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其昌的诗词及生平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 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 ……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尤规模二王。 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 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 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 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 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 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 2.有那位书家知道董其昌行书宋词的译文(原文)给发一下谢了秋意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深如怨,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春)新来懒上楼。(辛弃疾 鹧鸪天) 重阳 点点楼前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苏轼 西江月) 春恨 鸳鸯浦。春涨一江花雨,隔岸数声初过橹,晚风生碧树。舟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寒食江村芳草路,愁来无着处。(秦湛 谒金门) 秋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杨(扬)州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 雨霖铃) 冬景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自少人行!(周邦彦 少年游) 晓行 霁霞散 晓月犹明 疏木挂残星 山迳人稀 翠萝深处 啼鸟两三声 霜(重)华重逼云袭冷 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 一溪流水 都做许多情(林少瞻 少年游) 秋日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闹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仲殊 南柯子) 上元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星转斗,驾逥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向子諲 鹧鸪天) 梅花 见梅惊笑,问经年何处,收香藏白。似语如愁,却问我、何苦尘红久客。观里栽桃,坛边种杏,到处成疏隔。 千林无伴,淡然独傲霜雪。且与管领春回,孤标争肯接、雄蜂雌蝶。岂是无情,知受了、多少凄凉风月。寄驿人遥,和羹心在,漫使芳尘歇。东风寂寞,可人谁为攀折。(朱敦儒 念奴娇) 对梅花怀人 漠漠江皋 迢迢驿路 天教为传春信 万木丛边 百花头上 不管雪风飞紧 寻交访旧 惟翠竹寒松相认 不意牵诗动兴 何心衬妆添晕 孤标最堪冷落 不许蝶亲蜂近 直自从来洁白 个中清韵 侭做重闻塞管也何害香消粉痕尽 待到和羹 才明底蕴 (刘方叔 天香) 咏雪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天花落。千林琼玖,满空莺鹤。征车渺渺穿花薄。路迷迷路增离索。增离索。梦溪山水,碧湘楼阁。(朱熹 忆秦娥) 宋人特工于词曲,苏、欧、秦、黄其最著者。唯王半山为之,风骨棱棱,脱去艳冶,态虽秀,铁面严冷,不得以教坏人家男女相嘲也 戊辰十月望书竟 其昌 3.明代的诗人有哪些陈嘉谋 诗词于谦 诗词高启 诗词刘基 诗词唐寅 诗词徐渭 诗词戚继光 诗词宋濂 诗词张岱 诗词袁崇焕 诗词王守仁 诗词杨慎 诗词文征明 诗词解缙 诗词杨基 诗词景翩翩 诗词孙承宗 诗词文嘉 诗词沈周 诗词袁凯 诗词祝枝山 诗词张煌言 诗词汤显祖 诗词李东阳 诗词边贡 诗词王慎中 诗词张以宁 诗词冯小青 诗词朱元璋 诗词李梦阳 诗词吴承恩 诗词林鸿 诗词冯梦龙 诗词罗洪先 诗词沈谦 诗词陈子龙 诗词陈昂 诗词董其昌 诗词方以智 诗词袁宏道 诗词黄道周 诗词冯惟敏 诗词李颖 诗词王磐 诗词张羽 诗词明无名氏 诗词何景明 诗词许仲琳 诗词王世贞 诗词凌濛初 诗词夏完淳 诗词呼文如 诗词张明弼 诗词张红桥 诗词王过仁 诗词张灵 诗词曹学佺 诗词紫霞真人 诗词李攀龙 诗词汪广洋 诗词徐祯卿 诗词贝琼 诗词李开先 诗词王媺 诗词丘梁 诗词钟惺 诗词周在 诗词沈明臣 诗词沈泓 诗词梁玉姬 诗词朱多 诗词王思任 诗词熊石儿 诗词谢榛 诗词方大治 诗词汤宾尹 诗词张时彻 诗词吴静婉 诗词王叔承 诗词王世懋 诗词蔡汝南 诗词唐顺之 诗词李日华 诗词徐有贞 诗词张家玉 诗词郑成功 诗词周进隆 诗词刘台 诗词唐世靖 诗词汪楫 诗词齐景云 诗词邱道隆 诗词憨山 诗词季贞一 诗词方勉 诗词吴国伦 诗词 李流芳 诗词瞿佑 诗词王恭 诗词江天一 诗词方孝孺 诗词悟空 诗词李濂 诗词俞大猷 诗词林翰 诗词。 4.董其昌在富春山居图中题了什么跋文董其昌在富春山居图卷后钤印“二董玄宰太史氏”,并题跋说:大痴画卷,予所见若檇李项氏家藏《沙碛图》,长不及三尺,娄江王氏《江山万里图》可盈丈,笔意颓然,不似真迹。 唯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复极精能,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忆在长安每朝参之隙,征逐周台幕,请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 顷奉使三湘,取道泾里,友人华中翰为予和会,获购此图,藏之画禅室中,与摩诘《雪江》共相映发,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丙申十月七日书于龙华浦舟中董其昌。 5.就董其昌的某件书法代表作写一段赏析文字,100字左右只要100字 爱董其昌作品《答客难》赏析 答客难行书以闲散自若、漫不经意的笔画,空朗疏阔的章法,以润为主、以淡居多的墨色,充分地表现了萧散疏淡、秀润自然的审美境界。 仔细把玩,字里行间,突出了“虚和”的用笔,“不欲使一实笔”。以轻、提为主,少重、按。 纤细中有肥瘦变化,细而不单,细而能腴。露锋尖入,轻松俊爽。 转折处省略方顿,圆转流畅。笔画间纤细的引带牵丝连绵,既使笔画呼应有致,也更增添了轻柔虚散的意味 该作品突出了淡墨的艺术表现性。 浓墨易于表现厚重雄浑的阳刚之境,而淡墨更便于抒写虚和清远的阴柔之趣。董其昌身体力行,把淡墨形式付诸自己的书法实践,达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其墨色淡而不枯,淡而鲜润,有柔和之气。 6.唐朝使用的字体是什么秦代定小篆为正式字体,但小篆书写麻烦,所以秦汉时代官吏主要写隶书,到唐代楷书是正式字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行书比较多。 实际上行书起源很早,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以参见:/cszp/jidianxueyuan/2001jz7/meishu/shufa/jianshi.htm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商代中后期甲骨文和金文。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甲骨文 金文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全国文字。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篆书 泰山刻石 (篆书) 魏晋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兼备且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演过程就孕育着楷书,而行楷书、草书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楷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魏晋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钟繇荐季直表 (小楷) 王献之鸭头丸帖(行草书) 王洵伯远帖(行书) 南朝书法继承东晋的风气。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智永千字文(楷书) 张猛龙碑(魏碑) 汉代出现隶书,其特点是蚕头燕尾,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曹全碑(隶书) 张迁碑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楷) 柳公权玄秘塔碑(柳楷)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楷) 张旭肚痛帖(草书) 怀素 自叙帖(狂草)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楷书) 五代十国的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杨凝式韭花帖(行书) 彦修 王氏法书苑(狂草) 宋朝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 黄庭坚松风阁(行书) 赵佶千字文(行书) 苏轼天际乌云帖(行书) 米芾蜀素帖(行书)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赵孟俯汲黯传(行书) 鲜于枢唐诗草书卷(行书) 康里夔夔草书尺牍(草书) 耶律楚材自书诗翰(楷书) 明朝定都北京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 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俯的格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至永乐、正统年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 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董其昌草书宋词卷(行书) 文征明大行书七言诗轴(行书) 祝允明箜篌引(草书) 唐寅行书七律诗轴:(行书)。 7.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基本内容与影响,具体说说其影响我也是知道皮毛,百度百科上说的很好, “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画家、书法家董其昌提出的艺术思想和理论。 目录 学说 创立 画术语由来 分析 历史理论 历史记载 影响 现代评论 编辑本段学说 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 他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另莫是龙在《画说》中说不得:“禅家有南北二宗,于唐时分,画家亦有南北二宗,亦于唐时分。” 清方薰认为,“画分南北宗,亦本禅宗‘南顿’、‘北渐’之义,顿者概性,渐者成于行也。”南北宗原是指佛教史上的宗派,所谓“南顿'、‘北渐’把“顿悟”和“渐识”(苦功修练)作为被彼此的主要区别。 这种划分法,标榜了“南宗画”即文人画出于“顿悟”,因而社为“高越绝伦”,“有手工土气”;同时,以为“北宗画”只能从“渐识”,也就是从勤习苦练中产生。受到轻视和贬。 方薰也认为,顿单概于性灵,渐者成于力行。前者重在邻居领悟,后果重在攻夫。 南宗王摩洁(维)始用宣纸,变勾勒之法其传荆、关、董、巨、二米以及元之四家等。北宗则李思训父子,风骨奇峭,挥扫躁挺,传至宋之赵伯驹、赵伯、以及马远、夏 圭、戴文进、吴小仙。 编辑本段创立 南北宗,是 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 山水画里的南北分宗论是明清时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活动,及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对中国山水画史的把握,甚至波及了书法、诗词等相关艺术门类的理论建构。 编辑本段画术语由来 董其昌把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子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 另莫是龙在《画说》中说不得:“禅家有南北二宗,于唐时分,画家亦有南北二宗,亦于唐时分。”清方薰认为,“画分南北宗,亦本禅宗‘南顿’、‘北渐’之义,顿者概性,渐者成于行也。” 南北宗原是指佛教史上的宗派,所谓“南顿'、‘北渐’把“顿悟”和“渐识”(苦功修练)作为被彼此的主要区别。这种划分法,标榜了“南宗画”即文人画出于“顿悟”,因而社为“高越绝伦”,“有手工土气”;同时,以为“北宗画”只能从“渐识”,也就是从勤习苦练中产生。 受到轻视和贬。方薰也认为,顿单概于性灵,渐者成于力行。 前者重在邻居领悟,后果重在攻夫。南宗王摩洁(维)始用宣纸,变勾勒之法其传荆、关、董、巨、二米以及元之四家等。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风骨奇峭,挥扫躁挺,传至宋之赵伯驹、赵伯、以及马远、夏 圭、戴文进、吴小仙。 编辑本段分析 南北宗论的提出者与最有力的推动者之一是晚明著名画家、美术鉴赏家和理论家董其昌(1555~1636年)。 关于南北分宗的言语曾一再见于他的题跋、画论与著述里,其中比较详细并常被引用的是下面一段: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 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熙)、米家父子(米芾和米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马祖道一)、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壁画,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编辑本段历史理论 其大意是用当时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流行的心禅之学,以禅宗的南北分宗譬喻山水画的流派分野,将山水画的发展史截然分为两派。分派的关捩在唐代,并各追任了一位祖师,排出了传承的谱系。 如同禅宗以“顿悟”与“渐悟”的修持观念分南北一样,山水画的分派依据的是风格技法方面的“渲淡”与“钩斫”的不同。历史上,禅宗的北宗在与南宗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逐渐势微,在董其昌看来,山水画的北宗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而他所推崇的则是南宗。 南北宗论首先在一个以董其昌为核心的小圈子里获得认同,比如他的友人莫是龙与陈继儒的著作里都有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话。不过,由于董其昌的地位特殊,在东南地区隐隐然是艺坛领袖,附骥者众多,这一论断的发明权最终被归于他一人名下,而南北宗论的命运也与对董氏其人的评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晚明乃至整个清代,南北宗论打着董其昌的标签,逐渐成为一种后人认识山水画发展的权威理论,进而演变为描述画史的常识以及评判作品的套语。赞同、引用或沿着同一思路深化南北宗论的画家和理论家很多,而力图调和南北,或者表示怀疑的说法却显得很微弱,反而更衬托出这一理论的影响力之大。 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五四”重估传统文化价值的思潮推动下,董其昌和他的南北宗论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的批判。徐悲鸿就曾经严厉地说过,“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罪大恶极”,而滕固、童书业、启功、俞剑华等学者通过详备的考证后都指出南北宗论立论的“软肋”。 8.我有董其昌书法一块石雕,不知其价值如何如果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如果是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还要看纸张,用墨,以及写得怎样等等;当然名人的又要贵些。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 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 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 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 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 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 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