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千骑全平冈”中“卷”字又怎样的表达作用“千骑卷平冈”就是这样。一读到这句子,我们脑海中仿佛立刻就会出现一幅生动的画面:苏轼率领众多随从,追逐着猎物,狂风一般从平缓的山坡上奔驰而过。这画面是清晰的,但当我们具体思考“卷”字的意思时,却好像一时间又不知道该怎样说才好。有了疑问,自然要请教老师,我们先看看研究古典诗词的专家们对此如何理解。 对“卷”的理解,大体有三种意见: 1.“卷,占住。”(胡云翼《宋词选》) 2.“卷平冈,卷起平冈上的尘土。指千骑过处,卷起一片尘沙。”(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词选注》) “卷平冈:山头卷起一阵尘土。”(杨光治《唐宋词今译》) “卷,通‘卷’。这是形容马多尘大,似乎把山冈卷起来了。”(王力《古代汉语》) 3.“'千骑卷平冈',成千的旗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像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陆永品《唐宋词选讲》) “'卷平冈',像一阵狂风席卷过平野山冈!”(陶文鹏等《宋词三百首新译》) “'卷',席卷,即围猎之意。”(王水照《苏轼选集》) 2.唐诗鉴赏举隅怎么样昨天看《中国青年报》,有篇关于本书的评论。 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认为,在浮躁仓促的当下,年轻人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经典阐释。 “因为经典的标准与共识不仅属于空间,也属于时间。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之后,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古典美感的全部魅力。 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他认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忙碌的当代人,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个人的精神归宿。 据介绍,“名家品经典”包括夏承焘的《唐宋词品鉴》,夏承焘、盛静霞的《唐宋词选讲》,程千帆的《读宋诗随笔》,刘逸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霍松林的《唐诗鉴赏举隅》、《宋诗鉴赏举隅》,艾治平的《花间词品读》、《清词品读》等近十种。作者夏承焘、盛静霞、程千帆、刘逸生、霍松林等,均为现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流学家。 一方面,他们所品读鉴赏的诗、词、文、小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经典;另一方面,他们学养深厚,学贯中西,眼力独具,表达古雅。其鉴赏文字也代表当下中国古典诗、词、文、小说品读的高水准。 品读经典,关键是“知识正确” 在康震看来,“名家品经典”系列丛书就是一套阐释经典的经典精品。“说它经典,是因为阐释者都是20世纪以来唐诗宋词研究的名家大师,他们对唐诗宋词的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早已成为社会民众理解、欣赏唐诗宋词的标准与共识。” 他说,李白、苏轼、辛弃疾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往,他们的精神成就之所以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就是因为有夏承焘、程千帆、霍松林等经典的阐释者——“他们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圣贤与民众,意象与生活,诗词与人生的精神光缆,成为我们穿越盛唐气象、大宋雅韵的引领者。” 近年来的图书市场,对中国经典的“品读”、“诠释”、“新解”、“大话”铺天盖地。 为什么要出版这套“名家品经典”?出版方表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品质与某些市场化的“品鉴”与“大话”有本质不同。有些“品鉴”,或因作者学养不足而哗众取宠,或因选文不精而粗制滥造,或热炒作秀、市场唯上。 它们所形成的市场风潮,不但没有将中国的文化经典进行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精华呈现,反而多有错读、粗读、滥读、误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伤害。 “关键是它的‘知识正确’。” 学者鲍鹏山说,“这套书鉴赏的作品,都是公认的古典文学名篇。既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又体现着多样性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这些作品,涉及文学史、文体史、作家生平和风格等诸多知识。能否正确叙述和传达,不仅是作者的水平问题,还有作者的态度问题——这些大家是相应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学风优良,学品可靠,学术规范严谨,所以,读这样的书,不会在知识上被误导。” 鲍鹏山批评道:“当下很多类似‘古典诗词鉴赏’的著作或讲演,大行其道。但多是很有限的阅读经验和偏狭的鉴赏趣味,天马行空,随性延伸。 毫不顾忌作品本身之客观情实、之古韵国风。这类‘鉴赏’听多了、读多了,不仅会降低古典诗词的品位,败坏学术品格,甚至还会给大众头脑中塞进一大堆错误的‘知与识’。 非但不让他们接近‘真与美’,反而误导之趋近歧途。”还有专家则认为,大部分读者读书是盲目的,往往随波逐流,跟风而动。 因而近几年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伪国学热”风潮。 因此,鲍鹏山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一个好的选本可以让读者窥斑知豹,经过大家的分析、鉴赏、导读、指点,一般读者可以由此门径,入古典文学的堂奥。一套货真价实的“名家品经典”,可以对当下的“伪国学热”起到一种对峙作用。 唯有大家,才能在时空坐标上观照经典 康震则从中国诗歌历史评价“名家品经典”的价值。他认为,唐宋诗词的经典性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抒发情怀最精粹最敏锐的诗歌形态。 就诗歌形态而言,唐宋诗词的格律、意象、语汇达到了最精密的程度。“在诗歌的最初,格律是自发的,是一种悦耳的协调感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因循继承。 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累积,对美的追求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而格律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悦耳的经验,更成为悦神悦志的精神节拍。并且,在无数次的演练学习中,悦神悦志的节拍将格律诗推向民族审美意识最巅峰的体验——在这套选本中,这些得以充分体现。” 他说。 以霍松林的《宋诗鉴赏举隅》为例。 其中品鉴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说:“王安石变法,受到猛烈攻击,阻力极大,因而罢相。二次拜相,赴京师途中疑虑重重。 这首诗,便是心态的外化。有的鉴赏家东拉西扯,全未搔到痒处。” 不仅言诗,更言世情与情志。如,品鉴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言:“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学习榜样。 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堪称诗人小传。其传承之来龙去脉,一览无余。”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康震。 3.优秀的博士生要经历哪些痛苦【袁行霈】 男,汉族,年4月生,江苏省武进县人。 年考入大学中文系,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学位委员会委员。 年至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年至年暨年先后两度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年至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年至年暨年先后两度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国诗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史纲要》(二)、《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著)、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合作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曾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个人,年)、《中国诗艺术研究》获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年)、国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年),《中国诗学通论》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年),《中国文学史》获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年)。 另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暨教师奖章(年),授予的教师称(年)、先进工作者称(年)。 【刘勇强】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7 职 称 教授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室主任 研究方向 宋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小说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四),基础课,周3学时,99-03级,文科实验班,人;近古文学通论,专题课(下同)周2学时,60人;明清短篇白话小说研究,周2学时,90人;明清小说研究导论,周2学时,60人;中国小说文体研究,周2学时,60人。 毕业论文:99级本科生9篇,00级本科生6篇,01级本科生5篇;02级6篇,硕士论文5篇;博士论文5篇。 《关于古代文学论文的选题及学术水平的三个层次》,载《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大学出版社年版。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话本小说的文本诠释与历史建构》 《作为当代精神文化现象的明清小说》,载《明清小说研究》年第2期 《西湖小说:城个性与小说场景》,载《文学遗产》年第5期 《〈燕行录〉与中国学研究》,载韩国《韩国文学研究》第24辑,年12月 《一种小说观及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影响》,《文学遗产》年第3期 《醋葫芦:自虐的戏谑与劝惩》,《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年第1期 【钱志熙】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 职 称 教授 学 位 博士 职 务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隋唐)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基础课,周3学时,99-03级,人。 毕业论文:99级本科生3篇,00级本科生3篇,01级本科生4篇;02级5篇,硕士生5篇;博士5篇。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论著:《江西诗派诗传》,吉林出版社年2月;《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大学出版社年6月;《魏晋南北朝诗史论》,大学出版社,年。 《诗学一词的传统涵义、成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中国诗研究》第1辑,年6月出版;《元白诗体论探析》,《中国文化研究》年第1期 《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获奖。 【夏晓虹】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6 职 称 教授 学 位 硕士 职 务 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文学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基础课,3-4学时/周,99-03级,人;晚清女性与文学,专业课(下同)2学时/周(下同),30人;明遗民文学研究,30人;晚清报刊研究,25人;近代作家研究,30人。 毕业论文:本科生5篇;硕士生4篇;博士4篇。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晚清文学的兴替与新文学的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年,本人主持,为第一作者。 论文:《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天津社会科学》,署名(下同),年9月(5期);《晚清女性:新教育与旧道德》,《大学学报》,年5月(3期);《秋瑾之死与晚清的“秋瑾文学”》,《山西大学学报》,年3月(2期);《旧戏台上的文明戏》,《现代中国》,年12月(5辑);《梁启超的文类概念辨析》,《国学研究》,年6月(15卷)。 【张鸣】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7 职 称 教授 博导 学 位 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文学史、宋诗、唐宋词、元曲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国文学史》(宋元明清),基础课,周4学时,北大文科实验班级50人。 2.《中国文学史》(宋元),基础课,周3学时,中文系级、进修教师等人;中文系级本科生、进修教师等人;级本科生本科生、进修教师等人;级本科生、新疆教师进修班、元培班等人。 3.《唐宋词选讲》,专业基础课,周2学时,中文系01、02、03级及元培班本科生、进修教师等共50人。 4.《宋诗研究》,专业课,周2学时,中文系博士、硕士研究生、进修教师共40人。 5.《苏轼专题研究》,专业课,周2学时,中文系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5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23篇。 2.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16篇。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爱戴。 4.词: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是什么意思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诗文鉴赏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赏析 陆永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词的题材范围较广。这首《青玉案》,描写的是城市人民于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观灯的情景。从内容看,大约是作者在南宋都城临安任职期间所作。 词的上片写元夕之夜,临安城里的灯火和观看灯火的盛况。开头两句说,满城的灯火,象一阵春风把千树万树的花儿吹开了一样;又好象是春风吹落了满天的星斗。“花千树”、“星如雨”,是指五颜六色的灯火。“宝马雕车香满路”,是指贵族人家乘坐马车,出来观灯的气派。“宝马”,贵族人家的马,养得骠肥体胖,身上还佩有贵重的装饰品,故称“宝马”。“雕车”,指饰有金边和花纹的华丽的马车。“凤箫”,是箫(一种乐器)的美称。“玉壶”,指月亮,是比喻的说法。“鱼龙舞”,指玩耍灯火的游戏。“鱼龙”,指灯笼。 下片写了两层意思,前三句写妇女们穿着美丽的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成群结伴,笑逐颜开,在街上观看灯火的欢乐场面。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盈盈”,指美好的仪态。“暗香去”,古代妇女身上,带着装有香料的物品,她们走了,那散发出来的香气也没有了。所以叫“暗香去”。最后三句写被寻找的那个人,与众不同,不在热闹的街上观看灯火,却独自一人待在灯火阑珊(稀落)的地方,沉思默想。在这里,作者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洁的品德。“蓦然”,即忽然。这几句不但含意深,而且构思新巧,富有意境。 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他引用晏殊、柳永的几句词,原意都是对爱人的思念。晏殊这三句词说:昨天夜里,秋风紧吹,吹落了许多碧绿的树叶。“雕”,雕落。柳永这两句词说:为了思念她,人已经变得消瘦而憔悴,束腰的衣带,也渐渐地宽了起来。虽然这样,我也决不会感到后悔。“伊”,指她。王国维在引用辛弃疾的这几句词时,字词稍有变动。王的这段话是要说明这样一个意思:只有经过千百次的探索,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才能得到成功。后来,辛弃疾的这几句词,成了人们经常引用的名句。 原载:《唐宋词选讲 5.《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qíng 举起]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原载:《唐宋词选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