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庸的诗句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中庸文言文全解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子思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庸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中庸·中国画 [名词]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引子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1)指平常的。犹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说教。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谨慎、妥善协调的处事方法(用一个字形容为:政)。 鲁迅《华盖集·通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 3.中庸文言文全解《中庸》全文和译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然处之。至于披铠甲,卧枕刀枪,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之强。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白话解: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之中。)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白话解: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白话解: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4.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十句名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被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够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违背规矩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没有德行的人却是终日烦恼忧愁。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似的墙壁不能粉刷。宰予这种人也不值得责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没有德行的人恰恰与之相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忧自己没有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有错误而不去改正,那么这个错误就是真正的错误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主张不相同的人,不必在一块商量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后天的学习使人与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远。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时光匆匆溜走,岁月是不会等待人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一个人不得志的时候应当坚守自己的品德,得志的时候便可以用这种好的品德去影响他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人们的通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一个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躲逃;自己作下的罪孽,却难以逃脱。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译文:聪明的人喜欢山,仁爱的人喜欢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这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的分别,老少之间有长幼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人莫知其子之恶。 译文: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纪(做儿女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有所忧虑。 5.姓张,男孩,求各路大神取名静姝——《诗经•静女》:“静女其姝” 于飞——《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刿刿其羽”。 羽飞——《诗经•国风•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雨霏——《诗经•国风•邶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思远——《诗经•国风•鄘风•载驰》:“视尔不藏,我思不远”。 婉如——《诗经•野有曼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样 ”。 明哲——《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卉迟——《诗经•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卉字属木。 济桓——《诗经•泮水》:“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 石玉——《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乔木——《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欲求超脱高雅,可取乔木。 另如:长庚、思成、邦宪、维汉、其琛、闻天、梦熊、烈文、自牧、洵美、高冈、琼瑶、锡爵、令仪、令德、万年、大任、淑君、白华、公刘、则虞、常棣、柔嘉、凯风、小宛、华棠、斯年、宜之、作人、绥之、维群、纯德、仁美、秉均、其陈、启明、龟蒙、维高、其馨、徽音、友声、绳武、翘楚、辑熙、白驹、鹤鸣 等名字也都出于《诗经》。 6.经典古文诗句01.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 ——诸葛亮0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0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0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05.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06.平静如水,正直如绳。 -------严遵07.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孔子08.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郑思肖09.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 --------刘禹锡10.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3.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4.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5.宝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16.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1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万仞,无欲则刚.18.浮躁一分,到处便抬尤悔;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19.任人须知人,友人须容人,人和事就; 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20.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21.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22.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23.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其殃.24.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25.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格言:0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02.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03.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0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0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中庸》)0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07.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大学》)08.君子诸已而后求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大学》)09.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大学》)10.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11.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中庸》)12.治国必先齐家。 (《大学》)1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14.大成若却,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15.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思以敏为贵,学以勤为贵,友以诚为贵,情以挚为贵,穷以志为贵,富以仁为贵,话以少为贵,喜以度为贵,怒以忍为贵,体以健为贵!16.长知足,心安然;甘淡泊,乐无边;为人喜,解人难;忘忧喜,严律己;莫烦恼,忍为先;识时务,永向前!17.无贪欲,心胸宽;广交友,德为先;抑愤怒,能方圆;烦恼事,抛云端;和邻里,解人难;家和睦,心里甜!18.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欲养身,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精神不蔽,四体长春!19.言宜实,心宜诚,福宜惜,慧宜增,思宜宽,虑宜远,气宜柔,骨宜刚,志宜大,胆宜壮!20.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21.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22.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23.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24.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25.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26.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27.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28.以情恕人,以理律己。29.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30.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31.何以息谤?无辩。何以止怨?不争。 32.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33.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34.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35.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36.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37.善有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38.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39.党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悔,不动于色。 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40.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41.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42.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43.居安,虑危;处治,思乱。44.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45.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46.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积要容纳得;47.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48.世人喜言无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