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中华美德的诗句

1.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词歌赋

1、《病起书怀》

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2、《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e5a48de588b67a6431333431353865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一定要经典的名言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打人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

3.传统美德的经典古诗有哪些

(1)爱国 l、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清·吴研人 2、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陆游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4、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 1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浑:全、都)——宋·于谦 (2)立志 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任:重大的使命。

斯:这。空乏其身:使身体困乏。

拂乱:扰乱。 所以:这是为了。

动心:激励心志。忍性:锻炼耐性。

曾:同增。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抵抗能力。)

——《孟子》 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淫:迷惑,动摇自己的信念。

移:改变自己的意志。屈:使自己屈服。)

—《孟子》 13、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论语》 14、做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

—明·吕坤 15、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 ——清·梁启超 16、身不能男儿列,志却比男儿烈。

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 ——清·秋瑾 17、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 18、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宁知:哪知。

坠:丧失。) ——唐·王勃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

——万松老人。

4.中华美德诗句

爱 国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持 节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31.不为穷变节,不为*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郑燮(xiè)《题画·竹石》自 强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诚 信52.修辞立其诚。

——《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鱼父》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55.轻诺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60.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果:果断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知 耻62.记己有耻。

——《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66.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改 过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72.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huǐ)之诰》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

5.关于中华美德的诗

爱 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明 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淡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宋 郑思肖 自 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诚 信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敦 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重 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好 学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勤 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务 实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关于中华美德诗句

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114.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幼学琼林·夫妇》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120.父不慈则子不孝。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122.贫*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重 义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26.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131.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尚 勇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136.率义之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144.初生之犊不惧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好 学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154.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用众》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61.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162.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审 势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174.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后句)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

7.传承中华美德的古诗

中华美德的古诗。

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122.贫*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重 义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1323561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尚 勇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二》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好 学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审 势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174.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

8.【关于传承华夏文明,书写传统美德的诗歌20行】

书法艺术,表面看来,不过是毛笔蘸墨书写汉字而已,无任何神秘高深之处.但是 “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这个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变化规律,小的方面则是指人的素养、品行.我国古代教育将书法列为六经之一,是学生必读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一、书法艺术与人格塑造“书以人传”,书法家作品的风格高下,最终是书家个人情性、品格的自然流露.宋代黄庭坚说:“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在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作中,记述的是颜真卿为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挥泪写下的留芳千古的祭文.我们可以从那跌宕跳跃的线条和文字内容中,感受颜真卿在听到侄子被叛军杀害时那悲愤难抑的心情.同样,皇帝问当朝书法名家柳公权如何学习书法,柳公权回答:“心正则笔正”,为我们留下了“笔谏”的千古美名.通过学习书法,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仪古人风范,必然对个人的人格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二、书法艺术与能力培养书法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首先通过对书法碑帖的临习首要锻炼的就是学生细微的观察力.古人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学生通过观察每个字的点画结构、用笔方法和特征,从而心摹手追,训练既久,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会得到帮助和提高.其次是对想象能力的培养.古人云:“夫书肇于自然.”书法中关于笔画形态的描述,很多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像我们描述线条的质量高时,常以“屋漏痕(下雨时农家房檐滴的雨线)”作喻.唐代草书大家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笔法之理,也是关于书法艺术与想象力培养的例证.再次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临摹古代书法中,有很多辩证统一的思想贯穿其中,如字形的向背、行笔中的提按、墨色的浓淡、行笔速度的疾涩、起笔时的顺锋与逆锋、笔画形态的方圆等等,都构成了书法学习中矛盾又统一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乃至艺术创作的规律,就是运用辩证法,在矛盾中求得统一的过程.另外,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耐力的培养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我们的孩子热衷于看韩剧、看美国大片,听流行歌曲.我想,我们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在中国传统艺术投入足够的学习和关注,我想沉迷网络、恐怖暴力等种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不良现象也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三、书法艺术与多学科联系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深研书法,对于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如下:(一)文学.“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不仅是一件千古流芳的书法名作,同是也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游记散文.**豪迈奔放的诗作与其大开大合、气吐山河的书法作品风格高度统一,互为表里.事实表明,一个书法家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美的层面上,它尤其需要用文学内容去充实,我们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文辞拙劣,意趣低下,又有错别字夹杂其中,那相信我们对该件作品的艺术高度也会大打折扣的.(二)历史与考古学.书法是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从有文字开始就产生了书法,我们总是从文字的延绵发展中考察历史前进的脉络.学习书法,可以增加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了解,具有其他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我在给学生示范秦始皇时候的字体——小篆的书写时,便给学生讲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和丞相李斯统一文字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理解这种书体时也就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正如一句话所说“我们通过对点画的摹写,仿佛触到了历史的体温”.而对于考古,则是必须依靠扎实过硬的文字学功底来辨认古代器物.系统的学习书法,可以了解文字的衍变和发展、古体文字的辨认书写等等.(三)绘画与设计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汉字丰富的线条和复杂的结构为其他姊妹艺术提供了造型元素.我们说“书画同源”(这里的画特指中国画),一方面指的是书法与中国画的用笔工具相同,都是使用毛笔;二是指二者的用笔方法相同,甚而审美标准相同.中国的艺术是注重感性的个人主观感情的表达,与西方那种精密客观,写实的刻画方法迥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一些中国画,使劲的在用毛笔画“素描”,这就失去了中国画中笔墨的意趣.而书法与设计艺术亦有很大关联.我们随手拿出一张人民币,上面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即是书法体.以及一些书刊、报纸的报头题字,如《现代汉语词典》六个字“现代汉语词典”系为郭沫若所题.当然,这些设计只是对书法的简单借用.在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所使用的设计元素就是一个篆字书写的“京”字,经过适当的夸张和变形后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会徽——一个奔跑的人,较好的传达出2008年北京以开放、热情、包容的姿态迎接四海宾客的意味,同时也体现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设计理念.“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尽管在多元文化和电脑的广泛普及下,中国的传统艺术——书法也。

9.关于中华美德诗句

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114.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幼学琼林·夫妇》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120.父不慈则子不孝。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122.贫*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列传》重 义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26.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131.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陆九渊《与郭邦逸》尚 勇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136.率义之为勇。

——《左传·哀公十六年》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荀子·荣辱》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列传》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144.初生之犊不惧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 学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154.学至乎没而后止。

——《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用众》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61.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162.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劝学》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审 势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的33章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64章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174.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后句)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