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汇评

1.<<唐诗汇评>>中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评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百科名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目录 作品原文 又名 注释译文注释 译文一 译文二 作品鉴赏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总述 中心思想 作者简介作品原文 又名 注释译文 注释 译文一 译文二 作品鉴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总述 中心思想 作者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送杜少府②之③任蜀州④(川)① 【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画 城阙⑤辅⑥三秦⑦, 风烟望五津⑨。⑧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⑩游人。

海内⑾存知己, 天涯⑿若比邻⒀。 无为⒁在歧路⒂, 儿女共沾巾⒃。

编辑本段又名 又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本文选自《王子安集》 ②少府:官名。 ③之:到,往。

④蜀州:现在四川崇州。也作蜀川。

⑤城阙:城墙和宫阙,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 ⑥辅:以……为捕,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⑦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⑧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在风烟中。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⑨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⑩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⑾海内:四海之内。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⑿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⒀比邻:并邻,近邻。 ⒁无为:不要。

⒂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⒃沾巾:泪水沾湿衣服。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 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

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

2.唐诗排行榜的评价方法

作者采集了四个方面的数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选本方面,采集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的70种唐诗选本为数据来源。其中,唐人选唐诗9种,宋金元人选唐诗8种,明人选唐诗5种,清人选唐诗11种,现当代人选唐诗37种。评点方面,以陈伯海先生主编的《唐诗汇评》为数据来源。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依据《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和相关专题目录索引来统计。文学史方面,选取20世纪以来影响较大的9种文学史著作作为数据采集的来源。在最后的综合计算中,古代选本所占权重为30%,现当代选本所占权重为20%,历代评点所占权重为30%,研究论文所占权重为10%,文学史著作所占权重为10%。

每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加权求和。兹以X代表历代选本指标,P代表历代点评指标,L代表20世纪研究论文指标,W代表文学史指标,Z代表每首诗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是以每项指标的标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求和。

以这种方法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会自动计算出每首作品的综合分值。依据每首综合分值的大小排名,就得到了唐诗名篇排行榜。

排行榜虽然列出了每首诗歌的网络链接总数,但并未纳入计算,仅作为参考。

3.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唐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出在何处?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这是网上流传的“君生我未生”诗四首,多次被小说引用,到底它们的出处在哪里?是不是唐人作品?

查《千首唐人绝句》、《全唐绝句选释》、《唐人万首绝句》(附《索引》)、《唐诗汇评》、《全唐诗》等,均无踪影。

后查到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主编《全唐诗补编》下册p.1652《全唐诗续拾》,卷56载唐代长沙铜官窑窑址出土窑器上有无名氏五言诗二十首,首次发表于《考古学报》1980年第一期文章《唐代长沙铜官窑址调查》。其中,以上的第一首在焉。

第二首亦颇有古乐府神理,也不像是近人伪造的。但至今未知出处。此二首写尽了有情人千古怅恨,的确是难得的千古绝唱。

第三首,“角”本为入声,与上声“老”不在一个韵部。改念上声,又与“老”相押,明显是现今普通话的念法。

第四首语意离散。三四两首应为今人赝作无疑。

4.卢照邻的史籍记载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卢照邻条: 照邻,字升之,范阳人。十岁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调邓王府典签,王爱重,谓人曰:“此吾之相如。”调新都尉,病去官,居太白山,得方士玄明膏饵之,会父丧,号呕,丹辄出,由是疾益甚。客东龙门山,布衣藜羹,裴瑾之、韦方质、范履冰等时时供衣药。疾甚,足挛,一手又废,乃去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照邻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病既久,与亲属诀,自沈颍水。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上·卢照邻条: 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也。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重之,曾谓群官曰:“此即寡人相如也。”后拜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饵为事。后疾转笃,徙居阳翟之具茨山,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尝与亲属执别,遂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文集二十卷。

评价影响

卢照邻擅长诗歌骈文,其诗以抒发仕宦不遇、贫病交加之忧愤为主,亦有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嘲讽其权势荣华不可久恃之作。 以歌行体为佳,意境清迥,明代胡震亨说“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唐音癸签》),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乃千古名句。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王勃条: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唐诗汇评》:照邻长于七言歌行,词采富艳,境界开阔,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

《唐诗品》:升之(照邻)河朔英生,盛年振藻,典签之日,即擅相如之誉,可谓彬彬学士矣。然神情流荡,早痾伤困,废居太白山中,殆欲采掇若华,曜灵驻节,竟以不堪,自沉颍水,悲夫!壮士激志,而横骨朔野;忿妻感泪,而魂逐飘蓬。若生之死,谓之何哉?生感时尚法,作《五悲文》掎摭其志。

《艺苑卮言》:七言歌行长篇须让卢、骆。怪俗极于《月蚀》,卑冗极于《津阳》,俱不足法也。

《诗薮》:卢、骆五言,骨干有余,风致殊乏。至于排律,时自铮铮。

《唐音癸签》:范阳较杨微丰,喜其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

《竹林答问》:六朝之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唯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卢前”,非虚语也。

《三唐诗品》:其源出于江记室,间以奇气,振其丰采,唯贪排对,致气格不凝。夫其雅情幽怨,凄清自写,虽繁弦损调,固无泛音。《长安古意》宛转芊绵,则七言佳体不让子山,开阖往来,犹以气胜。

《诗学渊源》:(照邻)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天下称为“四杰”,而卢居首。诗有奇气,实出陈隋之上。咏史诸作高古,几窥魏晋之藩。七言长篇,颇似子山。七绝则为李、杜所宗者也。当时近体为唐律之渐,未变陈隋之遗,敁其《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大剑送别刘右史》等篇,其第七句每用四平四仄,迨亦四子之创也。又有连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数联者,与虞世南应制诗同一机杼,为齐梁与唐律逗变之初。

5.“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1974-1978年间出土于湖南长沙铜官窑窑址。见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无名氏五言诗,第1642页,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

6.谁有两首现代诗歌,两首古代诗歌

依心

夜色布满了这座城市

漫天的黄昏被晚风吹进潮湿的心

轻轻柔柔地掠过脸膛

没有你的一天结束了

四年你的一天或许才开始

迷离的灯火下,翻阅的书,手机的信息。.

丝丝缕缕的气息提示:

你曾深深的驻扎过

更提醒我从此会没有了你

听一遍你喜欢的歌

记忆里,那些或泣或笑的约定

再也没有存在的理由

在这一片天空里

花正红,叶正繁

那又如何

唯有顺着夜的轨迹

试图找到我贪念的你

然而,留给我的

只是辗转难眠的孤单

和着丝丝缕缕的思念

守候

城市忘记了秋雨的气息

感觉不到丝毫秋的味道

忽来忽去的人在匆忙

落叶打在头上

哦,我需要这样的提醒吗

清楚地了解那个保存在心的人

或许正被那个他静静的保护

可是,那一切都是真的吗

那个城市不正弥漫着你的气息

那味道连远方的我都能深深拥抱

其实,从来就没有特别的想你

因为,根本不曾忘记

所以,犯不上多此一举的提起

数着日月轮换

看着花开花谢

你会回来的啦

只是,你不在身边的时光

守候成了我唯一的名字

遥想

风吹芭蕉低,

雨打石阶长。

彻夜无梦想,

孤灯涩泪尝。

往日多少意,

落在冻水上。

兆年瓦上霜,

或见梅花香。

石涛

千山无鸟踪,

孤松立石丛。

三尺冰来封,

春绿存心中。

7.登岳阳楼(杜甫)解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回答全诗抒发了

杜甫《登岳阳楼》:沉郁顿挫的岳阳楼 《岳阳楼记》写的是范仲淹想像自己登上岳阳楼,激发出自己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

杜甫的《登岳阳楼》,写的也是登上岳阳楼的感兴。那么他的观感有什么不同于范仲淹的特点呢? 第一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意思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这好像是大白话,没有什么特别的诗意,有点煞风景。

这在杜甫的诗中,似乎不是个别现象。杜甫号称“诗圣”,却往往不讲究开头。

《春夜喜雨》的开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望岳》的开头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都是很平淡的文字。律诗一共八句,一般说,每一句都不能轻易放过。

但这里却基本上是叙述,没有形容,没有夸张,没有抒情。当然,一开头就激动,杜甫不是不会,可是总不能每一首都一样激动(像《登高》那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以平静的感情,以朴素的文字开头,是不是也自有其魅力呢?杜甫对此好像有点偏爱。又如《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都很平静,并不是很激动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的体裁,都是五律。而同样是杜甫的律诗,七律就很少这样(如上述《登高》的开头两句)。

这可能不是偶然的。五言诗虽然只比七言诗少两个音节,但是其风格要比七言高雅古朴得多。

这表现在文字朴素无华,在情感上则内敛,不事张扬,不轻易激动,更不轻易以文采取胜。再看下面的句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按理说,登岳阳楼的人,目力所及,是无法窥见吴楚大地全貌的;可是杜甫在这里却夸张地说:吴楚被洞庭分成东南两片,而天地也就在这片水面上日日夜夜地沉浮。一个“浮”,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得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

这一句可能是受到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影响。曹操的原文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不过曹操说得比较朴素,用了两个“若”,是明喻;而杜甫干脆就把假定性从字面上省略了。从修辞上来说,直接用了“坼”和“浮”,是暗喻。

这个“浮”字,可能是唐诗人十分欣赏的。王维《汉江临泛》: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还只是波澜的涌起,造成城市(郡邑)的浮动的感觉。而杜甫却是乾坤、大地和天空日日夜夜地浮动,想像的气魄更为博大。

这不仅是湖面的浩淼起伏,而且是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情绪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感情显得宏大,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

这一联,得到历代诗评家的喝彩:“气压百代,为一方雄浑之绝。”(陈伯海《唐诗汇评》[中],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70页)但是,杜甫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有关亲朋离异的,有关自己健康恶化的,这可能是小痛苦,但是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之中。

这气魄,就宏大而深沉了。当然,这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而是诗人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了,但是他随即又转向了他个人的命运,而且为亲朋信息杳然和自己的老病而涕泗横流起来。这不但不显得小家子气,而且以深沉的情绪起伏来调节他的情感节奏。

《杜诗说》的作者说这首诗:“前半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这种“阔狭顿异”,也就是情绪的大幅度起伏变幻,事实上也就是杜甫本人在《雕赋》中所说的“沉郁顿挫”。

在《登楼》中,则是: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他个人的“伤心”总和“万方多难”的战乱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为了强化这社会性的悲痛,他又从“天地”的宏大空间、“古今”的悠远时间两个方面充实其深度。

杜甫的气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三维一体地构成的。哪怕他并不是写登高,他也不由自主地也以宏大的空间来展开他的感情。

例如《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借助“兼天”、“接地”的境界,杜甫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来。

但是,在注意到杜甫精神空间的博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登楼》《秋兴》八首之一和《登岳阳楼》的明显不同。前者比较富于文采,比较富于激情;而《登岳阳楼》的语言则比较朴素,情感比较内。

8.刘长卿最少字的古诗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综合看来约生于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作品集

刘长卿作品有集,称《刘随州集》,《唐诗汇评》称10卷,《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11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

清遂宁书局藏板 刘随州集

诗歌

《全唐诗》收刘长卿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9.刘长卿哪个朝代

刘长卿唐朝人。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扩展资料

刘长卿作品

1、作品集

刘长卿作品有集,称《刘随州集》,《唐诗汇评》称10卷,《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11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

2、诗歌

《全唐诗》收刘长卿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刘长卿 (唐德宗时期随州刺史)

上一篇
凄美宋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