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屈原离骚中有关美人的诗句

1.屈原诗歌中的香草美人是对真实存在的

屈原在《离骚》中采用的“美人香草”式的寓意手法已远远超过了《诗经》中的所谓“比兴之义”。

《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和联想,而屈原的作品却有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糅合和交融起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以彼物比此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通过联想和想象水**溶为一体,寓情于物,见物知人,构成一种象征体,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在长诗《离骚》中,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光彩照人了。 《离骚》中一共出现了十八种香草,主要有:蕙茝、菌桂、荃、江蓠、白芷、秋兰、木根、薛荔、芰荷、申椒、菊、芙蓉、石兰、杜衡等等。

这些植物作为“香草”,后人对于它们在《离骚》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比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王逸认为这里的“众芳”比喻为群贤,而蒋骥则认为是比喻为君。再如“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独怀乎故宇。”

这里的芳草王逸认为是比喻为君,而林云铭以为是比喻为“修洁之人”,蒋骥认为是比喻为贤士。可见,不同的评论者对于“众芳”和“芳草”各自的寓意理解是不同的。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比如说《离骚》中有这样两句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比喻君王)”;“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自喻)”(以夫妇喻君臣,生动形象,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此外,《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在《离骚》中比喻自己或君王的高洁)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后人说屈原那种傲岸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像“香草美人”一样,历经千年的沉淀依然光辉灿烂。

2.屈原《离骚》有哪些诗句

一、《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惟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迟暮.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二、作品简介:《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三、创作背景: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还是作于屈原被流放时。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离骚》本身找证据是个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后所作,但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诗人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即《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太忠实于史实,也是有可能的。四、作者简介: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国人,楚王同姓贵族。

早年深得怀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闾大夫。由于贵族保守集团的反对,终遭失败,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当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时,他在彷徨苦闷、悲愤忧郁的心情中投汨罗江自沉。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篇,从不同的方面艺术地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怀。

3.如何理解离骚中香草美人之喻

《离骚》中,美人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也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1、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出处:战国时期楚辞《离骚》。 2、《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诗人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表现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1、《离骚》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2、《离骚》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殉身无悔的态度、上下求索的精神、香草美人的喻托和悲秋伤逝的传统等方面。还有,从《离骚》开始,中国诗歌形成了一种“悲秋”主题。

3、《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4、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原。

4.屈原的香草美人喻作用

“香草美人”意象是作为屈原抒发自我情感的基础意象。

屈原的《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它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并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洁身自好,一心想追求开明民主的政治,然而事与愿违,他只好借助“香草美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同时也是屈原自身高洁品质的真实展现,是屈原对其“理想国”的构想和无限向往。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代表了屈原的美好心灵,代表了他的洁身自好,代表了他的高尚情操,表明了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自己人格清白的决心。

古代的文人,特别是乱世的文人,其本身就是一种悲。 “香草美人”本来就是一种向往美好却不能实现的依附。

因此,屈原在挫折中不由自主的表现出一种“香草美人”情结,以“香草美人”自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体现自身品质的高洁,情操的高雅。 扩展资料: 屈原的香草情结: 屈原作品中提及的香草名目很多,如兰、蕙、芷、芙蓉、杜若、木兰、薜荔、荃、菊、辛夷等,都是楚地的植物,在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之地还广泛地生长着。

兰草:《楚辞》中提及的有春兰、秋兰、幽兰、石兰等,或以生长的环境、或以季节而名之,都是香草。 蕙:也是一种香草,经常与兰、若、茝等香草并列,如《离骚》“岂维纫夫蕙茝”、《招魂》“光风转蕙,泛崇兰兮”、《惜往日》“谓蕙若其不芳”。

白芷、芳芷、茝:都是在水泽边生长的香草。《离骚》中说“杂杜衡与芳芷”,《招魂》中说“菉苹齐叶兮白芷生”,《九歌》中说“沅有茝兮澧有兰”。

芙蓉:《楚辞》中的芙蓉,是指生长水中的荷花。《离骚》中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说“荷叶为衣、荷花为裳”的意思。

《九歌·湘君》中说“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的芙蓉,也是指荷花而言。 杜若、杜衡:都是香草,《离骚》中说“杂杜衡与芳芷”,《九歌》中说“采芳洲兮杜若”。

木兰:是一种香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的句子,现在还是一种观赏林木。 薜荔:是一种缘木而生的香草,可能有芳香的气味,具体所指学者说法各异。

荃、荪:都是香草,有人认为是石菖蒲之类的植物,在屈原笔下则多用来寓意君王。 《楚辞》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修辞手法,因而香草在自然本义之外,又具有了比兴象征的意义。

用香草比喻忠贞之士,比喻高尚的节操,比喻美好的事物。 美人情结: 《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都是指湘水之神。

屈原多以美人自喻或作为理想的美政。 屈原向往着如同舜妃的夫君一般的贤主,也忠诚的跟随着国君的脚步,即便不受君王赏识,也不改坚贞之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漫谈屈原。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