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一、导入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明珠,源远流长的古诗文是祖国文化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最美好的享受,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一花一木皆入景,万水千山总是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考试内容 1.考查范围由课内逐渐向课外延伸; 2.由对一般性识记和理发的考查转向以欣赏能力为重点的考查; 3.由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题。 2.诗歌以景开头有什么作用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 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二)起兴。 起兴,又叫“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的说,“兴”的作用就是“引”,用其它的事物来引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因为它起的是“引”的作用,所以它往往在诗歌或各节(如果是比较长分节的诗的话)开头。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有“兴”的作用。 (三)过度。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作用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就像我们的感情会因为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也就说,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忧或乐可能是单纯的,也可能是忽喜忽悲忽忧忽乐有所变化的。 如果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变化,那么眼前之景就可能是导致其情感变化的原因。这样,处于诗歌情感变化之间的景物描写就可能具有过渡的作用。 (四)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3.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情与景的关系王国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敏锐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此其所以但为天才游戏之事业,而不能以他道劝者也。” 这里面说的“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描写景物,而是指描写客观事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事件;而“情”则指的是心理活动。客观事物与心理活动交织,文学作品达到艺术效果的普遍方法。 诗中,写景、抒情甚至叙事,都是为达到艺术效果服务的,切不可认为一切以抒发感情为中心。中国传统诗歌通常以景为主,寓情于其中,也有专作情语的,这些总给人一个一切以抒发感情为中心的错觉。连王国维早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不懂诗的人最爱讲诗歌要“表达真情实感”,事实上若是以表达感情为目的,何必写诗?不如直截了当说“我高兴”“我悲伤”“我担忧”,表达的既简明又准确。如果非要说感情的话,我宁肯说“发泄感情”而不是“表达感情”。 因此说,情与景的关系,就好比我们吃的菜和饭的关系,有人吃饭多一些,有人吃菜多一些,你不能说是人为了就饭才吃菜。 4.【古诗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景物在鉴赏古诗的形象、技巧、情感上有重要的作用. 一、勾勒意境,领悟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二、烘托渲染,突出物象 烘托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 三、情景交融,表达主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刘熙载说得好:“‘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有何意味?”一首简短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千载之下,犹能感荡人们的心灵,怕是和它善于写景,“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相显 然,生韵亦流动矣”(陆时雍语)有关.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情景交融的诗篇,景实而情虚,虚实结合,“妙在虚实之间”;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