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古诗词中的隔与不隔是什么意思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这对审美概念,但他只举实例而未加界说。我们根据他所提供的实例来分析,可以知道,“隔”与“不隔”是对诗歌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审美活动、审美现象,作出的综合评价和集中概括。从横的方面说,主要有“情”、“景”、“辞”,三大因素;就纵的方面讲,又包括艺术境界的形成、艺术境界的物化、艺术境界的复制三个环节。分开来看,三大因素、三个环节,彼此不同,各自为用,任何一点处理不当,都能影响审美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隔”;反之,要使作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不隔”,那又必须诸因素、诸环节辩证统一才行。以写“情”而论,王国维认为,“真”则“不隔”,涂饰则“隔”。前面所举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两个写情而不隔的例子,其共同特点都是直抒真情,略无隐饰,而《人间词活》的第六十二则中,他又指出:“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久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贫贱,轗轲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然读之者但觉其深挚动人;非无鄙词,然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为病,而游之为病也。”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有贞有淫、有高尚有鄙下,其伦理价值是不同的。但若发之于诗,却只有“真”才能美。不真就不能动人,不真就不能使人产生美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因而赞扬“诗人篇什,为情而造立”,批评“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杜甫为诗“直取性情真。”刘熙载评郑板桥“书画是雄还是逸,只写天真”。他们都认为“真情”是艺命作品中美的基础。王国维进而指出,生活中的淫鄙之情,在诗词中出之以“真”,就可以使人产生美感。相反,生活中的高尚情感,在诗词中涂饰出来,成为游词,人知其假就不觉其美了。可见以“情感”为审美对象的诗词作品,其“隔”与“不隔”,表现为真与不真,实质为美与不美。写景体物之作,其“隔”与“不隔”的实质也在于能不能使人产生美感以及产生什么程度的美感,但其所以能使人产生美感又与写情不同。因为它主要在于得景物的“神理”,而不迫求形貌的真实。王国维说:“美成(周邦彦)《青玉案》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姜夔)《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境界的有关信息,能否被读者快速而明晰地感知到,以及它被感知以后,能否迅速、明晰而且大量地唤起读者的有关生活经验、审美经验,进而引导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迅速而明晰地创造一个近似原作的艺术境界,这个区别就是“隔”与“下隔”。能则“不隔”,不能则“隔”,其快速、明晰的程度不同,也就是程度不同的“隔”与“不隔”。王国维说,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就是指物化在其中的艺术境界,能够在读者头脑中迅速、明晰地复制出来,而其语言文字所携带的信息,对读者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具有特别强大的召唤的力量。而下半阕的“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仅只能唤起读者在欣赏有关作品时曾有过的审美感受的余波,加上这些感受的属性不同,很难构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因此就不能不觉其“隔”了。 2.有关离别的宋词二十首柳永 雨零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昼夜乐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拼,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整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旦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宴几道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金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秦观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晏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尽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浣溪沙 吴文英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芳草渡·留征辔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欧阳修〔蝶恋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 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周邦彦〔尉迟杯〕) 憔悴一天涯,两厌厌风月。(贺铸〔石州陵〕) 啼春细雨,笼愁淡月,恁时庭院。(卢祖皋〔宴清都〕) 柳永的绝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吴文英的“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周邦彦〔风流子〕)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贺铸〔蝶恋花〕) 辛弃疾在《粉蝶儿》中唱道:“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对不起,只找到这些 3.《人间词话》提到的“隔与不隔”怎样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析“境界”一词时,谈到“隔”与“不隔”的问题。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是指境界作为第二自然必须具有“自然性”和艺术的直观性,即情、景、辞的高度和谐统一。“隔”则违乎自然蒙于理想,盖失景物、感情之真,故境界不可出。不隔则诗人对景物,对感情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真则不加涂饰,深则直透神理,故境界出。以情为例,情真,就能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则不隔,反之则隔;以景为例,景真,即追求景物的神理,则不隔,反之则隔。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春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此两句不隔,是因为其写情写得非常真切、自然,达到了最佳的审美效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此两句不隔是因为其写景写得自然生动。美成(周邦彦)《青玉案》词“叶上初阴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得荷之神理也,觉白石(姜夔)《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为何王国维认为周词不隔而姜词隔呢?这是因为周词不仅画出了雨后新荷生动的视觉形象,而且让人感受到它的勃勃生机,姜词因为没有把握住荷之神理,所以人感受不到秋荷之美。 关于“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谈到,隔在诗词中多表现为搬故实、使代字、矫揉造作,从而在不同程度上破坏诗词境界的直观性和自然性。关于搬故实造成的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分析到“池塘生春草”写景自然、真切、直观,“不隔”,但由此引申的“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因其用典深且典使词缺乏直观性和自然性,故难解其意,此为搬故实造成的“隔”。关于使用代词造成的“隔”,王氏在《人间词话》中也有论述,“美成《解语花》之‘桂花流飞’境界极妙,惜以‘华’代‘月’耳。梦窗以下则代词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因为使用代字不当,即在辞方面有问题而造成诗词缺乏自然性、艺术直观性,导致情、景、辞的非高度统一而产生隔。所以王氏在《人间词话》中主张诗词境界的“不隔”应是情、景、辞的高度融合。 另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出了诗词的境界不以大小论优劣和衡量诗词好坏的标准。王曰:“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王氏又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氏论词之高下,首推境界,把有无境界作为衡量诗词好与否的标准。那么,何谓有境界呢?王氏又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总之,王国维的一部《人间词话》不过数章,每章不过数语,然字字皆如滚珠落盘,尤以其中关于“境界”的论述为最。王国维关于“境界”的论述吸中外文学理论之精华,开中华文论现代之先河,成为中华文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其中关于“境界”的论述在中华文论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其也有偏弊绝端、语意失实之处,如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基本上是唯心的等。 4.最短宋词20首1、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mò)水悠悠。肠断白苹(pín)洲。 2、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望江南 李煜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4、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5、江南春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6、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7、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9、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10、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1、如梦令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12、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3、如梦令 冯延巳 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稍等,一会补充 5.急求30首最短宋词1.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4.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5.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里,睛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清夜永? 6.忆王孙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7.忆秦娥 万俟咏 千里草,萋萋尽处遥山小。 遥山小,行人远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惊春晓。 8.霜天晓角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9.生查子 刘克庄 元夕戏陈敬叟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 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中月。 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10.试灯夜初晴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 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 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11.浣溪沙 吴文英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12.夜游宫 吴文英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 云淡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13.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薄雾浓云愁水昼,瑞脑消金。 14.卜算子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5.好事近 韩元吉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16.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寇,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7.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垂泪。 18.柳梢青 蔡伸 数声鶗鳺,可怜又是、春归时节。 满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 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19.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20.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21.虞美人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22.蝶恋花 贺铸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 天际小山桃叶步,白苹花满湔裙处。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23.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六字令 〔宋〕蔡伸 天。 休使圆蟾照客眠。 人何在? 桂影自婵娟。 白居易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周晴川 《十六字令》 眠, 月影穿窗白玉钱。 无人弄, 移过枕函边。 李煜 《望江南》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宋词的话这些算是很短了,自己挑吧。 6.“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答案一: 评寇准诗《夜望》 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臣。 其政途亨达,但也多有波澜,后终卒于贬所。作为北宋初期政坛的达臣,他在政治事功上多有建树,苏轼曾有诗云:“巴东诗句澶洲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他性豪达,喜歌舞,以儒家事体传身行政。清•贺裳《载酒园诗话》称寇准诗“善写迷离之状。” 亦即善写其生活的感受。但这感受又岂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是他的儒家思维修身处世的心灵展现。 其诗《夜望》就是一篇表现其大儒道观念的忧国忧民的佳篇。 《夜望》 南亭闲坐欲忘机,望久前村岛屿微。 数点寒灯起烟浪,江艇应见夜渔归。 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应作于作者在巴东任上,当时寇准刚刚登第放官。 据《巴东县志》载“北宋名相寇准,初入仕途时,曾任巴东知县,他居官廉洁,体察民情,鼓励农耕,政绩卓越。” 当时的他正当青春年少,虽然内心也有一点边地的寂寥之感,但他的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到安抚百姓和治理地方上。 巴东位于长江三峡中段,湖北与重庆交接处。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 其境内水系发达,除长江、清江横贯外,更有河流10条、小支流68条。还有著名的神农架南麓的神农水系,故此地渔业发达,渔民甚多,但捕渔业往往具有极大的机遇性。 《巴东县志》载“现尚有劝农亭。”是寇准劝渔人弃渔从农的丰绩。 《夜望》诗是一首怜悯渔农辛劳奔波的爱国诗篇。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儒家人文关怀。 此外作者还对自己的“闲”以及当时官场的“机”进行了委婉的讽刺,含蓄蕴籍,意味深长;再者全诗除了思想内容丰富以外,还体现了作者精湛的诗歌艺术技巧。整篇诗歌以望入手,由闲生思,运用了隔而未隔、藏而不露的艺术手法,使诗歌波澜起伏,深入细致地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民情结。 整篇诗文作者的这种情绪总是漂浮在字里行间,使整篇诗歌笼罩着一层薄纱。而作者的感情却欲吐还咽、欲露还藏。 突出了思绪的隔而未隔以及系民感情的含蓄蕴籍。 诗歌大意是:近暮时分,作者南亭闲坐,久而,不禁拾目远望。 所见江中岛屿微茫,于是心神禁不住为之荡漾,意绪渺远。进而随着时光的消逝,洵洵江面上夜色渐浓。 激激馆刻弋灸龟熏骇抹忽然几点寒灯闪入眼帘,忧民之情顿生:渔民舟行浪里,至晚方归;而自己却闲坐南亭。两相对比,更显出作者深厚的儒家人文关怀之情,流露出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此外,作者还匠心独运地布置了作品的结构。首先,作者突出了“望”字。 古代以望为题的作品,往往要走由望见景,由景生情的路子,如杜甫的《望岳》等。此诗也引用此法,由望入手。 对于作者的“望”,首先要有个位置界定的问题。诗中第一句“南亭闲坐欲忘机”,由此可知作者的立足点应是南亭。 而望的目标是“望久前村岛屿微。”中的前村江中的岛屿。 据《巴东县志》载:“现有秋风亭、白云亭、劝农亭仍在展示着寇公当年伟绩。”我们可知此诗中的南亭应是秋风亭,此亭建于长江北岸,即今县城长江对岸的旧县坪。 作者坐在亭中向江中眺望那浮出水面的岛屿;近而随着望的时间的久长,作者的视线也有些模糊“岛屿微”。在朦胧的视线中,作者的思绪也达到了一种心灵的解脱“忘机”。 忘记了官场中尔虞我诈的心机,而此时整个情景:薄暮、渔村、江水、岛屿都经达到了心灵上的某种基点的和谐。形成了一种宁静的美。 诗贵有折,“一石击起千层浪”,也就是在作者内心短暂而平静的和谐中,忽然有另一种别样的字眼而掀起波澜,使诗出现波动,打破平衡之美,创造失衡之美。本诗中“数点寒灯起烟浪”一下子打破了这种和谐。 在作者的视野中忽然飘现出几盏青灯,这样就把诗路荡开,使作者的思绪一下子跳到了人们群众的身上。那些灯火应是渔民夜归点在舟头的渔灯吧!它们照亮渔民的夜归之路,但是夜色迷朦,波浪滔滔,故作者不能清楚的看到渔民的情形。 “江艇应见夜渔归。” 作者的神思又为之一转,猜想江艇之人应见到这些捕捞了一天而疲倦而归的渔民。 他们或是满舱而归、或是一无所获。至此全诗嘎然而止,但作者的思绪和读者的神思却余韵遥绕,经久不绝。 思以理致,情达心智。儒家的人文关怀在宋代讲求的是仁德和善政的推广,“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寇准作为历史形象中的文人,由于他文学贡献及历史形象中的因有价值与现实的契合及其发扬,使他的文学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意义源于其文学贡献中伦理、认识、审美性的结合。“道——艺”、“生活——人格——真善美追求”的结合。 这种系统性结构化要素具有善世与恒久的价值。此诗的深远的社会价值也正在于此。 答案二: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之九: 通“隔”解意读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常州武进 卓立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境界说之下说诗词皆有“隔”与“不隔”之说。此从诗词本身而言当然指诗词所写内容与诗词人自身以及诗词人所生活的现实之间存在“隔”与“不隔”之情形。 然对于读者而言要明确诗词人写作的要义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打通那隔阂了。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写的是与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好友。 7.比较伤感的古诗词那我来选几句感觉比较惆怅滴: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均不知 2、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4、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5、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与谁?浅情人不知 6、不似当年,小桥冲水,幽恨两人知 7、(这首忒著名了,但实在凄凉)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8、(只下阕)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 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人散后,一勾淡月天如水。(最后一句的境界……) 9、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10、问莲根,有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这首词的姐妹篇开篇即是著名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不过我喜欢这句些) 1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句伤感是伤感,又有几人明白那凄厉的伤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