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象诗经采薇节选的字数象诗经采薇节选的古诗(想来不会是问字数)1、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3、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4、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々骆马。 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 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5、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駪々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 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 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 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6、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7、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8、天保 保定尔,亦孔之固。 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谷。 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 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 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以上诗歌都出自《诗经》,《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谁知道《史卡保罗市集》歌词的中文翻译,象《诗经》风格的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 伊人曾在,与我相知 嘱彼佳人,备我衣缁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勿用针砧,无隙无疵 伊人何在,慰我相思 彼山之阴,深林荒址 冬寻毡毯,老雀燕子 雪覆四野,高山迟滞 眠而不觉,寒笳清嘶 嘱彼佳人,营我家室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良田所修,大海之坻 伊人应在,任我相视 彼山之阴,叶疏苔蚀 涤我孤冢,珠泪渐渍 惜我长剑,日日拂拭 寂而不觉,寒笳长嘶 嘱彼佳人,收我秋实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敛之集之,勿弃勿失 伊人犹在,唯我相誓 烽火印啸,浴血之师 将帅有令,勤王之事 争斗缘何,久忘其旨 痴而不觉,寒笳悲嘶 3.托物言志诗意象有哪些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 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 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6、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7、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 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朱雀桥边野 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 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8、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 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9、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 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 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 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0、柳——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 意味。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 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 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 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12、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 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 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3、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古人常以此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 。 4.诗经有几个部分《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1、《风》出自各地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曹风四篇、豳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2、《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3、《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说:“颂”与“容”古字通用。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5.诗经中君子形象的解读1500字《诗经·淇奥》中的君子形象解读内容摘要: 《淇奥》是《诗经》中一篇优秀的颂赞诗,里面赞颂了一位品貌兼美、充满理想色彩的完美君子,充分展示了男子真正的美在于内在的气质品格和才华修养,深刻表达了我们民族对优秀人士的尊敬之情。 “君子”在我们民族的思想意识里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淇奥》的文意理解和意象分析,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淇奥》中的君子形象作初步的探讨,最后讨论了“君子形象”的现代意义——对生命和生存现状的思考,对心灵和理想的感受。 关键词:《诗经》 《淇奥》 君子 生态美学 中庸之道 现代意义一、关于《淇奥》《诗经﹒国风﹒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淇奥》收录于《诗经·国风·卫风》中,是一首人物颂赞诗,《淇奥》全篇共三段,反复吟诵了在那淇水弯弯的岸边,有一位高雅的德才兼备的君子。关于这位君子的人物原型,据《毛诗序》说:“《淇奥》,姜武公之德也。 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前770—前720年)的卿士。 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针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的意蕴。 我们知道,先秦时代,我们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统治地方,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富裕的大一统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 赞美他们,实际上是我们先民表达的一种生活向往。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君子的优秀形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外部形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深刻地写出了这位君子相貌堂堂,仪表庄重,神态威仪,衣服也整齐华丽;“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君子连衣服和帽子上的装饰品都是很精美。外部形象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位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写好了,全篇的内容才会丰满。 2、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光写了这位君子的外貌,深层次的含义也写了这位君子的文章学问很好,赞美了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能力。“猗重教兮,善戏谑兮”则写出了这位君子不俗的外交能力。 诗歌从内政外交两个方面来赞美这位君子杰出的个人才能,突出了良臣的形象,丰富了全篇。3、个人的道德修养:“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写出了这位君子虽然地位显赫,但是心胸宽广,纯厚朴实,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高雅的品德高尚的贤人。 诗歌从这三个方面由外到内高度赞颂了这位君子,谦和、沉稳、雍容、学识、气度、人品,无一不具,而且样样都好到不能再好。当然,或许这位君子地位不够显赫,衣着也不够华丽,但是他平易近人、纯朴如水,仿佛朗月普照大地。 他是个贤人,他是个良臣,再加上雅致的外部形象,人们更尊敬他了,所以诗歌第一、二段结束的“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君子的高度赞扬。也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古人的笔下,“君子”竟然这般完美!二、《淇奥》的意象解读 《淇奥》运用了多个内涵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对塑造诗中的君子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题目“淇奥”是诗歌的中心意象,“淇”,淇河,在今天的河南,“奥”是通假字,通“隩”,读作yù,意思是河岸弯曲的地方,“奥”和“玉”又同音,则可取义“淇玉”,这是一块物华天宝的风水宝地。“淇奥”是淇河河岸弯曲的地方,它象征着一种清新淡雅、安静生态、人杰地灵的生活环境。 “绿竹”四季常青、生机勃勃,象征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深层次的含义是彰显和衬托君子的高雅节操。“切”、“磋”、“琢”、“磨”四个动作说的是如何治玉的。 玉生在石头里面,所以要先把石头锯开,拿出玉,这就是“切”;切开石头拿出来的玉还有许多碎石,要把这些碎石去掉,所以要“磋”;玉磋好之后,我们把它加工成我们想要的器物,就是“琢”,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把玉加工成器物的最后工序就是要给玉抛光,以增加玉的光泽度,使玉器看起来更精致,这就是“磨”。用“切”、“磋”、“琢”、“磨”来写一个人,说明这样的人并非普通的凡夫俗子、肉眼凡胎,他是经过“切”、“磋”、“琢”、“磨”等工序锻造而成的,这样的人治学修身,才佩称得上“君子”。 “圭”和“璧”都是上好的精致的玉器,“金”和“锡”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加工很困难,用罕见的珍贵的物品来形容一个人,说明这样的人学精行法,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的受尊敬。第二段中的“充耳琇莹,会弁。 6.《诗经》—氓的形象评论《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的代表之作,全诗叙事结构完整,情感真挚,尤值得称道的是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十分生动饱满:她悲惨的婚姻遭遇让人心生怜悯,但她性情中的刚烈果断更令人肃然起敬。 读罢全文,我感觉女主人公仿佛就是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勇于追求,敢爱敢恨,拿得起亦放得下,她虽是“弃妇”,但绝非“怨妇”。对待爱情忠贞与洒脱并存的女子,实在可爱又可敬。 本诗是一首抒情意味浓厚的叙事诗,全诗共六章,以第一人称自叙“我”从恋爱到结婚最终被弃的过程。第一、二章以追忆的形式写当初“我”与氓私订终身的情形,此处既凸现了女主人公的独立自主,也凸现了她的纯真痴情。 首章写氓借着布丝交换的机会来与“我”商量婚事,由于氓没有找到好的媒人,“我”只能私下与他约定秋天作为二人的婚期。在这里,女主人公违背了一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自由地选择与氓相恋,自主地决定婚嫁对象。 这种婚恋选择的自主体现出女主人公叛逆勇敢的个性,也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被礼教束缚的女性,具有更多的自主意识与反抗精神。第二章先是描写“我”对氓的一往情深。 堕入爱河的“我”,悲喜完全被氓所牵引,相隔时思念侵袭,翘首遥望,黯然神伤;相遇时欢天喜地,笑靥如花,心甜似蜜。寥寥数言,把一个多情少女为情乱为情伤为情狂的神态刻画得入目三分。 诗歌紧接着写“我”占卜婚事的吉凶,然后放心地出嫁。迷信之言当然不能信服,而卜辞的结果与实际婚姻的结果构成反差,更加强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第三章作为叙事的插入段,基本是“我”的议论。“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分向世间的痴情女子发出忠告:不要对男子过度的沉迷,男子陷入爱情,尚有抽身的余地;女子陷入了爱情,却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这是用伤与痛换得的教训,是发乎内心的控诉与呐喊,从中可体会到女主人公被无情抛弃后的悲痛与激愤。这里,女主人公从自身的惨烈经历出发,开始认识到她的遭遇在封建社会并非偶然,而具有普遍性。 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只能是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女子往往将所嫁的男人作为终生依靠,男人可以随意始乱终弃,女人在生活的艰辛中磨损了美貌后,便惟有默默承受被抛弃的命运。女主人公对于男女的婚姻爱情态度的差异的思考,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她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萌发。 第四、五章着重写“我”与氓结合后的情形,中间夹杂着议论抒情。“我”婚后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为了操持家务,“我”不顾花容易凋,日复一日地早起晚睡,辛勤劳作。 然而时日久了,氓性情中轻浮不专乃至凶残暴躁的一面开始显现。“我”严守妇道,没有过错,倒是氓违背了当初立下的誓言,贪新厌旧。 “我”最终被氓遣回娘家,回到家中,却又被兄弟耻笑,在最孤独无助的时刻,“我”也只能躲藏起来,独自承受所有苦楚。女主人公的追忆带着怨愤,却没有表现出企图挽回感情的意思,因为她认为自己已经尽了作为妻子应有的责任与义务,错不在己,而在氓的用情不一。 她既然认为自己清白无辜,便也没有幽怨乞怜的道理。女主人公自尊自爱的性格在此处得到了展现。 回到家后,她没有得到亲人的谅解,这对一个弱女子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古代就有许多女子因无法承受他人的冷嘲热讽而自寻短见。然而女主人公在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境遇下,仍能坚强面对,并用理智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这段感情,这即便在现代社会也实属难得。 她的怒而不怨,柔中见刚,感性中透出的理性精神,无一不将女主人公与哀怨悲戚的弃妇区别开来,而展露出她个人形象的独特魅力。 诗歌的最后一段写“我”回忆起青年时代与氓两情相悦山盟海誓的情形,氓婚前婚后的情感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更令“我”激愤难平。 曾经的誓言已随风飘散,“我”也没有留恋的必要,还不如从此将负心薄情之人淡忘,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反是不思,亦以焉哉”二句的语气十分坚定决绝,集中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清醒与超脱。 当她看清这段感情的实质之后,便毫不犹豫地将其舍弃。她的坚决使得她的位置一下从被动地被抛弃转为主动地与过去决裂。 她的选择与当初为了所爱贸然出嫁遥相呼应,再次展示了她的自主自立,敢做敢当的个性。至此,女主人公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卫风•氓》作为被经久传诵的诗篇,其最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成功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第一、二章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活动与刻画人物神态来表现女主人公天真纯情、富有反叛精神的性格。 后四章多为叙事抒情议论并杂,这种叙述的灵活性使得女主人公的微妙曲折的内心情感得以完整而真实地呈现,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关键而有效的作用。另外,诗歌中虽对氓的正面描写着墨不多,但他的急躁暴躁,看似忠厚实则轻浮的丑陋嘴脸也在叙述中逐渐浮现在读者眼前。 《卫风•氓》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它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写出了在受到父权制婚姻制度的压迫后,女子所表现出来的对自主自立自尊意识的坚持以及理性精神的苏醒,这也正是本诗具有深厚思想内涵的缘由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