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字祭文诗词歌赋妻子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 月夜,短松岗。 2、悼亡诗三首(其一) 作者:潘安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①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2.《诗经》四字诗句求“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出自《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诗经》的四字诗句 未,无也;央,边也,极也,端也.未央,无边也.未,未位,即西南方.未央,指西南方的中央. “七月流火”的真正含义 《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又读了一篇有关的文章,文章这么说: “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大火星.火星是一颗大行星,而大火星则是一颗恒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也称之为心宿二.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所以才由此得名的吧. “流”是一个动词,这里指星的往西运行,落下. “七月”,指的不是阳历七月而是(豳历)农历七月.在农历里,一二三月表示的是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到十二月是冬季,所以农历七月恰恰是由夏入秋的时节. “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春分点的缓慢移动,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时代里谈及的“流火”如今在中原地区观察,大约是农历八月时候的事情了. 这篇文章解释得备详备细,我也是受教颇深.没想到这一古语的本来含义已被通俗而异化,不知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呢还是缘于自己的无知呢?于我,我承认是自己的无知.我一直以为此词是用来描写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燠热呢.孤陋之人难免寡见啊.。 3.帮忙提供一下《诗经》中的祭祀诗及其赏析谢谢了,大神帮忙啊祭祀诗是《诗经》中较早的作品,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用来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 祭祀诗的篇目虽然比不上弃妇诗和情诗,但其题材独特,民族特点鲜明,并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文化价值,在“诗三百”中占有重要位置。祭祀诗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类诗篇主要以《周颂》为代表,其中心内容是赞美在位的周王或其祖先的功德。 从远古时代到周代,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进步许多,但原始社会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作为一种深层次文化积淀下来。 祭祀活动是为了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把整个社会通过集体活动联结起来。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转化为权利的象征,周王朝崇尚敬天尊族,祭祀天地以周祖后稷、文王配天,其政治指向十分明显,实际上是说明其政权受命于天,祭祀先王维护宗族组织,又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 摘要:祭祀诗的文学特色一向为人们所忽视,甚至有人否认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事实上,祭祀诗具有模糊的人物形象、虔敬的思想感情、盛大的场面描写以及叠字、复沓、反复、设问与反问等多样的艺术手法等特色。 其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祭祀诗 文学特色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选集,祭祀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是周代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祭祀渗透到了周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祭祀,指的是古代人们按照一定仪式进行的敬鬼事神的社会活动。 祭祀的对象,总的来说,不外乎祭祖与祭天(泛指大自然)两大类。祭祀活动源起于原始氏族社会,至周代才发展完备。 祭祀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祭祀诗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 广义的祭祀诗指的是一切写到祭祀或用于祭祀及赞神颂神的诗歌,不但包括纯祭祀诗,而且还包括颂赞诗、部分农事诗和史诗。本文探讨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所涉及的对象为广义的祭祀诗,大约有六十篇左右。 说到《诗经》的文学特色,人们大都喜欢拿国风以及小雅中的篇章来进行分析。至于祭祀诗,往往仅从文化(礼仪)方面来展开研究,文学方面的论述少之又少。 平心而论,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是不如国风及小雅突出,成就上也比不上国风、小雅,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祭祀诗在文学方面仍有其特色。下面本人不揣浅陋,试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场面描写以及艺术手法四个方面剖析之。 一、模糊的人物形象 祭祀诗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关人物,这些人物大都属于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诸侯,下至卿大夫与士,不像国风中的人物多为平民百姓或者奴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固然与诗歌的题材内容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周代的祭祀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家族大宗)手里有关,祭祀权在当时即意味着特权,掌握了祭祀权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权力。 祭祀诗中的人物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没有具体的形象描绘。试看《周颂·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诗,整首诗只是笼统地赞颂文王的“纯德”,并未对其性格与德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因此在人们心目中文王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又如《周颂·执竞》,该诗是一首“祀武王”之诗,文中写及武王以及参祭者的句子就“执竞武王,无竞为烈”、“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等几句,人物形象同样单薄而模糊。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的是古希腊神话中对神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如多情的宙斯,嫉妒的赫拉,勇敢的普罗米修斯等等。 古代中西方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这种差别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审美情趣。 二、虔敬的思想感情 古人进行祭祀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从神致福。 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准备丰盛洁净的祭品、严格按照程序之外,再有就是态度要严肃,心要诚,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后都要怀着一颗虔敬之心。心不诚,神灵是不会赐福的。 读《诗经》中的祭祀诗我们是不难体会古人祭祀前后的神圣与恭敬之心的。祭祀的神圣性首先体现在祭祀活动进行的环境是庄严肃穆的,可以把人在未开始举行仪式的时候就感受到神圣庄严的气氛,使人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閟宫》)举行祭祀之礼的天子诸侯态度严肃而谨慎,端庄而有序。 “于穆清庙,肃祊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清庙》)“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威仪反反”(《思文》)、“君妇莫莫”。 (《楚茨》)从“雝雝”、“肃肃”、“穆穆”、“反反”、“莫莫”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参祭者严肃认真的态度。 三、盛大的场面描写 本文所指的场面包括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 在约六十首祭祀诗中,以祖先为祭祀对象的最多,占到所有祭祀诗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祖先崇拜的鼎盛。所占份量仅次于祖先祭祀的是农事祭祀诗,有十首,反映了周人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便。 4.悼词中最常用的十个词语对工作:他充满激情,工作勤恳,任劳任怨,大公无私。 对同事:他不存欺心,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和蔼可亲。 对学生:他充满爱心,教书育人,爱生如子,德艺双馨。 对妻女:他饱含深情,寸草春晖,舔犊情深,相敬如宾。 对父母:他倾注孝心,箪食豆羹,仁义慈孝,常怀感恩。 树欲宁兮,风不止,子欲养兮,亲不待。长生百年岂足,哀哉天降不幸,竟然撒手长去,留下满目凄清,xx同志走了,带着对完美人生的无限眷恋,永远地走了。 从此,女儿失去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妻子失去了一个温情的丈夫,父母失去了一个孝顺的儿子,学生失去了一个敬爱的老师,我们失去了一个好伙伴,马口教育失去了一个才德兼备的好教师,高风传乡里,亮节启后人。他音容虽逝,但德泽永存。 5.《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6.请介绍几篇祭文〈甲申三百年祭〉 潘岳(即大家常说的潘安)的哀文写得极好,是元稹的前辈。妻子杨氏死后,他曾做悼亡诗三首——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黾勉恭朝命,回心返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芳菲,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萋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深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尤可击。 ——《其一》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明月何胧胧。 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 独无李氏灵,髣髴睹尔容。 抚衿长叹息,不觉泪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其二》 曜灵运天机,四节代迁逝。 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风厉。 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 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 改服从朝政,哀心寄私制。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 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 衾裳一毁撤,千载不复引。 亹亹朞月周,戚戚弥相愍。 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 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 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蹰。 落叶委埏侧,枯荄带坟隅。 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 投心遵朝命,挥涕强就车。 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余。 ——《其三》 三首悼亡诗比较为人所知的是前二首。潘安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杨氏是晋代名儒杨肇的女儿,十岁就许配给潘家。杨氏一家门第清高,男女都有真才实学。潘安与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不料杨氏早逝。 李商隐诗“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说的就是杨氏死后潘岳做的三首悼亡诗,情深意切,显然比宋玉招魂要靠谱多了。 我读潘岳的悼亡诗,与其说是爱他的诗句,不如说是称许他对爱的节操。美男子难得,痴情美男更是难得。潘岳的《悼亡三首》上承了《诗经?邶风?绿衣》,下开了元稹的悼亡诗。自他之后,悼亡竟成了夫悼妻的代言。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绿衣》 《绿衣》是中国最早的一首悼亡诗。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红楼梦〉中宝玉曾作〈芙蓉女儿诔〉,也可一读。 7.已经去世的朋友文言文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不管我们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评价,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有眼涩之悲. 一、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求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二、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原本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陇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语言朴素,行云流水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文章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拥抱住了它的读者. 祭十二郎文 〔唐〕韩愈 【题解】此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为祭他侄子十二郎,而写的一篇祭文. 韩愈有兄三人,长韩会,仲韩介.十二郎名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韩愈二岁丧父,亦由长兄韩会与嫂抚养成长.从小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因年龄相差无几,虽为叔侄,实同兄弟,彼此感情十分亲密.这篇祭文追叙他与十二郎孤苦相依的幼年往事,融注了深厚的感情.字里行间,凄楚动人,于萦回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中流出.被前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雅颂四言韵语,或用骈体.韩愈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别有天地;或用四言,而气势飞动,另具风采,诚为祭文中情文并茂的名篇. 年月日〔1〕,季父愈闻汝之七日〔2〕,乃能衔哀致诚〔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4〕,告汝丧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5〕,及长,不省所怙〔6〕,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7〕,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8〕,既又与汝就食江南〔9〕,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10〕,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11〕,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12〕,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13〕.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14〕,遇汝从嫂丧来葬〔15〕.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16〕,汝来省吾;止一岁〔17〕,请归取其孥〔18〕;明年,丞相薨〔19〕,吾去汴州,汝不果来〔20〕.是年,吾佐戎徐州〔21〕,使取汝者始行〔22〕,吾又罢去〔23〕,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24〕,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25〕!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26〕;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2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28〕! 去年孟东野往〔29〕,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30〕.”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 8.有德字的诗句 诗经明德赋 胡秉言 日月交融,万泰亨通。 刚柔相抱,阴阳平衡。 金乌赐正能量,冰魄泽睿气生。 昕光熠熠普照,嫦娥澄澄启灵。 置身于正,勇于攀登。立本于道,遵循本性。 顺乎自然,标有准绳。惟初太始,万物化成。 本心本善无我,舍欲舍得心升。 大道无言无形,感知善良心行, 省于天地圣灵,启于思维善行。 教以人伦茂亲,施以天道德成。 格物致知诚正心,晓礼笃信修其身。 齐家有序兴天下,至善亲民明德存。 懂其忠义,尽心为人合天理。 尽其仁孝,宽厚善良存孝悌。 温良恭敬,恭慎尊诚有慈意。 谦让有度,虚心隆礼容天地。 心境光明,正德品行,当知慈悲盈胸。 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应晓始终道然。 克己复礼,恪守德道,言之忠信不骄。 厚德载物,缘自天成,兼备仁礼惠盈。 天地清明,惠泽万灵。 四海咸宁,神州大同。 晓德道而行,懂礼仪而从, 善与善而交,善与善相融。 秉承人伦之性而勤朴,怀守德善之心而始终。 上古留德绵远千世烙心境。 而今感念弘扬万载润贤明。 圣人行于道,天子行于明,君子行于仪,世人行于德。 道在五德之上,德为富贵之根。内修清静寡欲无,外修天道气真。 德心致虚致公,修德养性明伦。坐立不忘我德道,出入皆抱善心。 德威天下,物埠咸丰。乃国人伦理核心,成民族文化基根。 儒道法佛,明德共存。参传统思想理论,扬仁爱孝悌精神。 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礼仁。 德施天下安,德惠万民咸,德法社会宁,德政盛世绵。 9.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叫什么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叫《颂》。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颂》共有40篇。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据阮元《研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扩展资料 《诗经》的历史背景 《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西周取代殷商,经济制度的发生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诗经》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至此,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如屈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李白、白居易等。 3、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 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