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改动唐诗

1.诗人修改古诗的故事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吃了一回亏,还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他又一次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 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那就是“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比刘栖楚有涵养,他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诗,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各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改变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最多的一首古诗。有人通过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者文字的省略、变化和标点符号的变化,将其改为短剧本、词、散文小品、戏曲小品、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六言诗等。这些改动,虽然形式各异,但匠心独具,变体后的内容大都不离原诗歌的意境,让人深感《清明》一诗的魅力。

(一)变为短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变为词二首: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变为散文小品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变为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这首诗还被人改写成五言绝句:每句省掉两个字,细细读来却并不影响原诗的意境,很有意思。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3.改变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最多的一首古诗。有人通过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者文字的省略、变化和标点符号的变化,将其改为短剧本、词、散文小品、戏曲小品、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六言诗等。

这些改动,虽然形式各异,但匠心独具,变体后的内容大都不离原诗歌的意境,让人深感《清明》一诗的魅力。 (一)变为短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变为词二首: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三)变为散文小品 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其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变为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这首诗还被人改写成五言绝句:每句省掉两个字,细细读来却并不影响原诗的意境,很有意思。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4.改变古诗的故事

续一个,是把《清明》改成小剧本的:清明时节, [时间]雨纷纷…… [场景] 路上—— [地点]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人物表演/对白]牧童(遥指):杏花村! [人物表演/对白] 还有一个,改对联的——以前有个书法家,可能是王羲之吧,字写得好也挺头疼的,写幅春联贴在门口,半夜里总会被人偷揭走,被偷走没关系,可就是眼看着大年三十到了,家里还贴不上春联,急啊。

于是,他干脆就写了一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半截春联,这么不吉利,终于没人愿意偷了。大年初一开门,王羲之拿起笔在上下联的后面各加了三个字,一看,春联一下子就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围观的无不拍掌称妙。另外,有个不是改诗句的,说的是一个书法家,房子旁边经常有人随地小便,书法家受不了了,写了个“不可随处小便”的警告,贴在门边。

就这样的东西也有人偷,偷回去干嘛?人家把字剪下来,调了下顺序,变成“小处不可随便”,贴到书房里去了。 再补个笑话,有个呆子,看到一个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觉得不错,就背了下来。

到了他娘生日的时候,呆子来祝寿了,想想要把记下的春联用上去,春联变寿联总得改一改吧,呆子想了想,大声念道:“天增岁月娘增寿”,这一句听得老娘心花怒放,笑得合不拢嘴。接着来下半句,呆子也要改,跟上联要对得起来啊,念道:“春满乾坤爹满门”%¥%#—。

5.把古诗改成小令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由于书法家的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一个“间”字。

慈禧看后大怒,认为书法家故意欺她没有学识,一气之下要治他的死罪。书法家急中生智,赶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

他当场断句吟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后,转怒为喜,赐给他银子压惊。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把标点一改,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就《清明》一诗,不增减一字,只加标点,变成了电影的一个镜头,时间、地点、场景、对话皆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

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仅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