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元曲有什么关系我国古代诗歌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体。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诗、词与散曲。诗以唐朝为最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讲究押韵。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共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 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词与散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其曲调,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 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 2.唐诗繁荣的原因从文学角度分析: 唐诗繁荣的原因:(社会渊源、思想渊源、文学渊源) (一)外因 1)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天下太平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门阀制度的打破,庶族地主开始崛起于政坛,士庶于是渐趋合流 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为广大地主分子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 阶级关系的变动使得唐以前封建社会中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唐代文学以寒士为主体,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力量。 3)思想解放、南北汇合、中外交流。 儒、释、道三教并重,任侠之风炽盛,这四股思潮相互融和,互为表里,合成了有唐一代社会思想的基本框架; 唐以前北方文学雄浑悲壮,南方文学秀丽阴柔,入唐以后,将南北风格糅合在一起。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 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于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 4)帝王的提倡• 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经常举办的赛诗活动,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唐皇对诗人重视且宽容,文境松弛,无因人废诗之行为;“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 (二)内因 5)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唐人所承受的文学遗产是相当丰厚的。从《诗经》到齐梁,诗歌在形式上日臻完备,艺术上日趋成熟。特别是齐梁时期,诗歌的词汇日渐丰富,音节日渐和谐,诗人开始注意平仄的协调、对偶的工整。齐梁的新体诗开始具备了律诗的雏形。诗歌发展至唐代,已经具备了繁荣的条件。唐代诗人学习并发展了齐梁诗人的技巧,但改革了内容。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3.为什么唐诗在那时那么繁荣文人们在诗歌的形式上继续探索,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把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创造了“永明体”,这就为律诗的形成奠定基础。又经庾信等人努力便具备了后来各体律诗的雏型,中国近体诗发展的新时代便这样开创出来了。所有这些诗歌形式上的成就,都为唐诗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富有意味的还有,唐代诗人也曾批判前人的形式主义诗风,却不抛弃那形式,并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造,于是唐代饱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形式: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排律、五绝、七绝。无不齐备。这是唐诗赖以繁荣的坚实基础。 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无疑还在于唐代诗人在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风格方面的创造。李白继屈原后,又极大地拓展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便是显著标志。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其语言苦心孤诣追求的程度,何况他还极重声律形式,乃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看起来唐代诗人已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极至,不仅空前,几乎可说是后人难以企及了,那么宋代文人还怎么写呢? 4.初唐诗歌风格初唐诗歌精细。 一“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二“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三“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四“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一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二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三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一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二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三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四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第十章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一“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二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三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四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五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二“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三“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四“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一“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二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三“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四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一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二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三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四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 5.诗歌的特点有哪些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的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编辑本段]元曲定义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 [编辑本段]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 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 是韵文学发展极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 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 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 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 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 因是元朝盛行,故称为元曲。 《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 在明人王世贞《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编辑本段]曲律 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