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荼”总共出现了几次《诗经》中的“荼”字,是指茶吗? 2500年前,中国出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 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注:荼,苦菜也。周礼掌茶,以供丧事,取其苦也。 苏东坡诗云:‘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议论纷纭之处,实是多如河沙。 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定,我们还得返回其始,从《诗经》之文本研究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诗经》的产生年代与茶事活动出现时间之比较 关于《诗经》产生的年代这一问题已在文学史研究界得到一致的认同,认为《诗经》的创作时间距今应该有二千五百多年,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时候的作品。 这也就是说,《诗经》的发轫之作也只能是在西周初年,即公元前十六世纪。那么再让我们来对比一下“茶”进入世人生活的年代。 撇开“神农氏”与茶的故事不说,因为有众多学者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可充当论据使用,我们来看看史书中的记载,《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可见西周初年时茶已用作贡品,人们视茶为珍贵、稀有之物才会把茶作为贡品。 那么在此之前,把茶作为用来祭天、祭神、祭祖的祭品也是合利情理的。随着古代文献的进一步发掘、整理,相信将有更多的可靠的资料能够证明这一点。 那么,也就是说,在《诗经》创作之前已经有了茶的身影在中华大地飘荡。 二、《诗经》流传的区域范围与茶文化传播范围之比较 研究者们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诗经》中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当时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河流域,这可以从《诗经》的内容分类上看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所占比重很大的“风”又分为十五国风,绝大部分都是黄河流域一带民生的歌谣反映。 而“雅”则是周王室都城区域内的人们生活的文学反映。“颂”就更不必说了,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之词。 所以说《诗经》主要歌说的是黄河流域的生活习俗。 而茶事活动,则产生于南方的巴蜀之地。 在当时而言,这一区域,相对于北方的黄河流域还是“蛮荒之地”。因而有的学者以此为据,认为流传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当中不可能有反映南方巴蜀之地茶事生活的诗歌篇章的。 而《诗经》当中的“荼”字自然只能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苦菜”一类的植物。 事实上,虽说巴蜀山水是滋养茶树最早的土壤,但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境内)就业已出现了用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子春秋》中就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当然,当时传入的茶叶还只是作为菜肴一类的食用之物,而并非是品饮之物。 那要等到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后,黄河流域才受其影响,饮茶之风才开始流行。“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顾炎武《日知录》)。 由此可知,并非茶叶产自巴蜀,就说明在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就没有茶事活动。 三、《诗经》中有关“荼”字诗句的解读 前已说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经过翻检,找出有“荼”字诗句的诗篇共有七首。下面分别根据《诗》学研究专家之言,按照“风”、“雅”、“颂”的顺序进行解说。 1、《邶风·谷风》,这是弃妇自叙悲怨之情的诗。诗中写被弃情节,出自故夫喜新厌旧,不说故夫相待之薄,却说待新婚之厚,言外隐照。 对于治生持家之道,低回呻吟,几不成声。一旦生活好转,反被遗弃,可见故夫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对她是绝情负义的。 其中有“荼”字之诗句为: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句的大意是指:被赶出门步子慢,心里有恨气难散。路并不是那么远,你只送到大门坎。 谁说苦菜味儿苦,比我痛苦荠还甜。新婚快乐迷着你,更比兄弟还缠绵! 此例之“荼”,一般释为“苦菜”。 因毛传载:“荼,苦菜也。”汉王逸《九思·伤时》句:“堇荼茂兮扶疏。” 清代曹寅《和孙子鱼食荞诗寄二弟》之二:“平生哺餟意,未改茹园荼。”荼荠皆菜名。 荼味苦,荠味甘,因以两者对举而成比较。故又有以“荼荠”喻小人与君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茞幽而独芳。” 2、《郑风·出其东门》,这是写一个青年的爱情是专一的,虽说东门游女如云,也不能打动他的心,转移他的目的,他还是深深地爱着那位“缟衣綦巾”装饰朴素的姑娘。其中有“荼”之诗句为: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耳。缟衣茹芦,聊可与娱。 诗句的大意是指:走出东城重门下,游女多如白茅花。虽然多如白茅花,可我都不去牵挂。 白衣红巾的那位,愿同游乐恋着她。 此处之“荼”,指茅、芦之类。 2."恭"字的来历恭姓起源 ①、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属下的共工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或名号为氏。共氏源远流长,渊源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共工氏”。在炎帝神农氏时代,其部落联盟的姓氏就是炎帝神农氏的姜”姓。后来的共工、申、吕、齐、许e68a847a6431333337623436、纪、向、州等族人皆姓姜。到了西周初期,这些姜姓的各个分支因被周武王姬发所封居地名称而各自得了“氏”,形成了著名的“姜姓八氏”,即共工氏、申氏、吕氏、齐氏、许氏、纪氏、向氏、州氏,其共工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将复姓“共工氏”省文简化,称共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至今已经具有数千年的家世渊源了。共氏族人在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汉初期的共尉临江之乱后,共氏族人因避仇难一部分人加“龙”成龚氏,一部分人加“心”成恭氏,一部分人加“氵”成为洪氏。关于共氏后人因避仇而改为洪氏、恭氏、龚氏,在史籍《姓纂》中有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 ②、晋太子申生谥恭君,在春秋时期,“恭”即是“共”,二字通义。在恭君姬申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共氏、或恭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③、敬姓避梁讳,亦有改姓为恭者。 ④、以谥号为姓。恭姓同龚姓。春秋楚有共王,秦有共伯,陈有共伯,晋有共公。 3.《楚辞》中出现了好几次“美人”,这个“美人”是指谁“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千百年来的不断运用,使它具备了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早期诗歌中的此类意象,可追溯到《诗经》。如《诗经·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不过,《诗经》中的美人,往往指的是男性,而且多为武艺高强的勇士、品性高洁的君子,或女**慕的对象。 “美人”作为政治托寓的特殊意象在诗歌中大量出现,应该始于战国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5653766晚期的“楚辞”。《离骚》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抽思》曰:“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思美人》曰:“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在屈原的《离骚》、《九章》里,“美人”时而指楚王,时而指自己,时而又泛喻贤臣;在《九歌》中,又往往是神灵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的美称和化身。除“美人”意象之外,楚辞中还有一个“佳人”意象:“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悲回风》)值得注意的是,《悲回风》中的佳人都是屈原自指,而不用来指代楚王。也就是说,相对于“以媲于君”的“美人”来说,“佳人”处于相对较低的“臣”的地位。 4.诗经中哪几句带着之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5.恭字的部首怎么读恭字的部首:⺗,读xīn。 拼 音 gōng 笔 画 10 五 行 木 五 笔 AWNU 笔顺:横、竖、竖、横、撇、捺、竖钩、点、点、点、 恭,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组词:恭喜 恭敬 恭请 谦恭 恭候 恭谨 恭顺 恭迎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恭,肃也。从心,共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恭,态度肃敬。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共”作声旁。 词语解释: 1、恭谨 [ gōng jǐn ]:恭敬谨慎。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四章:“他在门外扑打了扑打雪花,脱去靴子,弓着腰走了进来,带着从来少有的恭谨,打了一个敬礼。” 2、恭顺 [ gōng shùn ]:恭谨顺从。 巴金 《家》九:“ 觉新 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一面偷偷地看 觉慧 ,给他做眼色,叫他不要再开口。” 3、卑恭 [ bēi gōng ]:谦卑恭顺。 郭沫若 《孤鸿一致成仿吾的一封信》:“我却故意卑恭地说:‘我是 支那 人,姓名不好写,让我替你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