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的天文知识有哪些1、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王勃这句诗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2、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王勃这句诗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3、唐代卫象《古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卫象这一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4、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5、唐代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张说这一诗句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7、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8、《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9、《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2.求高人帮我归纳一下古文中的天文地理常识”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星宿,分野,扪参历井。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古代常用天文历法词语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古诗词或者成语歇后语中蕴藏的天文学知识1: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天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这里指辽和西夏。 4: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 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5:“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古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4.古诗词或者成语歇后语中蕴藏的天文学知识1: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天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这里指辽和西夏。 4: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5:“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古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5.有哪些有关天文学的诗句1、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王勃 释义: 天上的方位属于、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2、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经•小雅•大东》 释义:南天夜空有28宿中的箕星,形状虽像“簸箕”,但是却不能拿来簸扬。 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 杜甫 释义: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 4、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豳风•七月》 释义: 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苏轼 释义: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6、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诗经•小雅•鱼藻之什•渐渐之石》 释义: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毕月乌,即毕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第五宿。 7、绸缪束楚, 三星在户。——《诗经•唐风•绸缪》 释义:新婚缠绵,三星照亮门庭。三星:即参星,是由三颗星组成。 8、丙之辰,龙尾伏辰。——《左传•僖公五年》 释义: 丙日的早晨,太阳运行到尾宿,由于日光的照耀,尾宿诸星隐伏不见。 9、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哥舒歌》唐 西鄙人 释义: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10、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 李清照 释义: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 6.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 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学遗产。 历法著作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 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其中记载有人们由观察天象和物候决定农时季节的知识。 它原是《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单独成册流传。据考证,正文只有四百多字。 就天文知识来说,它按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黄昏出现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银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阳到了恒星间什么地方等。此外还有每月的气象、物候以及应该做的农事和政治活动。 例如:“正月,启蛰,……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这里“鞠”和“参”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组成勺子形的把子。这部书是否夏代的历书,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它至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经成书,而且根据书中反映的天象等情况,说明确有更早时代的资料。 自汉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绝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现择要略作介绍。 《三统历》,西汉刘歆(?-23)作,一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大体都已具备。 《三统历》共有七节: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统母和统术讲日月运动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回归年、朔望月长度、一年的月数、交食周期、计算朔日和节气的方法等;纪母、纪术和五步讲行星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运行动态、出没规律、预告行星位置等;岁术讲星岁纪年的推算方法;世经讲考古年代学。 《三统历》还明确规定,以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并选取一个“上元”作为历法的起算点。《三统历》的这些内容,对后代历法影响极大,有的沿用至今。 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佑诚(1791—1823)等人都曾对《三统历》做过详细研究,日本、法国学者还把它译成日文和西方文字。 《乾象历》,汉献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 它对月亮运动的研究有了新进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而算出近点月长度,并在一近点月里逐日编出月离表,又首次提出黄白交角是六度(兼数),首次提出交食计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大。 《皇极历》,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行。 《皇极历》考虑太阳和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来计算日月合朔的3 时刻,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①。为了求得任意时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创立了任意间隔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 这在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后代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使用的内插法多继承《皇极历》的方法并继续发展。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讲具体计算方法。 另有历议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一行为《大衍历》写的论文,通称《大衍历议》。《大衍历》的制定是从制造仪器开始的,经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文数据,这是科学的方法。 经过《大衍历》的制定,对太阳月亮运动不均匀现象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 在计算方法上,《大衍历》创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极历》来又是一个进步。 《授时历》,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行。 明代《大统历》继续用它的方法,前后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历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各方面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历法。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止,以后就有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 现存《元史·历志》里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当时《授时历》虽已颁行,但各种数据用表、推步算法没有定稿。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他“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 《授时历》共有七部分,内容相似于《大衍历》;但采用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圆术和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据太阳黄经求它的赤经赤纬,这两种方法在天文学史。 7.求古代天文名词【星宿】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杜甫《久雨期王将军不至》:“异兽如飞星宿落,应弦不碍苍山高。”古人往往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转生的。 fA ©天之文 -- 天文爱好者之家--天之文 xW 【东曦】曦本义是太阳,阳光的意思,许敬宗诗云:曦驭循黄道,星陈引翠旗。古代传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5"' ©天之文 -- 天文爱好者之家--天之文 5)eoa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n3:F(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E90b(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NN(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3f.jym(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H#(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Ux8(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P[)(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A(9)因人们常把美丽的女子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fU{h.h ©天之文 -- 天文爱好者之家--天之文 6A'd 【五星】五星是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星。 这五颗星最初分别叫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这也是古代对这五颗星的通常称法。把这五颗星叫金木水火土,是把地上的五原素配上天上的五颗行星而产生的。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道,“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金星,古名明星、大嚣、太白。 光色银白,亮度特别强。除了太阳和月亮外,是天空看起来最亮的天体,最亮时比天狼星还要亮。 金星于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或岁,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岁字即指岁星。古人把木星的周期与农事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木星和太阳活动周期相近。 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故名岁星。并用岁星所在的次名作为纪年的标准。 水星,古名辰星,离太阳最近,看上去总是在太阳两边摆动,离开太阳最远不超过三十度。中国古代把一周天分为十二辰,每辰约三十度,故称水星为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以其红光荧荧似火而得名。 火星在天上的运动,时而由西往东,时而由东往西,很迷惑人,故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 土星每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岁镇一宿,好像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故名镇星。/A)oG ©天之文 -- 天文爱好者之家--天之文 fv'] 【七政】古人把日月同五星合起来,称为日月五星,谓之七政。 《尚书•尧典》中记载道“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宋蔡沈传:“七政,日月五星也。 七者,运行于天,有迟有速,犹人之有政事也。”日月五星又称作七纬或七曜。 JEdr`& ©天之文 -- 天文爱好者之家--天之文 F>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唐代温庭筠《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张子容《贬乐城尉日作》“故乡可忆处,遥指斗牛西。”这里斗牛是指斗、牛两宿。 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ee ©天之文 -- 天文爱好者之家--天之文 +k\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像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3T;S ©天之文 -- 天文爱好者之家--天之文 &X2 【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相和歌辞•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D'^ ©天之文 -- 天文爱好者之家--天之文 aJ;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 8.中国古代关于天文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赋中的辞藻。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以下介绍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 《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在西方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 如《左传庄公十九年》 “水昏而正栽”。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则天蝎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 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 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 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 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 了解了这一点,古书上的一些内容就不难懂了。《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古人认为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 另外,古人还按以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 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 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斗,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四、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 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由于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与宿之间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 列表如下: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纪 斗牛女 2.玄枵 女。 9.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什么呢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也是世界上天文学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尧舜时期,就设立了天文官。 《春秋》一书中,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被认为是世界上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 战国时期,由甘德、石申撰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隋唐时期又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不仅如此,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很多先进的天文仪器,如测量曰影的圭表、西汉落下闳改制的测量天体位置的浑仪、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等。 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根据记载的天文数据,创出了最完备的《授时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