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禅宗对唐宋诗词有什么影响唐朝时六祖慧能继承禅宗五祖的 衣钵之后,对禅宗佛教的宗教仪式、佛 性理论、修行方式等等进行了一系列较 为彻底的改革,逐步实现了佛教的“华 化”并播扬于全国。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 在慧能所提出的“即心即佛”、“无念 为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等禅学主张。唐朝是中国禅宗的兴盛时 期,对唐代士大夫们的思想、审美观、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到宋代以后, 由于复杂多变的时局,使禅宗进一步广 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 活及其诗文创作、美学理论。因此, 唐宋时期禅宗思想的发展,带来了当 时文人审美态度、审美要求、审美情 趣的巨大变化,使他们的诗歌及其艺 术理论带有浓厚的禅学意味,形成为 诗禅之说。 “以禅喻诗' 诗”风行一时。 2.禅宗与宋词唐诗王安石《雨霖铃》:“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认为尘世间这些追求,转眼成空,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佛教思想。 黄庭坚《渔家傲》下片:“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只履提归葱岭去,君知否,分明忘却来时路。”词中所写菩提达摩在中国传佛情况,直如一部禅宗发展简史。 苏轼《西江月》下片:”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信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似梦。“表现了作者的佛教人生观。 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有名句:“帘外无风,花影频移动。”金圣叹评曰:“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只一花影,皆细细分别不差,谁言慧业文人,不生天上哉?“以动写静,这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金圣叹的评论道出了佛教对欧阳词的影响。 3.禅宗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仅以唐诗为例就应运而生不少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惠能)王维的禅诗与习禅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王维的习禅与禅诗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其实,就正如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唐代创作自出唐到盛唐逐步繁荣,形成了百花竟盛的局面,这与禅宗的发展暗相呼应,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处。 盛唐诗人中热衷于禅的不在少数,如王维、杜甫、李白等。他们无论是在诗人习禅还是从诗禅结合上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当然他们的表现又是有所不同的,中唐诗人杨巨源的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唐人早已看到了禅对于王维、杜甫创作的巨大影响。在中国诗史上,王维是以"诗佛"著称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似禅"、"入禅"乃是后人评价他的诗歌的话头。在盛唐繁荣的诗坛上,王维诗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而取得了特殊的成就,对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的少年时代,正是"东山法门"在中原兴盛、广为流传的时期。其母崔氏,"师于大照禅师三十余岁,驰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母亲的对他的影响是很深,且在他的友人中多有和当时的禅师有紧密联系的,如裴迪、崔兴宗更是与他一起习禅的人。王维热心习禅,与他的个人遭际和个性都有关系。 他生逢"开元之治",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有志于一自己的政能才干效力于当时。这种豪情壮志,在他早年写的意气风发的作品中时有展现。 但他的仕途很不顺利,特别是对他有提拔知遇之恩的著名宰相张九龄的罢相(开元二十四年736),给他很大的打击。他"中岁颇好道"(《终南别业》)。 四十多岁后热衷于参禅习佛。他表示:"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到空门去寻求寄托。 他的性格又比较软弱,不那么坚定的执着于原则,后半生选择了亦官亦隐的道路。其实,他取号"摩诘",显然是表示对维摩诘居士敬仰。 《旧唐书》本传说他"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差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他在《山中寄诸弟妹》中也说到"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他所结交的许多时后来所谓的"禅门"中人。由上可以看出,王维在新兴禅宗形成为强大的社会潮流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促使他用禅宗的思想见解去领悟生命,感悟社会动态。现在有很多观点认为,禅宗的影响表现在王维诗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以禅语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法入诗。 其实严格分析起来,第一个方面并非王维的独创。因为,自六朝以来有许多以佛教为题材的诗已多用禅语。 这种诗多用玄言诗的写法。只能说王维也有这方面的创作。 但是表现呆滞,但没有什么艺术性。如这首《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我现在只抄录一首详作观之: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 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 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 胡生但高枕,寂莫舆谁邻。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 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这首诗从内容上来说具有了禅宗的新观念,但是开头说有了妄念,才执着于有我;如果这样来看五阴、十八界,那么就法、我两空了。 这还是传统的大乘佛教的观点。但是下面说的,有了"我"就有了人我的主宰。 如执着"空"肯定是一个外境的实在,所以,"洗心"、"悟道"正是一种迷妄。然而,尽管这首诗有这样的新鲜思想,但是表达上却只是用禅语讲道理,。 4.唐诗中的古诗诗名这个唐诗诗名太多了,下面给你写几个: 1春晓 孟浩然 2、绝句 杜甫 3、春夜喜雨 杜甫 4、忆江南 白居易 5、寒食 韩翃 6、江南春 杜牧 7、咏柳 贺知章 8、凉州词 王之涣 9、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10、绝句 杜甫 11、渔歌子 张志和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献瑞,吉星临门。 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5.白居易的诗中提到佛教的诗有哪些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诗歌数量最多的一个,他曾把自已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 闲适诗是其诗歌人仆以的一个重要类型,他在《与兀九书》中写道:“今仆之诗,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己下耳。时之所重,之所轻。 至十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淡而词迂,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表明他自己对十时人并不重视的闲适诗}一分珍视。 自居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诗歌琴酒乐其志。”他受这二种思潮影响都很深。 自居易自称“予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他师傅是中唐禅宗高僧佛光如满和尚,曾十香山“结香火社”。自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建立草堂十庐山遗爱寺,“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宙之迹”,他死时遗命家人把他“葬十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可见他与佛门的因缘之深。 从自居易的闲适诗来看卞要体现了以下四种佛教境界。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兴盛的时期。 他和洪洲正是禅宗中马祖道“洪洲禅'派的禅师有密切接触。禅宗奉初“平常心是道”,卞张从凡境来体验禅理,认为日常生活是建立禅悟生命的基础,禅的体验离不开日常生活,要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饭、洗钵中都感悟到真实才是修行。 “佛法在日用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所作所为处。”(《大慧录》)自居易接受了洪州禅中的“平常心”,把平凡的生活转化为安详惬意、充满诗意、情趣盎然的闲适人生。 他的很多闲适诗铺叙诸如衣食傣禄等身边琐事,渲染着日常生活的安闲和身体的快适,借此寄托自己心灵的愉悦,以此达到心蔬夜南里的平衡和安适。如:“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终日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朝睡足始起,酌醉即休。”(《适意二首》):“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 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锦袍拥双膝,竹几支双臂。 从旦直至昏,身心无一事。”(《闲居》);“食饱拂枕卧,睡足起闲吟。 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食饱》)还有诸如《官舍内新凿小池》、《春寝》、《垂钓》、《栽杉》、《食笋》、《新栽竹》、《早梳头》、《沐浴》等等看起来都是有关吃穿子}行、微不足道血琐碎的日‘常世俗生活,白居易以自足自适的心理化解了现实的忧患,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超越,正是体现了他随缘仟运、知足保和的佛教生活境。 二、“角虫目皆菩提”的审美境 禅栖息于大自然中,自然处处皆是禅机的启悟。“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满目青山起白石”。 “如何是灵泉境?师曰:枯椿花烂漫”。“如何是镜中人?师曰:子规啼断后,花落布阶前”。 “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红日照青山。”(《五灯会兀》)“无情有佛性”,佛性不}卜于众生有情,{的且也蕴含在一切有情、无情的“万法”之中,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白居易爱好登临览胜。为杭州太守时,“郡在六百日,入山}一二回。” (《留题大竺灵隐两寺》)白居易有不少写景的“闲适”之作,“湛湛玉泉色,悠悠浮石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 手把青竹杖,头戴白纶巾。兴尽卜山去,知我是谁人。” (《题玉泉寺》)真是心与境谐,其乐己极。又如“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 山水一何朋,君子在其中。”(《旅次华州,赠袁右丛》);“江城寒角动,沙洲夕鸟还。 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晚望》);“阳丛抽茗牙,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高高石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身闲易澹泊,官散无牵迫。”(《春游二林寺》);“石门无旧径,披棒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 石覆薄苔封,苍然无处觅。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 (《游石门洞》)等等,展现了明朋如画、意味隽水的大自然。他寄情山水,在山水的启迪卜得到灵魂的净化和心灵的升华,从血体察到大自然超然的意趣。 自然景物有时也成为自己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了人性和人格,一切莫不显露出活泼的禅的生命,物我交融,旱现出佛教“触目皆菩提”的审美境。当然,这种美景也只为拥有禅的意识和眼光的人旱现。 白居易感叹过:“雪尽终南又一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街上,回首看山无一人。” (《过大门街》) 诗人在l[ll对澄明鲜活的大自然的时候,l[ll对一花一叶、一山一水时,都能寄托学佛参禅的心得。他说:“步月怜清景,眠松爱绿荫,早年诗思苦,晚年道情深。 夜学禅多坐,秋牵兴暂吟。悠然两事外,无处更留心。” (《闲咏》)他看到干枯的桑树,认为:“道傍老枯树,枯来非一朝。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 有似多忧者,非因外火烧。”(《枯桑》)夜半听到松声,“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 寒山飒飒雨,秋琴怜怜弦。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然。”(《松声》)他汗欢养鹤,也偏爱那种闲然安处的意趣,他说:“人各有所好,物固无常宜。 谁谓尔能舞,不如闲立时。”(《鹤》)真可谓“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夕。 “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一力一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一力一世界一切性水。”(《黄果断际禅。 6.什么叫诗词中的禅境,小说中的禅境,书画中的禅境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禅境,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 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 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禅的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也就是说诗词,小说,书画中的字词,文字,画面能够使读者或观看的人产生一定关于自身更深得,积极的思索,或者说使其思维得到更好得梳理的一种心理状态。 7.唐诗中的五律第一,有哪十首说明:来自网络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以五言诗见长,《望月怀远》为其代表作之一,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五律中《离骚》。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五六太淡而难求。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3、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涌”字尤奇。可严则严,不可严则放过些子,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4、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读起来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又像一支轻快的歌舞,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完美体现了王维诗歌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历代诗法》:天光工影,无复人工。《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中二联,五言律之入禅者。《唐诗镜》:三四清韵自然。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 通体幽绝。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至今广泛流传。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古唐诗合解》: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我始欲愁。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评为爱国诗的佳作。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 8.以禅入诗给中国古典诗歌带来哪些变化摘要:禅源于印度,盛行于中国。 从中唐开始,禅宗由农民禅逐渐向文人禅转化,诗学与禅学的结合也日渐紧密,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局面:以诗寓禅,以禅入诗,诗禅合一的禅境与诗境相谐和的现象。本文即拟从禅境与诗境的相互沟通、相互借鉴方面,以柳宗元的《江雪》诗为例,分析“禅意诗”将禅宗的心性观和诗歌的意境美相融合所呈现出来的“人境俱夺”的境界。 关键词:禅境;诗境;以诗寓禅;以禅入诗;人境俱夺;《江雪》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华文化不断地相融合、相适应,尤其是禅宗,是“纯粹中国宗教的产物”,是“中国式的精神现象哲学”。魏晋时期,由于僧侣和文士的交往增多,出现了诗僧这一特殊群体。 此后诗僧俊彦辈出,从中唐开始,禅学与诗学结合的轨迹已随处可见,柳宗元、刘禹锡、皎然、司空图等人的诗论都与禅学相挂钩。宋代更是推波助澜,颜羽《沧浪诗话》的问世及影响,宣告着禅学与诗学结合的巨大成功。 禅学与诗学的结合,对于诗来说,在意境和风格方面受禅宗的影响最大;而禅宗亦受到诗的影响,如以诗的形式象征地表达禅机、禅悟,既含蓄,又文雅。诗与禅,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其作用和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范畴,却在它们发展鼎盛的唐宋时代,两者自然而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以诗寓禅和以禅入诗相济的禅境与诗境的显现与谐和。从此,诗使禅意美化,禅使诗意深化;禅境因诗而有迹可循、耐人寻味,诗境因禅而意味无穷、浑融超脱。 正如元好问诗所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而柳宗元 《江雪》这首小诗,诗意、禅味俱全,人、境两俱夺,正是此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实在还有具体分析和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禅境与诗境 禅,是梵文音译“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如汉魏时便常译为“静虑”“禅定”,转义为禅宗之禅。在佛教禅观学派中,禅定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它要求修持者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通过控制自己的意念,去欲存静,厌离生死,久之则达到身心轻安、精神愉悦、关照空寂明净的状态,就可从世俗苦海中超脱出来,获得一种大智慧,即所谓大彻大悟。” (蒋述卓语)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到唐代,中国禅宗创立,一反印度的禅定法,主张见性成佛和明心见性说。在修行方法上,反对坐禅,如南禅之宗的慧能大师,便主张“顿悟”,“顿见真如本性”。 禅宗与禅定之学虽然在理论和修行方法上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追求心灵的彻底解脱和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佛法大意的心悟上,禅宗仍持“禅定、静虑”之说。 只有能静能悟,才能明心见性成佛。因此,禅境就是“通过静虑去欲的禅观或者是顿悟见性直觉关照活动所达到的那种万念俱灭、物我等同、梵我合一、生死无别、动静无异,宇宙万有处于一种通达无碍、圆融一体的绝对无差别、绝对自由的境地。” (蒋述卓语) 诗境,即诗之境界,亦或意境,近代王国维标举“境界说”,朱光潜亦采用之。可以说,意境说是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首先是“意”与“象”概念的提出,继而是唐代“意象”范畴的广泛使用,但意境说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是“境”的概念的提出与使用,这标志着意境说的初步形成,加之唐诗丰富的创作实践,终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 “境生于象外”、“境,象外之象也”,这个概念是在中唐时候提出来的,这与当时禅境与诗境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是分不开的。诗境有许多种,如按司空表圣《二十四诗品》划分,诗境便有二十四种风格;按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大体划分,则有“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 在朱光潜看来,“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 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因此,诗境不仅是一种艺术化形式表达,也是一种艺术化境界的追求。因了这境界的追求,诗歌引禅智慧而悟入;因了这形式的表达,禅借鉴了诗之方便之门。 虽然禅与诗在作用和旨趣上是大不相同的,但在某些方面又有想通之处。首先,都注重内心的直觉体悟,颜沧浪所标榜“妙悟”是也。 修禅在于顿悟,若一味坐禅,则易陷“理障”、“法执”,反而迷失心性;写诗更是凭直觉感知意象,于电光火石间激发灵感,将诗人之全部情感外化。其次,都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也是禅境与诗境的一个共同目的。 禅宗之旨是明心见性,虽开文字方便之门(所谓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但意不在文字上,而于文字外见境界;优秀的诗歌其诗境往往超乎诗句所承载的涵义而呈现出不可言说的言外之意。正是在求真见性、获取自由等方面,禅境与诗境想通,禅的方式往往就是艺术的方式,禅的境界往往需要艺术的表达,禅便进入了诗;而诗的境界往往也具有禅的意趣,有时候还需要禅意来开拓诗境,诗便接纳并且包容了禅。 前面讲过,禅学与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