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诗词大会》落幕,日本网友也开始“斗诗”了是怎么回事最近,日本网友也掀起了一股“写诗”热潮,一个名为“平成自由诗”的热词在日本推特上火了起来。 一场“斗诗大赛”猝不及防地拉开序幕。 大意是:“由于‘安倍经济学’取得成功,股价和养老金暴涨,恩格尔系数暴涨也不用担心,可是为啥吃饭费用占的支出比例上升了呢?”实际上,“安倍经济学”并没有让日本股价和人们的养老金暴涨,而吃饭费用比例的确增加了。 显然,这是一首讽刺安倍的打油诗。 还有这一首《社畜歌》的节选: “社畜”是日本企业底层上班族的自嘲用语,是指为了企业放弃身为人类的尊严、卖力地为企业效劳的大城市打工一族。 除了讽刺、自嘲,还有若干源于生活的琐碎记录: 延伸阅读:日本网友为什么一言不合就要“斗诗”呢? 这波“斗诗”潮起因要从一位叫幡谷祐一的老先生创作的汉诗说起。他捐赠给筑波大学一尊雕像,被筑波大学称为学术象征,雕像的铭牌上有他创作的一首汉诗。 名为《忘食》:“白面书生学筑波,发愤忘食纸笔耕。桃李满门邦家丰,紫峰名声四海奔。” 有网友将这首诗拿到网上,称其表面上像一首七言绝句,但实际上不合平仄、文法不通。如第二句“仄仄仄仄仄仄平”,完全不符合汉诗的平仄要求,有日本网友指出,在拥有很多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教授的大学中,将这种不能成为汉诗的东西称为“汉诗”,作为学术象征,简直有辱门庭。 一些中国网友索性将这首“汉诗”称为日本版的“老干部体”。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又开始尝试创作汉诗。 除闲暇时间较多的退休老人,不少年轻人也参与进来。互联网上学习汉诗的网站也很受欢迎。 进入20世纪,汉诗在日本急剧衰退。因为江户时代之前,学习汉诗要学习每个汉字的音韵,创作符合平仄的汉诗,虽然日语发音只是模仿古代汉语的发音,但是仍尽量努力体现汉诗本来的音韵美。 在明治以后的日本汉文教育中,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音韵受到轻视,使很多汉诗由于没有考虑到汉语发音,“韵律并不符合中国的标准,也就是说,用中文发音念诵这些汉诗的时候,并不押韵,所以很多汉诗受到的评价不高。不过夏目漱石、森欧外等文学大家因为接受过传统的汉文教育,仍然擅长写优秀的汉诗。 日本各地都有汉诗大赛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也为汉诗的复兴助了一臂之力。“全汉诗联”理事铃木淳次在1998年开设了免费汉诗网站“桐山堂”,每年都收到300多首汉诗投稿。 铃木淳次会仔细指出作品的优劣之处,鼓励投稿者继续创作。近年来还不断有新的汉诗参考书出版,例如解说汉诗中常用汉字音调的《平仄字典》和能查阅汉诗中二字惯用词的《汉诗诗语词典》等。 2.从文学的比较方面看唐诗在日本(高分求教从唐诗传播到日本开始,学习、欣赏唐诗就成为日本各个时代文人们的基本教养之一。 即使到了近现代,日本仍然把唐诗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并为此花了很大的工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转为向西方学习,教育制度一如西方。 不过,直到今天,在“国语”也就是日语教育里汉文汉诗的内容仍占有一定的分量。 日本 近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在他的代表作小说《草枕》里写道: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仅仅二十个字里真是别有乾坤。 这乾坤的功德不是《不如归》和《金色夜叉》(德富芦花的《不如归》,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两者并称为新派悲剧代表作)的功德,而是因汽船、火车、权力、衣物、道德、礼义而疲惫到极点的时候,忘却一切蒙头大睡的功德。 夏目漱石提到的《不如归》和《金色夜叉》是当时最流行的小说,那首诗是王维的《竹里馆》。 夏目漱石在小说里将王维的诗比作可以使人忘掉一切现实的良药,评价不可能更高了。夏目漱石从小受到很好的汉学教育,1889年他在他最早的汉文作品《木屑集》里这样写道: 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或极意雕琢,经旬而始成;或咄嗟冲口而发,自觉淡然有朴气。 窃谓古作者岂难臻哉,遂有意以文立身。 夏目漱石在22岁时写出此等汉文,从中不难看出他扎实的汉学功底。 夏目漱石在《木屑集》里作汉诗数首,其中一首七言绝句为:西方决眦望茫茫,几丈巨涛拍乱塘。水尽孤帆天际去,长风吹满太平洋。 夏目漱石的这首绝句里的“决眦”“孤帆”“天际”等几个词说明他是在用杜甫的《望岳》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诗句。 1916年,也就是夏目漱石去世当年,夏目漱石作诗《题自画》:唐诗读罢倚栏杆,午院沉沉绿意寒。 借问春风何处有,石前幽竹石间兰。看得出夏目漱石一直是把唐诗集放在身边经常咏诵,也一直写汉诗。 夏目漱石在东京大学学的是英国语言文学,后来教授英语,还到英国留学过两年,按说夏目漱石的思想和知识结构应该是比较西化的。不过他在学习英语之前,曾经进著名的汉学私塾二松学舍学习汉学,这为他的汉学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夏目漱石那个年代,不只是夏目漱石学习汉学。在新式学校开办之前,所有的学生只能在私塾学习汉学,在新式学校开办以后,也有很多学生在私塾学习汉学。 从前面所举的夏目漱石的汉诗不难想见,夏目漱石在二松学舍学汉学时,《唐诗选》应该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他的诗作里才会有唐诗影响的痕迹。如果再考虑到夏目漱石是用自己根本不知读音的汉语来创作汉诗的话,就可以想见当时的日本人学作汉诗有多不容易,而能作出上面所举的汉诗又需要多么深厚的汉学素养。 从战后到今天,在日本高中的国语课本里,汉文仍与现代文、日本古文同为重要内容,高中课本里的汉文当然包含汉诗,汉诗里最多的是唐诗,高中课本里出现的唐诗大都可以从《唐诗选》里找到。日本高中的国语课本里有唐诗的内容是因为日本的大学招生考试题里会出现唐诗考题。 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国语即语文考试题里有一道汉文题,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五,汉文题就有可能是唐诗题。1992年日本大学考试中心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国语考题的汉文部分就是白居易的诗。 现在日本的高中国语教育经过多次改革,虽然汉语部分已经少了许多,一些大学的招生考试也不再出汉文问题,但是一流大学的考试还是保留了汉语试题。在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的国语试题里,如果有唐诗试题的话,一般会先将唐诗列出,然后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大学考试模拟题中的汉语测试部分大概是怎样的。试题是从株式会社河合出版的《完美题集国语Ⅰ、Ⅱ》中摘选出来的。 下面的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王维晚春一日在别墅里接待几个客人时的作品。阅读此诗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问1:第二句“图书共五车”是藏书丰富的意思。另外还有形容藏书丰富的成语,从以下的成语中选一个。 ⑴温故知新 ⑵汗牛充栋 ⑶曲学阿世 ⑷金科玉条 ⑹多士济济 ⑹多岐亡羊 问2:诗的第二联(第三、四句)讲的是什么?从下面的⑴~⑹里选出最恰当的选项。另外,第四句是说曾有一个风流倜傥的人以为如果有好看的竹子的话,即便是不认识的人家也可以进去观赏,这是指哪个典故? ⑴用烹葵来招待的是上等的客人。 想看竹子就随便进去的是贫穷的人家。 ⑵不能用烹葵招待客人的贫穷人家里,来了想要看竹子的尊贵客人。 ⑶请吃招待上等客人的食物,请客人欣赏在贫穷人家里看不到的漂亮竹子。 ⑷虽然在如此贫穷的家里不能用像样的饭菜招待宾客,但是有竹子可供欣赏。 ⑸正用自己做的饭菜招待宾客时,客人却说要看竹子到不认识的贫家去了。 ⑹烹葵招待尊贵的客人,然后请客人欣赏相对贫穷人家过于奢侈的竹子。 问3:下列⑴~⑻词汇里的“过”字与第六句“莺啼过落花”里的“过”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个和哪个?选出两个最恰当的词汇。 ⑴过客 ⑵过激 ⑶过失 ⑷过信 ⑸过分 ⑹过大 ⑺罪过 ⑻经过 问4:第四联(第七、八句。 3.看看日本网友是怎么评价中国抗日神剧的.笑喷————这个要是在日本播出,估计会超人气啊(笑)! ————希望毫无顾忌地朝着魔幻路线突飞猛进,仅仅是一台(80年代产)的车,还远远不够震撼。最起码得让日本军的军车变形成机器人屠杀人民,然后再使用最强解放军的功夫拳,将日本兵炸得粉碎…… ————这是朝着“抗日水浒传”狂奔的节奏啊~ ————希望快些翻译到日本来!太有趣了!我喜欢这类B级剧。 ————中国人真是生活在魔幻之中啊! ————说是抗日剧,但完全是科幻剧啊,真的很想看…… 4.日本网民吐槽:大家不觉得中国的历史很厉害吗日本网民在2ch论坛上发帖讨论,《大家不觉得中国的历史很厉害吗?》(中国の歴史って凄くね?)。楼主的帖子引起了大量网民的参与。 楼主对比了中日两国的历史: 日本 中国縄文时代 キングダム弥生时代 项羽と刘邦古坟时代 三国志日本 中国绳文时代 王者天下弥生时代 项羽和刘邦古坟时代 三国志 以下为日本网民评论 : 1、??? 2、エジプトは? 埃及呢? 3、ブラジルは? 巴西呢? 4、大和武って弥生じゃね? 大和武是弥生时代吧? 5、日本人の起源は逃散した呉の末裔(も含まれる)って说もあるくらいだしな 因为有人说日本人的起源是逃过来的吴的后裔呢 6、古坟时代は圣徳太子? 古坟时代是圣德太子? 7、実际歴史は凄いと思うよ それだけに今が悲しい 我觉得他们的历史很厉害啊 不过现在却很悲伤 8、GDP抜かれた国がよく言うよw 楼上,GDP被超越的国家没资格说w 9、中国が日本渡ってくるまで日本は原始时代だったんだもんな 中国没传到日本之前,日本还是原始时代呢 10、封神演义も追加しとけ 封神演义也加上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