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从古至今最著名的篆刻家有那些人吾丘衍(1292---1311)元代篆刻家。 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龙游(今属浙江)人,精六书工篆刻,与赵孟頫齐名。力矫唐宋六文八体失真之弊,以玉筯篆入印,印学为之一变。 著有《学古编》二卷、《印式》二卷、《周秦刻石释音》等。 文彭(1472—1573)、书画家。 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国子先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徵明长子。 授秀水训导,官国子临监士。工书法,初学锺、王后法怀素,晚年全力倾于孙过庭,以篆、隶最见粹。 曾书《古诗十九首卷》,并有嘉靖三十年(1551)《题仇十洲摹本清上河图记》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原多作牙章,后得灯光石,乃多刻石章。 为后世所宗,称为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善写墨竹,老笔纵横,直逼文同。亦工山水,有《桐阴壁暑图》,类父风。 传世画迹有隆庆六年(1572)作《兰竹图》卷,图录于《晋唐五代宋明清书画集》。亦能诗,著有《博士诗》。 何震(?---约1604)明代篆刻家。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婺源(今属江西)人。 精六书,认为“六书不精邃入神,而能驱刀如笔,我不信也”,提倡在加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提高印章艺术。篆刻吸取秦汉印,尤取汉铸印之长,篆法简洁,章法平正,创用以往采用的切刀灶台,刀痕显露,痛快生辣中有苍劲之气。 程原曾谓其“白文如晴霞散绮,玉树临风朱文如荷花映水,文鸳戏波”。风格端重,名盛一时,为皖派(亦称“微派”)的开创者。 与文彭并称“文何”。著有《续学古编》二卷。 苏宣(1553--?)明代篆刻家。字尔宣,又字啸民,号泗水,歙县(今属安微)人。 其交苏汇善古文词。他幼承庭训,喜读书、击剑。 虽断碑残碣,亦多窥研。后在上海顾从德、嘉兴项元汴等处纵览秦汉玺印,尽得其法。 其作品能得汉印神貌,所流传极广。与文彭、何震齐名、有鼎足而三之称。 董其昌、陈继儒、袁中道、孙克弘等人用印。皆出其手。 著有《苏式印略》四卷. 甘蝪 明代篆刻家。字旭甫,号寅东,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精研篆刻,酷爱秦汉鉩印。尝见《印薮》木刻本,摹刻失真,乃以铜、玉摹刻,废寝忘食,期在必得,终成《集古印谱》五卷,内附《甘氏印正》、《印正附说》等。 吴迥 明代篆刻家。字亦步,(今属安徽)人.篆刻宗何震,深得其法。 董其昌推重之,并书其谙曰:“亦步舞轻举妄象时气已吞虎,今犹二十许人,试以其印章杂之长聊(何震),深得其法。董其昌推重之,并书其谱日:“亦步舞象时气已吞虎,今犹二十许人,试经其印章杂之长卿(何震)印中,不复可辨。 不知异时复作何状?”著有《珍善斋印印》二卷、《晓采居印印》四卷。 朱简 明代篆刻家。 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休宁(今属安微)人。精研六书。 颇多收获。篆刻着重笔意,以切刻石,自成面目。 善诗,与李流芳、赵宦光、陈继儒等互有唱和。著有《印品》、《菌阁藏印》、《修能印谙》等。 梁袠 明代篆刻家。字千秋,扬州(今属江苏)人。 寄居白下《今江苏南京》。篆刻守其师何震法,能逼真。 当时善监者见何震、染袠两人篆刻,竟难辨别。著有《印隽》四卷。 弟年,字大年,同寓南京,亦精篆刻。 汪关 明代篆刻家。 原名东阳,字果叔,因得一铜印《汪关》遂改名,更字子,翕现《今属安徽》人,寄居娄东(今江苏太仓)。创作活动约在万历(1573—1619)间。 专法汉印,能得其神髓,以冲以、以冲刀法刻之,在工整秀致中有蔬宕剥落之趣。明代末叶,名公巨卿、大书画家之印,多出其手。 著有《宝印斋印式》二卷。 归昌世 (1573—1644) 明代篆刻家。 字文休,号假庵,昆山(今属江苏)人,寄居常熟。归有光之孙。 篆刻取法文彭,能不为其束缚。尝论印曰:“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 源则作者性灵也。性灵出,而法弈偕焉。” (见《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善草、画兰竹,诗文得家法。著有《假庵诗草》等。 宋珏(1572-1632)明代篆刻家。字比玉,别号荔枝生,亦作荔枝仙,莆田(今属福建)人,寄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精八分书善篆刻,为莆田派创始者。渐江海宁周春论印诗云:闻说莆田宋比玉,创将汉奴入图书。 “但至今未发现用汉隶的原作,即在宋珏绘画上所用印,亦未见以汉隶入印。亦善画,工山水、松:能诗。 胡正言(1582—1673)明清篆刻家。字曰从,可别号十竹主人,休宁(今属安徽)人,久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篆刻取法何震平实一路,运以已意,豪放虽不及何震,但能以工稳见胜。其风格曾风行一时,为世所重。 著有《十竹斋印存》四卷、《胡氏篆草》二善绘画,于天启七年(1627)用木刻成《十竹斋笺谱》影响深远。 程原 明末清初篆刻家。 字孟长,于细朱、满白、烂铜,切玉盘虬屈曲之文,各臻其妙。子朴,字元素,亦精篆刻,能得何氏嫡传。 程邃 约1605—1691 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青溪、垢道人,野全道道者、江东布衣,翕县(今属安徽)人晚年侨居扬州。 诸先生。博学,工诗文。 早年从黄半、道周,扬迁游。品行端悫,敦尚气世、节。 明末阮大铖,马士英笔等大兴狱,邃只身匿迹幸免。篆刻取法秦汉,善以大篆入印,朴厚苍浑,。 2.急、闻一多的小故事今天人们对闻一多的理解是极为肤浅的。 他是个诗人,是个学者,是个治学后期钻入故纸堆的人物,如此而已。这种贴标签的做法,甚至简单到称闻一多是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就觉得很对得起闻一多了。 实际上,闻一多是极为复杂的。除去他的爱国,除去他诗歌,他的关怀是极有个性的。 这种个性甚至使他的爱国或诗篇大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确实是一种巨人式的言行事功。举例而言,闻一多的诗给人的印象多是一团火,是一个拍案而起的学者,是一个敢于斗争的战士,“有一句话说出来就是祸,有一句话它点得着火”……但实际上,他也有大量温情的、婉约的诗篇,如“忘记她,就像忘记一朵花”。 对友谊,闻一多也是坚持了一种直道。上世纪40年代初,他对“天天骂民国、天天要民主、更要官做”的老同学罗隆基正言厉色地指责说:“历来干禄之阶,不外有二途。 一曰正取,一曰逆取。胁肩谄笑,阿世取容,卖身投靠,扶摇直上者,谓之正取;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比周谩侮,希图幸进者,谓之逆取。 足下盖逆取者也。” 闻的热血、耿直似乎遮蔽了他的丰富,但实际上,透过他生活的一些细节,我们可以了解,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文化中所谓的狂狷之士。 他对人对事是有一种理性的态度的。据他的学生回忆,闻一多身穿黑色长袍昂然走进教室,先掏出烟盒向学生笑问:“哪位吸?”学生们笑而不接,他就自己点了一支,电灯光下烟雾缭绕,拖长声音念上一句:“痛-饮-酒,-熟- 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才开始讲课。 闻是爱国的,但他的爱国又远不同于大而无当、华而不实的爱国。他的爱国是具体的,又是显得书生气的,然而在荡涤历史的尘埃之后,可以看到他的爱国更有责任性、更有理性。 “九一八”之后,中共在苏共指令下发动“学生抗日爱国运动 ”。闻一多反对学生罢课,指斥所谓的学运积极分子,甚至要求学校开除他们的学籍。 “职业”学生煽动发表“驱闻宣言”,直至谩骂他是“准法西斯主义者”。 闻一多说过:“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 但是他对中国文化仍有秩序化的雄心。抗战初期,在西南联大教书时,闻一多治学刻苦,除上课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其“何妨一下楼呢”,结果得到“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 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研究范围既广且专,研究门径则别开生面。他从唐诗开始做起,不断上溯,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他后来重新为时代呐喊时自承:“近年来我在联大的圈子里声音喊得很大,慢慢我要向圈子外喊去,因为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 但他显然做了历史不自觉的文本。 跟其他民族巨人一样,无论他们自己的才学识多高,东方大陆上的现代转型在集团性的力量面前更为势利。直到今天,人们在这种种集团性的力量面前,仍未能明认我们民族巨人们的功德。 反而因“合群的自大”,借助于流行或集体性的评判机制,而低看了这些巨大的精神个体。 3.篆刻是用的什么材质的刀1、印 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 它的粗细、长短、轻重和刀角的大小、锐钝、平斜,都将直接影响到刻印的效果。选用印刀如同写字时选用毛笔一样,都会影响书写的表现力。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熟练掌握的过程,因此在远用时要考虑自己的喜爱与习惯。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 两面开口,刀口两角需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大于九十度,刻时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钝,与两面开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则锐,斜面低则较钝。从刀角侧视,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大钝,一般以45度至15度为宜。 角度小则太锐,刻出的线条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韧劲;角度大则较钝、刻出的线条易碎涩,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觉。 (3)刀杆的粗细与轻重、厚薄,一般根据自己的习惯与喜好所定。 一般刀杆较粗者重,刀杆较薄者轻。粗重者,坠力大,有助力;但过重则欠灵活;轻薄者,易执使,较灵便,但若过轻薄,则不易执运,不易发力。 一般可备轻重二把,粗重者,可宽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宽,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杆一般长约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 若过长,刻运时摆动大,影响运刀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若过短,执运不方便,也不易着力。 初学时,一般可上书画社选择成品。如有条件自制,可根据自己喜好而做。 刀杆上可用细线绳(塑料绳,藤皮或市条等均可)裹缠,以利于镌刻时紧握着力,同时可免刻时刀柄滑动,伤指或伤印石。 2、笔、墨、砚 用于临摹,起稿,拓款等用。 (1)笔一般应备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较旧,用于摹印、起稿、反书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临写印稿,小者用以拓边款时蘸清水用。 (2)墨油烟墨一锭,或用较好的书画墨汁一瓶(如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用时需磨浓,不致渗开为宜。 朱砂墨磨出后用于涂抹在深色印石上,再书上墨稿,清晰可见便于镌刻。有时虽稿误写、亦可以来笔修改之。 一般用此法的较少。 (3)砚可备二小块,如不用磨朱砂,一块砚亦可。 砚选用一般的青石砚即可。但要光平、滋润、易发墨。 若有梢好的欲砚、端砚当然更好。平常要保持砚的清洁,尤其是拓款时用墨,一定要事先将砚洗净,然后研磨,否则托出印款,墨色灰暗。 着用宿墨拓款,裱托后易渗化出墨晕。 3、砂 纸(砂布更好) 用于磨印石,一般可备粗细各一张,更细者可备有水砂纸一张。 若无砂纸时,较平坦质细的水泥板或砖石亦可利用。 4、印 床 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时省力,尤其是刻较坚硬质地的,或较小的印材时更为有效。 一般刻质地较软印材,如青田,寿山石等,或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制和金属制二种,一般以木制者为好,既适用,又容易买到,即使市上买不着,也可自己仿做。 5、印 刷 印刷用以刷涤印面。一是在刻时刷去石屑粉末,二是在铃印时,先刷净印面,以免石屑等脏物带人印泥。 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 帚 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 大城市书画社有卖。不过一般市上所卖,棕丝粗细未经挑剔,用时容易损破纸面。 买时应挑选其较细匀者。初用时过硬,可在热铁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变软,棕丝变得较细尖,再擦上少许菜油,使之光滑。 若市上难卖,亦可自取棕丝,选其圆直细劲者捆扎成直径粗约2一4公分,长约5一8公分的棕帚,两头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诀刀切齐,亦可使用。 7、拓 包 为拓边款时用。 拓包制法:先取硬版纸,剪成如硬币二分大小的圆块,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纸和加哗叽布一层,最后再用软细缎包扎一层(或用的确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圆球状,其颈部用线扎紧即成。拓包要求包扎得紧,表面光滑。 8、印 规 印规是在铃印时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复印用之,即第一次铃印时不够清晰厚重,可以重复钤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鲜艳夺国。 木或全属等制成的印规均可用。只要规角成九十度,两边各长约三至四厘米,厚约五至十毫米即可。 铃印时,先以印规定位,印章紧靠印规内侧铃盖。复印时,印规掀压住不要移动,蘸印泥后再依原印规内侧复铃下即成。 一般铃盖熟练后,也可以不用印规。 9、印 筋 用以调拌印泥用。 印泥久不用,油会沉渍渗出,使油泥分离,故用一段时间后,或无冷时易冻,应常搅拌,使之匀润,用之如新。冬天搅拌之前,可在太阳下晒半小时左右,使之变坎,再搅拌。 印筋在一般书画社和印泥店都有出售。若买不着时可自制,材料选骨或竹等均可,以不易染色为好。 10、玻璃小镜 用以检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确时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镜即可用。 11、其 他 如保护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铃印用的硬橡皮垫板;裁锯印石的钢锯条,擦拭印章的软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据情况来备,不一定要马上备齐。有些东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二)材 料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纸张等。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 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 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摩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 编者喜。 4.篆刻需要怎样的篆刻印章石料呢印章材料以青田、寿山石等为好,产量也较多,价廉物美,到处可买,现将有关印石概略介绍如下: (1)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石质细腻、温润、不硬不燥。 易于镌刻。色有黄、白、青、绿、黑、灰等,其中以有冻者更为珍贵。 即石质呈半透明状,如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即是。一般青田石虽不如冻石佳妙,但亦可称为印材中之佳品。 为学习篆刻的理想材料。 (2)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誉为“中华瑰宝”。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石质较青田石微腻,受刀不如 青田石爽快,但细润光洁,亦为印材中之佳品。 色彩较丰富,有黄、白、红、蓝、青等。其中较珍贵的如田黄,而田黄石又与芙蓉石、浙江鸡血石并称为“印石三宝”。 田白、牛角冻、瓜瓤红等,为世所宝。 (3)昌化石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 色多呈储、黑、黄、白等杂色,质地温润可刻。但略有腻涩、走刀不如青田石爽快。 其中有鲜红色如同鸡血者,俗称为鸡血石,最为名贵。一般底色较燥,多砂钉与石筋,石质坚硬刀不可入。 (4)巴林石产于内蒙赤峰市巴林右旗,又叫赤峰石,石质与寿山、昌化石类似。尚可刻。 其中有的红似鸡血,有商贾冒充鸡血石的。 (5)其他产于浙江的尚有:宁波的大松石。 色灰黑,间有黑斑,石性较腻,近似寿山石。天台之宝花石。 形、色如同寿山石,比较粗松、易脆,温州之平阳石。形、色近似青田石,质地不如青田石脆,萧山之红石。 质较粗,一般尚可作练习用另外还有如册山掖县之莱石,福建蒲田之蒲田石,湖南之楚石,陕西之煤精石,河北之房山石,丰润石,以及各地所产之印石,只要质地软、脆、坚、腻兼备者,皆可作为练习用。 (6)孤山印石 孤山印石,产自南亚,为新品印石。 孤山印石品种分为孤山1号和孤山2号,因其具有适合篆刻的硬度与品质,短时间内受到篆刻同仁的肯定与追捧,业界关注良多。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青田石: 产浙江青田。 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寿山石: 产福建寿山。 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 昌化石:产浙江昌化。 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 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巴林石: 产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 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石中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该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赏之余,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尊,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奇葩,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 巴林石石质细腻,温润柔和,软硬适中。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与其他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篆刻技法】 石章抛光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 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印稿写法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 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用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 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 (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 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画的起笔、收笔。 5.闻一多先生的故事 几个就行闻一多的幽默1944年,闻一多给华罗庚刻印一方,边款为:“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这里,不乏印章材质的介绍,又有刻石功用的说明。对照之中,战争的创伤,百姓的遭遇,同胞的深情,教授的厚谊,便由隐而显,跃然纸上了。铭仅短短四十字,五句同韵,方音相押,以谐写庄,俗雅并呈,在轻松合拍的诗语中凸现出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代真豪杰、伟丈夫敢憎有爱、重情济人的高尚人品。闻一多先生在写作大量振聋发聩的新诗之余,对篆刻艺术也钟情有加。1927年夏,在致饶孟侃的信中,他以幽默风趣、轻松活泼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之情。信文如下:“绘画本是我的原配夫人,海外归来,逡巡两载,发妻背世,诗升正室。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如花面貌,亮能笼擅专房,遂使诗夫人顿兴弃扇之悲。”信虽不长,而文意晓畅,展示出自己的从艺轨迹和情感变化。长句短句相佑,整句与散句结合,明喻暗喻借喻兼用,拟人对偶婉辞共使,辞虽约而意工,文虽谐而脱俗。真难得忧患交织、拍案而起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对篆刻艺术有这样一番令人忍俊不禁的妙辞褒赏。(邓绍彬辑)何兆武先生在回忆录中记载了朱自清和闻一多的趣事,在西南联大,闻一多和朱自清是齐名的好友,但两者性格却大相径庭,闻似狂者,而朱则是一个狷者。狂者性急,狷者性缓。1942年下半学期,朱自清在联大中文系开设“文辞”研究专题课。实际选课的只有两人,乃是清华大学的王遥和季镇淮。前者老实,做笔记一丝不苟,后者潇洒,只带耳朵不动手。但是后来两人都在各自领域成为学术领袖。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唐诗,进教室先不讲课,而是掏出烟斗来问学生说:“哪位吸?”学生们自然不敢受用。于是,闻自己点上一支,长长舒出一口烟雾后,朗声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6.学习雕刻印章资料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 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 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 (?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 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 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 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 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 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 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 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 。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 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选印石知识]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一青田石:产浙江青田。 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二寿山石:产福建寿山。 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三昌化石:产浙江昌化。 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 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及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石章抛光法]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 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磨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 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怎样写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 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胜负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 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 (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 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 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运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 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 7.闻一多的事迹 事例1\上世纪40年代,在昆明联大当教授的闻一多先生,薪水不足以养家,妻子多病,家里孩子多,生活难以维持。他曾到中学兼课挣钱以补贴家用。但只教了一年就被学校以“向学生散布民主自由思想”的罪名开除。朋友出主意:刻印章。 于是,昆明市的市面上,便出现了闻一多治印的“润例”。不过靠熟人弄来的小生意几乎挣不到钱。情急之下,闻一多备了一张桌子,打算去设摊。 闻一多的印摊只摆了一天,就被人劝了回来。可是不摆摊,一家人怎么生活?最后,校长梅贻琦联络朱自清、沈从文等11名教授,联名在报纸上为闻一多刊登刻印广告,让他在家里“设点”代人刻印。 广告定了“金石润例”之条例:“石章1200元,牙章每字3000元,边款每分字作一字计,过大过小加倍。” 昆明人有收藏象牙章的爱好,加之又是大学教授出手刻印,生意便源源而来。两年多,闻一多在印谱上留下了1400多方印。久而久之,闻一多手指头起了大疙瘩,眼睛也花了。闻一多便自我解嘲:“我是一个手工业劳动者。再苦也得刻呀!” 2\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找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3\闻一多的俯冲和汪曾祺的高射 汪曾祺上过闻一多的《楚辞》和《唐诗》课。他记得闻一多讲《楚辞》的开场白:“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为名士。”汪当时对政治不闻不问,甚至对闻先生参与政治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觉得文人就应该专心从文。闻先生对他的精神状态十分不满,痛斥了他一顿。他写信给闻先生说:闻先生对他“俯冲”了一通,并且对闻先生参与政治的做法直截了当地提出不同的意见。闻先生回信说:汪曾祺对他“高射”了一通。此事在当时传为趣谈。 |