谓倒装: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其德”应讲作“其德二三”,译作“他的品行不专一”)《〈诗经〉两首》通假字 【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于嗟鸠兮】 于,通“吁”,感叹词【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脱身【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边际【岁亦莫止】 莫,通“暮”,晚,这里指年岁之末【玁狁孔棘】 棘,通“急”,紧急,急迫。

7.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