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美学思想

1.对首唐诗从美学方面进行赏析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佛之鱼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

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233656439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

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

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

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

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

[2]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

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

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

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

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

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

如: 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辨觉寺》)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永嘉玄觉《证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同上)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

2.急求”诗词美学意蕴的异同”

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歌的美学正统是“爱而不伤”,但不提倡人作英雄,李白的少年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也曾“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晚年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况,当时李白的名声无疑要高过杜甫很多;但自宋代以后,历代文人对杜甫的评价越来越高,而将杜甫封为无上诗宗,也是这种诗歌要求上的君子之风在作怪!而词则不同,起源民间(敦煌曲子词可以为证)。

大概是中晚唐,至于李白所作之《菩萨蛮》及《忆秦娥》二阕的真伪千载之下有不能论定,故暂不及。而且,此起初是用于配乐吟唱的,与诗迥然有别。

按后人的观点来看,敦煌曲子词、乃至五代词基本上全是淫艳之语,甚至到了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的手中,词也还是未超出其起初的美学意蕴。但自从苏轼一出现,这个局面就被打破了,在苏轼手中,词和诗一样都成为他书法人生感慨地一种工具了,奴风命月,无所不能,将词的境界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词和诗的美学意蕴在他来看区别不大,因为他的诗词文赋、琴棋书画都是他那光风霁月的人格和超绝放旷气度的外在表现。之后的李清照又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这表明词在苏轼之后又慢慢回到了原先的美学思想上,遂延续千年而不绝。

即使清末四大词家的理论和实践也未能完全脱此樊篱。

3.怎样从美学的角度在赏析古诗

如果从纯理性的角度出发,拘泥于一隅之解,对古诗词的某些意象进行科学考证,或穿凿附会、主观片面地肢解作品,就无法把握作品的真正旨意,获得美感。赏析古诗词应该运用形象思维,从感情的投入与感情的交流入手。这就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情品味意境美

情景美并不等于意境美,但意境美却离不开情与景,如果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情与景的“妙合无垠”,就不可能升华成“意境”。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如山川、河流、花卉、树木,它们本身是纯客观的自然,但若写进文学作品,就是已渗进作者情感体验的人化了的自然,它们的热烈明丽、盎然蓬勃、凄凄惨惨、温馨静谧,或展示作者昂扬奋进的精神,或透露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或表现作者恬淡宁静的志趣,这种情与景的契合统一,就是意境,它是读者想象的世界,又是独立存在的艺术空间。

二、精心把握思想美

“言志”是诗歌创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如曹操《观沧海》的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赫然标明诗歌是“咏志”的。它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宇宙奇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抒发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统一中国的壮志。作品所蕴涵的思想美常常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作家崇高的人格美,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周敦颐的《爱莲说》、岳飞的《小重山》、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作品的思想美总是离不开情感的。以爱国、爱情、友谊、山水、社会、观临怀古为题材的作品,其“志”与“情”是相通的。别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陆游的诗文之所以能千古传诵,便是因为其中洋溢着诗人的满腔爱国激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三、优雅欣赏绘画美

在审美过程中,调动所有感官的审美积极性,可以强化视觉形象,获得全面的立体的复合的美感,使鉴赏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意境美如画卷,赏析者可感到他乡游子的一点淡淡的愁思。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幅生动的雨后山村风景画:从色彩上写景,松翠,竹青,荷绿,明月皎洁;从细节上写村民的活动,洗衣归来的活泼少女和借助月色下河捕鱼的渔民。王维在风景清幽、民风敦厚的自然画卷里表现了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中写景自然清新,似信手拈来。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并非王维的诗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佳句。

赏析古诗文,需要有较丰富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积累,如此,才能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效果。一个赏析者,不仅要有文学、美学、语言学的知识,还应该有哲学、史学、民俗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知识面越广,修养越深,在审美过程中就能获得更多的深层次的妙不可言的美感

4.简论诗歌的美学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无疑是最具审美性的。

苏雪林说:“诗乃美文之一种。”玛·布尔顿说:“诗歌是语言最精妙的运用之一。

它给人以语言所能提供的最大乐趣。”诗歌不仅本身是美的,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

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诗使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它给最丑陋的东西添上美;它撮合狂喜与恐怖、愉快与忧伤、永恒与变幻;它驯服一切不可融和的东西,使它们在它轻柔的羁轭之下结成一体。”人们对诗歌的衷情和喜爱,从根本上讲是源于诗美。

那么,诗歌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呢? 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

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

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

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

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

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

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

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4.悦耳的音乐美。

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一个重要结构因素。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音响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第二是语义节奏,指诗行的分节、断句、顿开和字词的连续等。历来好诗均可以歌,布尔顿说,诗的本质在于歌,强调的就是诗的音乐美。

音乐美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

这种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诗味,”就是那种使我们感觉到一首诗之成为诗的那种素质。滋味美是用华美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韵味、食佳肴之可口甘甜。

诗歌的风格、气脉、文采、文质美均是构成诗味的要素。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

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5.对首唐诗从美学方面进行赏析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佛之鱼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

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233656439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

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

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

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

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

[2]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

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

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

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

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

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

如: 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辨觉寺》)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过感化寺》)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永嘉玄觉《证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同上)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

6.简论诗歌的美学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无疑是最具审美性的。苏雪林说:“诗乃美文之一种。”玛·布尔顿说:“诗歌是语言最精妙的运用之一。它给人以语言所能提供的最大乐趣。”诗歌不仅本身是美的,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诗使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它给最丑陋的东西添上美;它撮合狂喜与恐怖、愉快与忧伤、永恒与变幻;它驯服一切不可融和的东西,使它们在它轻柔的羁轭之下结成一体。”人们对诗歌的衷情和喜爱,从根本上讲是源于诗美。那么,诗歌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呢?

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4.悦耳的音乐美。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美的一个重要结构因素。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音响节奏,包括声律(平仄、轻重、长短句)和韵律(押韵和韵式等);第二是语义节奏,指诗行的分节、断句、顿开和字词的连续等。历来好诗均可以歌,布尔顿说,诗的本质在于歌,强调的就是诗的音乐美。音乐美满足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5.微妙的滋味美。这种滋味美,也有人把它叫做“诗味,”就是那种使我们感觉到一首诗之成为诗的那种素质。滋味美是用华美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情与景相合的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给我们的一种独特感受,好比品茶之清香韵味、食佳肴之可口甘甜。诗歌的风格、气脉、文采、文质美均是构成诗味的要素。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7.歌德诗歌的美学思想有谁知道歌德诗歌所反映出的美学思想啊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一身兼为文学家和思想家,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也取得了同时代人无法忽视的成就,对于文学创作,他更表现出了多方的天赋和才能,因此常与文艺复兴时期博学多才的“巨人”相提并论,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位大文豪,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大思想家。

然而,大文豪和大思想家歌德首先是一位诗人,特别是杰出的抒情诗人,虽然他的《浮士德》和《少年维特的烦恼》等作品,不论过去或现在都更加为人熟知,都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更加显要的地位。 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歌德不仅写下了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长短诗歌二千五百多篇,其中有大量可以进人世界诗歌宝库的明珠,而且他的整个创作都为诗所渗透。

例如孵士德》本身便是一部诗剧,《少年维特的烦恼》更被公认为以散文和书信形式写成的抒情诗。歌德曾将自己一生的事业比作一座金字塔。

在这巍峨宏大的金字塔的塔尖上,放着一个花环,这花环,按照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的说法,就是用歌德自己的抒情诗编成的。对于诗人歌德来说,这个评价可谓中肯而又崇高。

从纵横两个方向上放开眼界来考察,歌德作为诗人可谓出类拔萃。德国的或者说德语的诗歌创作,是由于他才发展到空前的高峰,才真正受到了世界的重视。

与他同时代的欧洲各国诗人,没有几个取得了可以与他比肩的成就。难怪英国大诗人拜伦要尊他为“欧洲诗坛的君王”,并以能与他交换作品为荣;难怪海涅要视他为统治世界文坛的抒情诗巨率,与作为小说巨率的塞万提斯和戏剧巨率的莎士比亚并立。

也就是说,歌德的诗歌创作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八岁时作第一首献给外祖父母的贺岁诗算起,歌德毕生从事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有以下突出的特点和优点:(1)思想深刻博大,为此我们可以举出他的《普罗米修斯》。 《神性》、《重逢》和《幸福的渴望》以及诗剧《浮士德》中的许多片断作为例证。

(2)题材丰富广泛,几乎反映了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3)情感之自然真挚,为此您不妨细细品味一下他的《五月之歌》。

《漫游者的夜歌》和《迷娘曲》等抒情诗。(4)风格多彩多姿,不仅有早年的牧歌体、民歌体、颂歌,还有中年时代独创的短诗、从意大利借用来的哀歌和十四行诗;不仅有晚年阿拉伯风格的《西东合集》以及中国情调浓郁的《中德四季晨昏杂咏》,还有数量同样不在少数的格言诗和叙事谣曲;等等。

如此长的创作时间,如此大的数量,如此众多的优点,而所有这些因素又都通通集中在了一个人身上,我真想说,像歌德这样的抒情诗人,真是前无古人,后乏来者! 进人20世纪以来,歌德的诗歌先后经过马君武、苏曼殊、王光祈、郭沫若、冯至、梁宗岱、张威廉、钱春统等前辈的译介,①逐渐在我国流传开来,并且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重视。 郭沫若、梁宗岱和冯至等前辈先后将他与我国的屈原、李白、杜甫相提并论,足以证明即使在欧洲以外的更广大的世界上,即使在他逝世一个多世纪之后,歌德同样仍然受到极少有人能与之相比的崇敬。

那么,是什么条件造就了伟大诗人歌德?他的出现偶然吗? 选译歌德诗歌的工作终于结束了,心中释然、信然、畅然,于合上眼睛稍事休息之时不由坠入了通思。 适才,我仿佛流连于一座花园,那么广大辽阔,那么生机勃勃,好似世界各地的名花异卉在这儿争奇斗艳,满园姹紫嫣红,芳香扑鼻;繁花丛中固然也这儿那儿长着几棵杂草,却无损整个花园的美丽和神奇,倒使它显得真实和自然。

须知培植这座花园的歌德也是人,不是神。 我这个更加平凡的人倘佯园中,东挑西选,采摘来了自以为是最美丽的各色各样的花草,准备把它们送给自己的友人……。

一就像自然界的花园需要种子、土壤、养料和阳光,歌德诗歌的大花园也少不了它们。 生活,就好比一座取不尽、用不竭的种子仓库。

歌德享年八十三岁,一生经历了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许许多多重大变革,诸如德国的狂飘突进运动和欧洲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继之而来的欧洲封建复辟,北美的独立和巴拿马运河的开凿,等等。 歌德自称这对作为诗人和作家的他,是一大便利。

确实,享有高龄的歌德,人生阅历之丰富,体验之深刻,都非那些虽说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大诗人可比。翻开一部世界诗歌史,面对荷尔德林、海涅、拜伦、普希金、里尔克等等短命的天才,我们会发出多少的感叹,心生几多的惋惜! 歌德一生几乎没有停止过诗歌创作。

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用艺术化的、凝练的诗的语言和形式表现出来,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已成为了他生存的一大需要。在七十多年的漫长文学生涯中,歌德的诗歌之泉几乎从未干涸、枯竭,而是自然地涌溢、流淌,虽然有时也会出现滞塞和中断的危机,但危机终究会被克服,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生意盎然、流水欢歌的春天。

尤其让人惊叹的是,常常甚至是在写信和创作小说、剧本的过程中,歌德的诗泉会突然喷涌出来,使正在写的散文一下提高成了诗——他赠给封·施泰因夫人的许多诗和著名的颂歌《普罗米修斯》,都是这样产生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