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治学和做人的国学名句你好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杜工部集》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 4、读过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 —— 臧克家 5、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 莎士比亚 6、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 罗曼·罗兰 7、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 奥斯特洛夫斯基 8、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0、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 立业: 1、必达宏标远,兼关不计程。——臧克家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灵。(在现在来说强调的是领导在团队中的核心作用。领导者管理有方,用人有道是一个团队一个企业能否与他人竞争的核心基础。)——刘禹锡 4、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5、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6、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7、发射自己的光,但不要吹灭别人的灯。——牛根生 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关于攻书治学 志向抱负 修身养性 处事为人的古诗句(多一点)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月暗星稀,孤柳独立,楼台石桥,碧流如一。 此夜愈寂,思乡愈深,遥望樊楼,何登归途? 风袭无故,却难止步,了了山路,坎坷人生。 所属所孤,无故难故,倍思吾乡,倍感孤独。 梧桐 索然秋风梦如影,一道嫣然是回春。 平平丈夫叹人生,生不过,几世浮沉。 烟楼格遇,几逢是佳人。 马不停蹄,幡然苦味君笑者是谁? 松针无黄时,黄时已身死,丈夫亦松针,不死色永贞。 今宵祝酒,何时方复? 古林相扰满枯藤,巡回几道是人生? 人生满是玲珑存,梦得秋影秋是魂。 梨花落,夜欣满饮,难复他时怨叹情. 蝉鸣处,独登陌路,去之何心归时怃. 叶纷飞,老树孤立,寒鸦叹短尽无意. 雪连降,风声做响,白光散夜皆淡凉. 弦绝声止,引觞满尽. 叹尽人间儿女之情,寒满天下父母之心. 游子在外常念家,乞愿共好即在崖. 此时思念悠难断,缠缠乱心为我难. 求学离家近三月,每遇月圆心进却. 可谁能晓游子之心? 只待春暖花开时,只等学成归来日. 江心寄远母愿安,月稳心潮父长寿. 游子在外难得回,愿老多解游子心! 满向春至年夕醉,吾将踏雪江上回! 3.关于做人方面的诗句(两句):要两句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共欢颜---杜甫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李白纵被春风吹做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6、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7、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垓下歌》 8、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9、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褥。——汉乐府《陌上桑》 10、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1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居易《卖炭翁》 12、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白居易《长恨歌》 13、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1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15、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16、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 1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伶仃洋》 1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1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20、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修辞手法写人: 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2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关于学问和做人的古诗名句□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5.表达 志向抱负 、攻书治学、修身养性、处世为人 的诗句四、六言诗七首 1. 兰 净化多少心灵? 纯洁多少生命? 淡淡一缕清香, 送来一帘幽梦。 2. 梅 回首万里河山, 人冷地冻天寒。 白雪茫茫一片, 红梅一枝独艳。 3. 竹 虚怀千秋功过, 笑傲严冬霜雪。 一生宁静淡泊, 一世高风亮节。 4. 菊 试问天下群芳, 谁敢笑我狂妄? 不为春华盛开, 却为秋实怒放。 5.太宗图 心大天大地大, 任我金戈铁马。 阅尽千古风流, 独占万世潇洒。 6.贞观之治 瑞气祥云初盛, 诗情画意正浓。 喜看百花齐放, 笑闻百家争鸣。 7.初衷 不辱千秋使命, 横跨宋元明清。 简化诗律词谱, 重振大唐雄风。 五、七绝两首 1.深林叠嶂图 密林深处人烟少, 绿水房前屋后绕。 黄鸡啄食树影里, 矮墙不足半人高。 2. 山径春行图 曲径通幽人初到, 无奈夕阳落山早。 隔墙小狗几声叫, 惊起草间一群鸟。 六、卜算子廿O首 1.龙凤人物帛画 上下五千年, 纵横八万里。 胸中金甲千百万, 滚滚来何急? 丈夫四海志, 何苦恋西施? 蛟龙腾飞九霄时, 玉凤冲霄起? 2.崖 州 城 今日送君去, 何日与君逢? 千言万语未诉说, 汽笛已长鸣。 高桅接天出, 豪气贯长虹。 任凭海风吹面急, 坦然赴前程。 3.杨竹西小像 官场走一趟, 闲来搔白头。 贫居闹市长叹息, 知交独难求。 君做竹西客, 我往云中游。 奋笔疾书百万卷, 豪情为谁留? 4.琅琅琊台琅 雄才造万福, 铁笔诛狼群。 琅琊台上豪杰出, 叱咤万里云。 山川为亲友, 日月做高邻。 神州一万八千里, 千古无此人。 5.泰 山 图 扶云问苍天, 我从何处降? 但见黄河东流水, 后浪推前浪。 欲把苍龙缚, 豪情十万丈。 百万军中任驰驱, 轻马取上将。 6.斋 堂 岛 云共千帆舞, 浪淘万里沙。 万世基业在何方? 天高知帝家。 一人既称孤, 何人敢道寡? 雄视秦王挥鞭处, 遍地英雄花。 7.秀 竹 村 乡下老外婆, 家在河边住。 出门只闻“布谷”声, 林间有小路。 房后翠竹园, 房前梧桐树。 表弟拉拉我的手, 河边捉鱼去。 8.桃园仲夏夜 大人摇蒲扇, 小儿捉蜻蜒。 树上鸣蝉自在鸣, 随你听不听。 闲聊天下事, 自在又轻松。 铺好蓑衣躺下来, 仰天数星星。 9.咏梅 帘外雪在飘, 枝头花正放。 战罢玉龙千百万, 史家咏绝唱。 春到辞香国, 寒来生机旺。 万丈冰崖平地起, 后来者居上。 10.飞 天 狂风掀巨浪, 惊雷挟金鼓。 北极南斗任驰骋, 谈笑成此举。 雄心万里长, 功业不自许。 自古英雄多寂寞, 只身荡寰宇。 11.伍子胥 有心解千愁, 无意忘旧耻。 奋起神勇三百万, 杀来如卷席。 为消冲天气, 一举破万敌。 何当高谈霸王府, 惊天动地时。 12.周庆进 故人含恨去, 豪气万古存。 岸上雄舟尚未发, 何人展经纶? 有心对天语, 无言祭英魂。 珠山西去一百里, 俱是泪中人。 13.首 阳 山 夜深人愈静, 独坐寒灯下。 又是五更风吹雨, 思君一席话。 生死由天命, 来去无牵挂。 长吁短叹九万声: “唉唏罢罢罢!” 14. 岳 阳 楼 醉里云水怒, 醒来风雷惊。 云梦火山三千里, 传来暴发声。 席卷名利客, 横扫天下兵。 前路莫问生与死, 热血济苍生。 15.秀野轩图 洒色才气少, 仁义礼智多。 使君欲读圣贤书, 琅琊找李波。 一篇小字令, 十首大雁歌。 余音绕梁已三月, 时光飞如梭。 16.平 型 关 我怒群山怒, 我笑大海笑。 狂威波及九万里, 性似雷公暴。 圣心常自洁, 不计羸鼠闹。 平型关前洒碧血, 神光历代照。 17. 寒亭孙宗亮 英名传四海, 神威振八极。 性烈何曾好恶战? 一人挡万敌? 青春付战火, 热血染旌旗。 出生入死大半生, 功高与天齐。 18. 南阳 胸中悬太极, 宇内演八卦。 几度狂飙任肆虐, 何曾动圣驾? 长剑击风雨, 寸管写天下。 明枪暗箭奈我何? 指天任笑骂。 19.都 江 堰 此愁何时尽? 此恨何时了? 喋血沙场三十年, 空留《出师表》。 身外无他物, 心中有父老。 试看千年都江堰, 汗流知多少。 20.夏 河 城 风吹杨柳青, 春满夏河城。 夏河沿着城西流, 流进芦苇丛。 带走多少恨, 留下多少情? 两岸稻花飘香时, 百鸟齐争鸣。 七、忆秦娥十首 1.言 志 志难挫, 鹰击长空万里阔。 万里阔: 力挽北斗, 气吞日月。 青山座座皆巍峨, 壮心上下勇求索。 勇求索: 披荆斩棘, 赴汤蹈火。 2.少 年 天将晨, 雷声滚滚震忠魂。 震忠魂: 倾洒热血, 造福万民。 熊肝虎胆尚铄今, 捷报纷飞传佳讯。 传佳讯: 今日少年, 明朝伟人。 3.中 年 天将午, 鹏程万里任崎岖。 任崎岖: 文能降龙, 武能伏虎。 百万壮士从天出, 奋臂为我击天鼓。 击天鼓: 摧枯拉朽, 势如破竹。 4.老 年 天将暮, 凭栏望断天涯路。 天涯路: 日薄西山, 大江东去。 动如流水静如玉, 天公劝我天边住。 天边住: 瑶台一梦, 大彻大悟。 5.送 年 北风寒, 北风南去何时还? 何时还: 才弃孤帆, 又登客船。 如烟往事成笑谈, 神州亿万尽欢颜。 尽欢颜: 爆竹声起, 又是一年。 6.题芙蓉锦鸡图 歌声淳, 闲却梅花一曲琴。 一曲琴: 与君。 6.《孟子》中有关为人处世治学的句子急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长幼有序。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写做人的诗句1、靖共尔位,正直是与。 出自先秦佚名的《小明》原诗节选 《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 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译文 长叹息你们这些君子,莫贪图安逸坐享福分。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交正直之士亲近贤人。 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福祉鸿运。长叹息你们这些君子,莫贪图安逸碌碌无为。 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与正直之士亲近伴随。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洪福祥瑞。 2、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诚通于明神。出自两汉班昭的《东征赋》原文节选 《东征赋》惟经典之所美兮,贵道德与仁贤。 吴札称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迟而不兴。 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 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诚通于明神。庶灵祇之鉴照兮,佑贞良而辅信。 译文 人世间只有美德永垂不朽啊!身躯埋葬了还有名望长存。典范的著作里赞美不绝啊,人们敬重的是美德和仁贤。 吴国公子季扎说过:“卫国君子多而无患”,他的话不但可信而且还很灵验。后来的衰落导致了患难不断,于是那里衰败,再也没有兴盛。 我懂得上天主宰着人的命运,从此就身体力行接近仁贤。勉励自己实行高尚的言行,对人应尽忠孝、善于宽恕。 亲善正直而无怨无悔,让神明知道我的精诚。愿神灵审查并监察我的言行,保佑我真诚善良的辅佐之心。 3、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出自先秦诗人屈原的《卜居》原诗节选 《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译文 “是宁愿凭力气除草耕作呢,还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呢?是宁愿直言不讳来使自身危殆呢,还是跟从习俗和富贵者来偷生呢?是宁愿超然脱俗来保全(自己的)纯真呢,还是阿谀逢迎战战兢兢,咿咿喔喔(语无伦次地谄言献媚)来巴结妇人呢?是宁愿廉洁正直来使自己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谄媚阿谀呢?4、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出自宋代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原诗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出自先秦时期屈原的《离骚》原诗节选 《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译文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各,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8.描写做人的诗句□聪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 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 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 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 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 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 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 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 ‘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 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 游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 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 李 贺 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清) 梁启超 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 罗 隐 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唐) 陆龟蒙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 自居易 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 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唐) 于 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