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书五经中关于治理国家的诗句有哪些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战国时期,纵横家流行,他们凭着口才和机智,朝秦暮楚,合纵连横,游说诸侯,取得高官厚禄。所以有人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孟子的回答很冷隽,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 原文如下:“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 心中常抱着仁心,孝心,那么,天下任何不正当的行为,都不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一个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恶念头,那么,平常很不愿做的事,现在做起来一点也不困难。 因此,淫心是一切恶行的开始。 2.四书五经中与"悔"有关的句子悔,恨也。 ——《说文》宜无悔怒。——《诗·大雅·云汉》此讲之悔也。 ——《战国策·秦策》悔不杀汤于 夏台。——《淮南子·泛论》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怀王悔,追 张仪,不及。——《史记·屈原列传》天其以礼悔祸于许。 ——《左传·隐公十一年》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悔其随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己为有悔。 可以无悔矣。2.又如:悔亲(因反悔而废弃婚约);悔谢(悔过请罪);悔心革命(痛改前非);悔悟心行(反省思想、行为);悔尤(悔恨与过错)。 3.四书五经中关于治理国家的诗句有哪些我有急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求从四书五经里面出来的好的词语,带注释啊《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4、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5、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中庸》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3、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孟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天降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是无法逃脱的。 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译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5.四书五经中的警句四书五经名句摘录修身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自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养心莫善于寡欲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居移气,养移体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志于道,据于德,仁于义,游于艺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而自迩,辟如登高而必自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君子必慎其独也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必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祸福无门,唯人所招 不作无益害有益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巧言令色,鲜矣仁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很毋求胜,分毋求多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道德篇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 .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诚于中,形于外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思盗,骄思乱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者 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节操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二取义也 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 不义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君子近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君子固穷,小人穷思滥矣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处世篇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天地不交,否。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而以禄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着也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 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当仁不让于师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 言顾行,行顾言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 6.用《四书五经》里的句子勉励他人或自己的句子有那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7.“四书五经”中最经典的名言,要详解,好加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 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 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时”又次之。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同时,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 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要改革,要开放,要提高自己的国力,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极点,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申请经商,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而且,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 呢?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时、地利、人和”之说来总结企业成功的因素。 基于这种传统观点,结合现在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所见所闻,我们对“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试作如下粗浅分析论述。 “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因为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而广为人知,书中提到,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实际上,稍作分析即可看出,魏蜀吴三方都是兼具“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各有侧重。 曹操不仅得天时,同样也有地利、人和。曹操的地利表现在他占据的是当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方便的北方地区;同时,曹操手下的一大批谋士和将领对他忠心耿耿,各尽其才。 这些因素决定了魏国在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中处于最强的优势地位。曹操的这种战略优势,即便是历经赤壁之败也没有动摇过。 刘备与孙权也并非不得天时。乱世出英雄,如果他们不是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就不可能形成独霸一方的势力。 只不过他们得天时比曹操稍晚了一些,在战略发展时机上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不得不依靠地利、人和与曹操相抗衡。在“地利”方面,刘备与孙权一样,占有军事防守上的地利,而不是像曹操那样占有经济上的地利;在“人和”方面,孙权在赤壁之战前没有形成人和,内部分裂成主战主和两派,诸葛亮为了联吴抗曹,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终促成了东吴内部团结一心。 魏蜀吴三国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各具特色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然而到了三国后期,吴蜀两国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败在失去“人和”。 从这个历史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予以借鉴,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如下观点: 第一,“天时、地利”是企业创业时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成功的创业者,都是擅长把握机遇和利用环境的具有强烈进取心的冒险家、实干家。 以“三国演义”初期的形势为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较早地得到“天时地利”的各路诸侯不仅有曹操、还有袁绍、袁术、刘表等等,但是除了曹操之外,其他人都不具备强烈的进取心和冒险精神,只能相继灭亡。 第二,“人和”是企业成长后期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没有“人和”就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天时、地利”往往不能被一家企业所独享,“人和”则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我们公司的管理咨询客户中,有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得 “天时地利”,成功地完成了创业阶段的原始积累,可是在“人和”方面,却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特别是组织与人才建设落后于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成为企业在成长阶段的瓶颈。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来予以描述。企业发展业务的能力反映了生产力,人力资源管理反映了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人们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权利分配关系,在企业管理中主要表现。 8.四书五经里面都有什么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目录 1. 四书 1.1 《大学》 1.2 《中庸》 1.3 《论语》 1.4 《孟子》 2. 五经 2.1 《诗经》 2.2 《尚书》 2.3 《礼记》 2.4 《周易》 2.5 《春秋》 四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