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国风翻译

1.跪求诗经国风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赏析(一)原文及注释、翻译彼采葛兮,①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彼采萧兮,②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彼采艾兮,④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注释: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

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

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二)《采葛》赏析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

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

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

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原文】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注释】 ①镗: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国中挑填混 土的工作。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和好。 ⑥爱: 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离散聚合。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感叹词。阔:远离。

⑩洵:远。 【译文】 战鼓敲得咚咚响, 奔腾跳跃练刀枪。

国人挑土修漕城, 我独南行上沙场。 跟随将军孙子钟, 联合陈国与宋国。

不许我们回家乡, 忧愁痛苦满心伤。 哪里是我栖身处? 哪里丢失我的马? 让我哪里去寻找? 在那山坡树林下。

生离死别好凄苦, 先前与你有誓言。 紧紧拉着你的手, 与你偕老到白头。

可叹远隔千万里, 想要生还难上难。 可叹生死长别离, 山盟海誓成空谈。

【读解】 在家伺候公婆养育子女的妻子心有怨尤,在外从军打仗的征 夫同样心怀幽怨。原来无论男女,两情相依,两心相许,人同此 心,心同此理。

在从军打仗不知为哪般之时,身上的铠甲刀枪便 成了沉重的枷锁镣铐。一旦身死疆场,还不知魂儿变成了谁家的鬼。

对平民百姓而言,除非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外,相见以兵刃, 全都是肉食者谋之的神仙事。肉食者偏偏把受苦受难卖命送死恩 赐给小民百姓,能不有怨尤吗?看看中国古代的诗史,诉说征夫 怨妇哀愁的歌诗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蔚成奇观。

这足以说明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的悲剧实在大多了。 这让人想到二十世纪西方有个“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 明威。

此君也写过类似中国古代从军打仗的小说,比如《永别了, 武器》,主人公受伤之后迷惘不知为谁而战,悟到不知为谁的残酷 战争与追求个人幸福是两码事,于是偕了漂亮女护士逃离了肉食者们以为神圣的战场。 如果用这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豪的观点来看,中国古代 的征夫们的儿女情长,岂不是这世界上最早的“迷惘的一代”! 这可不是自作多情的牵强附。

2.求<诗经 国风>8首,及其翻译和赏析

《诗经·卫风·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

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

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

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

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

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

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

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

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

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

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国风·桃夭【原文】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

3.求《诗经.国风》的任意八首,及每首的翻译和赏析

哈哈~你是8中的哈?!诗经·国风·桃夭【原文】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

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

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

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诗经·国风·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①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②无已大康,③职思其居。④好乐无荒,⑤良士瞿瞿。

⑥蟋蟀在堂,岁聿其逝。⑦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⑦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⑧蟋蟀在堂,役车其休。⑨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⑩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⑾【译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返。

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好乐事不误,贤士当防范。

蟋蟀在堂屋,一年将到头。今我不寻乐,时光去不留。

不可太享福,其他得兼求。好乐事不误,贤士该奋斗。

蟋蟀在堂屋,役车将收藏。今我不寻乐,时光追不上。

不可太享福,多将忧患想。好乐事不误,贤士应善良。

【赏析一】 就诗论诗,本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可是《毛诗序》偏说是“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

清方玉润驳得好:“今观诗意,无所谓‘刺’,亦无所谓‘俭不中礼’,安见其必为僖公发哉?《序》好附会,而又无理,往往如是,断不可从。”(《诗经原始》)对《诗序》说纠正较早的当是宋王质,其《诗总闻》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内容则是“为乐无害,而不已则过甚。

勿至太康,常思其职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态,然后为善也”。释语达理通情,符合原诗。

较他说为胜。拙著《诗经选注》定本篇为“劝人勤勉的诗”,即是受王质说启发。

本篇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感物伤时。诗人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今年已到了岁暮。

古人常用候虫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来表示时序更易,《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在户”与本诗“蟋蟀在堂”说的当是同一时间。

《七月》用夏历,本诗则是用周历,夏历的九月为周历十一月。本篇诗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叹惋“岁聿其莫”。

首句丰坊《诗说》以为“兴”,朱熹《诗集传》定为“赋”,理解角度不同,实际各有道理。作为“兴”看,与《诗经》中一些含有“比”的“兴”不同,它与下文没有直接的意义联系,但在深层情感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

所以从“直陈其事”说则是“赋”。从触发情感说则是“兴”。

这一感物惜时引出述怀的写法,对汉魏六朝诗影响很大,《古诗十九首》中用得特多,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亦常见,如其第十四首(依《阮籍集校注》次第):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准……开头与下文若即若离,与《蟋蟀》起句写法一脉相承,只是这里点明了“感物”的意思,而《蟋蟀》三、四句则是直接导入述怀:诗人由“岁莫”引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行乐,不然便是浪费了光阴。其实这不过是欲进故退,着一虚笔罢了,后四句即针对三、四句而发。

三章诗五、六句合起来意思是说:不要过分地追求享乐,应当好好想想自己承当的工作,对分外事务也不能漠不关心,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还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可见“思”字是全诗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长。

这反覆的叮嘱,包含着诗人宝贵的人生经验,是自儆也是儆人。最后两句三章联系起来是说:喜欢玩乐,可不要荒废事业,要像贤士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奋向上。

后四句虽是说教,却很有分寸,诗人肯定“好乐”,但要求节制在限度内,即“好乐无荒”。这一告诫,至今仍有意义。

本诗作者,有人根据“役车其休”一句遂断为农民,其实是误解,诗人并非说自己“役车其休”,只是借所见物起情而已,因“役。

4.《诗经》《国风》怎么翻

十五国风,即西周时期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国风》是《诗经》的组成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 王风 》、《 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 》、《 陈风 》、《桧风》、《曹风》、《豳风》等,共160篇,合称十五国风。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

一、【诗经·国风·周南】

第一卷。第一章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逑:雔之借字,雔,双鸟之意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水草名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寤:睡醒,寐:睡眠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芼,音帽,有选择之意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太长,下文略。

5.诗经 国风 中随便一首求翻译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

【原文】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注释】

①镗: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国中挑填混 土的工作。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和好。

⑥爱: 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离散聚合。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感叹词。阔:远离。

⑩洵:远。

【译文】

战鼓敲得咚咚响, 奔腾跳跃练刀枪。

国人挑土修漕城, 我独南行上沙场。

跟随将军孙子钟, 联合陈国与宋国。

不许我们回家乡, 忧愁痛苦满心伤。

哪里是我栖身处? 哪里丢失我的马?

让我哪里去寻找? 在那山坡树林下。

生离死别好凄苦, 先前与你有誓言。

紧紧拉着你的手, 与你偕老到白头。

可叹远隔千万里, 想要生还难上难。

可叹生死长别离, 山盟海誓成空谈。

【读解】

在家伺候公婆养育子女的妻子心有怨尤,在外从军打仗的征 夫同样心怀幽怨。原来无论男女,两情相依,两心相许,人同此 心,心同此理。在从军打仗不知为哪般之时,身上的铠甲刀枪便 成了沉重的枷锁镣铐。一旦身死疆场,还不知魂儿变成了谁家的鬼。

对平民百姓而言,除非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外,相见以兵刃, 全都是肉食者谋之的神仙事。肉食者偏偏把受苦受难卖命送死恩 赐给小民百姓,能不有怨尤吗?看看中国古代的诗史,诉说征夫 怨妇哀愁的歌诗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蔚成奇观。这足以说明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的悲剧实在大多了。

这让人想到二十世纪西方有个“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 明威。此君也写过类似中国古代从军打仗的小说,比如《永别了, 武器》,主人公受伤之后迷惘不知为谁而战,悟到不知为谁的残酷 战争与追求个人幸福是两码事,于是偕了漂亮女护士逃离了肉食者们以为神圣的战场。

如果用这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豪的观点来看,中国古代 的征夫们的儿女情长,岂不是这世界上最早的“迷惘的一代”!

这可不是自作多情的牵强附会,硬往名人身上靠,说不定也 可以说他学的是咱们的祖先呢?(!)平心想来,战场上的刀光剑 影、血污尸骨,到底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有魅力。虽说好男儿又 怎么不可以躬耕事父母,与妻白头偕老呢?

战争的策划者和发动者有他们自己的逻辑,而卖命送死的征 夫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怨恨。道不同不相与谋。平民百姓的儿 女情长,夫妻恩爱情深,恐怕更能让平常人、平常心(与野心相 对立)产生共鸣。因此,也应当为征矢怨唱一曲同情的赞歌。

6.诗经国风葛覃的翻译

藤蔓青青又悠长,绵延伸展在山谷。枝繁叶茂惹人爱,恰似当初奴风采!

可笑那只黄鹂鸟,飞飞停停总不离。歌响声亮太欢势,真是贫嘴又滑舌!

藤蔓青青又悠长,绵延伸展在山谷。转眼枝老叶也堕,无人理睬好寂寞!

可怜终日受折磨,又被割来又被煮。做成粗衣和细布,穿在身上多舒服!

“去,快去告诉‘老夫子’,小姐今儿个回娘家!”

哎呀呀,快别弄脏我首饰,也别压坏我衣裳!”

“不叠起来可咋装?就算压它又怕啥?”

“你呀你!做事莽撞能不怕?哎,只是回家看爹娘。”

7.求《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全文及翻译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劐,为纟希为纟谷,服之无肄。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①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覃(tan):长。 ②施(yi):蔓延。中谷:谷中。 ③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萋萋:茂盛的样子。④黄鸟:黄鹂。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喈喈(jie):鸟儿鸣叫的声音。 ⑥莫莫:茂密的样子。 ⑦刈(yi):用刀割。劐:煮。 ⑧纟希:细葛纤维织成的布。纟谷: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⑨服:穿着。无肄(yi):心里不厌弃。 ⑩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师氏:管女奴的老妈子。 ⑾归:指回娘家。 ⑿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污(wu):洗去污垢。私:内衣。 ⒀浣(huan):洗涤。 ⒁害(he):曷,何,什么。否:不。 ⒂归宁:指回娘家。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 飞落栖息灌木上,

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

织细布啊织粗布, 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 说我心想回娘家。 快把内衣洗干净。

洗和不洗分清楚, 回娘家去看父母。

赏析: 正如动物的雌雄有分工一样(比如蜜蜂、蚂蚁等等),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的角色也有分工。男子汉种田耕地打猎经商骑马打枪,吃苦耐劳粗犷骠悍是男子汉的本色。女子采桑织布浆洗做饭哺育子女,灵巧细心温柔贤慧周到体贴是女人的本色。这是自然法则。 过去数千年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纺纱织布,缝衣浆洗既是女子的职责,无可非议,也就怀着快乐的心情歌唱它。父母是亲人中最可尊敬和想念的,因此思念父母、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更在情理之中,同样也值得歌唱。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 倘若在现在,这样的恐怕绝不会被看作艺术品,唱这歌的人恐怕绝不会被称为诗人,朴实自然的生活恐怕会让习惯了电灯电视洗衣机自来水出租车的都市人鄙弃。毕竟时代不同了嘛。 然而,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男、女角色的差别和分工,却不应当由此被抹杀。但如果抹杀了男女的差别,肯定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现代的女子不一定非要纺纱织布、缝衣浆洗,也不一定非要相夫教子、做饭持家,但如果非得抛弃灵巧细心温柔贤惠周到体贴,变得象男子汉一样粗犷骠悍,那这世界也将变得十分可怕。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