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诗话

1.求古诗、宋词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8、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9、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0、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名言警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

2.什么是唐诗异文

唐诗异文是指作者的某首诗在多家版本中被冠以不同的标题,或诗名中有不同的词语。

唐诗异文是个奇特的文学现象。一、关于讹字异文的一些说法 老先生说讹字异文“大体上也只有三种类型:一是异文二字直接相讹;二是相讹异文二字,其中有一字是讹字的同义字;三是相讹异文二字,其中有一字是讹字的假借字。” 笔者认为“也只有”三字似乎说得过死,唐诗流传至今,抄了刻,刻了抄,从我们平时行文、校对想,错讹当决非三种类型所可全能包容的。黄先生文中举例有姚鹄《王贞白》诗,“王贞白”为“送贺知章入道”误,如此类莫名其妙的错误唐诗异文中无疑也是存在的,随手翻一下《全唐诗》,即可找出这类例。有些异文多达数个,如项斯《旧宫人》:“内扇穿多减半风”,穿,一作遮,一作藏,一作摇,这四个异文用三种类型检讨恐怕是难以获解的。 黄先生说:“异文二字,必有一字是讹字。” 笔者以为这个说法似乎也有所不可。唐诗的异文,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版本上刻写错误的因素而外,后人在整理唐诗时也收入了诗话、类书等征引出现的异文,无疑有后人有意修改或无意的疏忽的成分在,有意修改者有的是高手,或有改得比原诗还好的,当然也有浅人自是,改得不好的。凡此不是原作的东西,自可一概视之为讹。但恐怕也不能否定,有的诗在结集付梓时,稿本即有所未定。唐诗中不乏一诗两稿之例,于此当亦可见遣词用字当有诗人结集时尚存两可者,付梓时于此恐怕即有以“一作”处置的情况。这种异文当不能视为讹字。 关于讹字与假借的关系问题,笔者以为如无多少版本依据,而用“盖本诗作X字,或本始借为,而后讹为X也”之类语定是非,恐怕容易出问题,因为汉字形、音相近及相通假的情况较多。笔者并不否定黄先生的某些推测,但推测终不能为定论,而且黄先生在“异文相讹二字,其一为讹字的假借字”一节中有时用语亦很断。如白居易《与诸同年贺座主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诗:“池台晴见雪,冠盖暮和云。”台,一作塘。黄先生的案语说:“作‘池台’不成其辞,当非诗意”,“台,当堂字的形讹”,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吃惊。‘池台’是一寻常词语,若《世说新语·豪爽》:“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唐·孟浩然《姚开府山池》诗:“主人新邸第,相国旧池台。”《旧唐书·后妃传序》:“但恣池台之赏,宁顾衽席之嫌。”如此等等,俱是用例。池台,即池苑楼台,不知何以“不成其辞”,乃断堂字的形讹。

3.归类古诗[大全]

1、劝学 劝学 年代:【唐】 作者:【孟郊】 体裁:【五古】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劝学 年代:【唐】 作者:【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惜时 惜时 三春花事早,为花须及早。

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惜时一章 年代:【近代】 作者:【汪精卫】 长河晓挂月钩簪,寂里脉潮如密砧。

顾盼灯丝羞白日,熬煎气质祝魔音。捐君花下三生约,偿我人间一寸金。

转眼芳华成逝水,悔知珍重老人心。3、边塞 出塞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作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4、送别 送别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魏万之京 年代:【唐】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5、思乡 远望 年代:【唐】 作者:【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春晚 年代:【唐】 作者:【李群玉】 思乡之客空凝嚬,天边欲尽未尽春。

独攀江树深不语,芳草落花愁杀人。 6、友情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留别王维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7、爱国 岳鄂王墓 年代:【元】 作者:【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苏武庙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8、四季 春日 年代:【宋】 作者:【卢梅坡】 红芳满眼斗风流,谁倍春来有客愁!惆怅不干桃李事,故山烟雨忆松楸。

春 年代:【宋】 作者:【范镇】 绛萼梅初蕊,青条柳未阴。群芳自先后,一气本无心。

夏 年代:【宋】 作者:【程颢】 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青。深深重幕度香缕,寂寂高堂闻燕声。

初夏 年代:【宋】 作者:【朱淑真】 枝上浑无一点春,半随流水半随尘。柔桑欲椹吴蚕老,稚笋成竿彩凤驯。

荷嫩爱风欹盖翠,榴花宜日皱裙新。待封一罨伤心泪,寄与南楼薄幸人。

新秋 年代:【宋】 作者:【孙仅】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立秋 年代:【宋】 作者:【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早冬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冬日游览 年代:【唐】 作者:【王维】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

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秦地万方会,来朝九州牧。

鸡鸣咸阳中,冠盖相追逐。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

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 9、托物言志 孤桐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蝉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10、花 叹花 年代:【唐】 作者:【杜牧】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落花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11、草 春草 年代:【明】 作者:【杨基】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庭草 年代:【唐】 作者:【杜甫】 楚草经寒碧,逢春入眼浓。

旧低收叶举,新掩卷牙重。步履宜轻过,开筵得屡供。

看花随节序,不敢强为容。,12、雨 细雨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夜雨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13月 月 年代:【唐】 作者:【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咏月 年代:【宋。

4.严羽沧浪诗话批评宋人以什么为诗

南宋严羽以《沧浪诗话》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这部诗话当中,严羽采取了尊唐抑宋的批评倾向,对于唐诗所取得的成就备加推崇。

在严羽看来,宋诗与唐诗在形式上工拙不分高下,但气象不同,唐诗更富于感动激发人意的东西。严羽“以禅喻诗”,通过禅宗的方法来揭示诗歌创作的大正法眼。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必须经历“识”(知识积累)、“参”(思考与领悟)、“悟”(豁然开朗的境界)这样的心理过程,如此创作出的诗歌,才能达到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摘 要:南宋严羽以《沧浪诗话》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这部诗话当中,严羽采取了尊唐抑宋的批评倾向,对于唐诗所取得的成就备加推崇。

在严羽看来,宋诗与唐诗在形式上工拙不分高下,但气象不同,唐诗更富于感动激发人意的东西。严羽“以禅喻诗”,通过禅宗的方法来揭示诗歌创作的大正法眼。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必须经历“识”(知识积累)、“参”(思考与领悟)、“悟”(豁然开朗的境界)这样的心理过程,如此创作出的诗歌,才能达到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5.北宋诗对唐诗的继承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创造,出现许多优秀 诗人作品,形成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 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可见在古代 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

宋诗的成就 ①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 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 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 扩展;特别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诗中 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南宋 诗歌的基调。

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则主要向思想、显 露、精细方面发展。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评:“诗 有词、理、意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 意兴而理在其中。”

杨慎《升庵诗话》卷八说:“唐人 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 远矣。”今人钱钟书《谈艺录》说:“唐诗多以丰神情 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虽然褒贬态度不同, 而指出“理”、“思理”为宋诗特点则同。重情韵者往 往含蓄,重思理者则较显露。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 例》说:“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出,发露 则意尽言中。”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亦指出唐诗重比 兴,因而“其词婉而微”;宋诗重赋,“其词径以直。”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称:“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 妙境在实处。”宋诗又追求精细。

《石洲诗话》卷四又 说:“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 能囿也。”

颇有见地。所谓“细密”、“刻抉入里”, 一方面指宋诗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刻画,趋于求新、求细, 形容尽致,纤微毕现,与汉魏六朝唐诗的浑成凝重各异 其趣。

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苏轼诗“情与事无不 可尽”,就是一例。另一面指宋诗对用典、对仗、句法、用韵、声调等用工更深,日臻周详。

如刘克庄《江西诗 派小序》中评黄庭坚:“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 体制之变,□讨古书,穿穴异同,作为古律,自成一家。 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

即指出黄诗 在句律、体裁方面的穷极变化。与上述数点相联系,宋 诗又呈现出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则对 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影响。

②宋代产生了许 多杰出的和优秀的诗人。宋代诗人如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 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在中国诗歌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和唐代的一些重要诗人相比,各有特色。

他们以自己的 优秀诗篇,赢得了后人的称赏。其中特别是苏轼和陆游, 人们是把他们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相提并论的。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典范的意义。③宋代 产生了数量很大的诗歌作品。

宋诗流传至今的,估计要 超过《全唐诗》数倍,已知的诗人,估计有8000人左右。 宋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其中确有大量的好诗。

那些杰出 的和优秀的诗人留下了大量的好作品,即使一些并非特 别负有盛名的诗人,也往往有佳篇流传。宋代的诗歌经 过了长期的各种探索,一般说来,诗人们都很重视学习 唐人,有的偏重模仿,有的力求在学习中创新。

前者如 宋初的九僧,南宋后期的四灵诗派等;后者则更为普遍, 呈现出争奇斗艳、推陈出新的局面。因此,宋诗中流派 较多,各种流派之中也常常有发展演变,诗歌的风格也 因之丰富起来,不断地产生出大量好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